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理念到教材,从目标到程序,从教学到管理,与传统教学、与现行教学相比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认识这个变化,如何适应这个变化,如何驾驭这个变化,是每一位中小学教师不能不认真思考的大课题。否则,你就可能被变化的潮流所淘汰。
那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做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不容忽视:
一、教师的角色应该转变
新课程认为,教学是以师生为主题对课程内容开发、生成、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个性化创造过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多角度进行不同性质的交往、不同类型的互动过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通整合、反思体验、领悟建构的过程。所以教师不再是师,而是友,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学生共同营造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创造的快乐。不过教师要善于激疑引趣,开发学生潜能,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探讨方法、分享情感。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使学生能够自己去试验、观察、探究、研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具体做法:一是积极的旁观。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教学中的各种情况,指导学生学习。二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激励性的语言、鼓励的眼神、翘起的拇指等各种适当方式,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在交往互动中共同发展。三是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注意指导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保证教学“活而不乱”,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学方式应该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实行教学互动的教学方式,就是强调在师生平等交往、多元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实现自主发展。
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就得要求教师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教师只有真诚对待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与学生平等交往,才能进行互动指导,使学生释放自主学习的能量,才能在学习共同体中实现教学相长,才能在互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互动教学要求教师为不同差异的学生提供服务,所以教师不是面向全班学生“一刀切”知识、“一锅煮”学生,而是在一对一的交往互动中,满足不同差异学生的需求;指导学习小组进行不同内容和不同要求的探究互动、交流互动等,以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进行创新发展。
三、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确立主体性教学理念,摈弃那种既“便捷”又“高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创立以指导学生自觉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大力压缩单纯“讲”的时间,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自主“学”的时间,实现从注入式教学模式到创新性教学模式的转变。当然,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法的形成。
1.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意识和反映的学习方式。
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众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的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四、不断提高自己的评价体系
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评价体系,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等进行全面检测评价,才能促进教学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发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要真诚的对待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认真准确的评价自己的优点和成绩,同时还要虚心的接受校长、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对自己的评价,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多个侧面去反观自己、反思自己,达到全面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为培养新人服务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总之,新课程改革中常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教师只有从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成教学过程的动态研究者,才能适应新的课程要求和学生成长变化的需要。教师应当成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者、教学问题的探索者、新教学思想的实践者和教育改革的专业决策者。教师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研究和改进,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进而从策略层面上提高教师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更好的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那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做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不容忽视:
一、教师的角色应该转变
新课程认为,教学是以师生为主题对课程内容开发、生成、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个性化创造过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多角度进行不同性质的交往、不同类型的互动过程;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通整合、反思体验、领悟建构的过程。所以教师不再是师,而是友,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学生共同营造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创造的快乐。不过教师要善于激疑引趣,开发学生潜能,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探讨方法、分享情感。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使学生能够自己去试验、观察、探究、研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具体做法:一是积极的旁观。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教学中的各种情况,指导学生学习。二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激励性的语言、鼓励的眼神、翘起的拇指等各种适当方式,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在交往互动中共同发展。三是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自律能力,注意指导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保证教学“活而不乱”,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学方式应该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实行教学互动的教学方式,就是强调在师生平等交往、多元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实现自主发展。
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就得要求教师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教师只有真诚对待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与学生平等交往,才能进行互动指导,使学生释放自主学习的能量,才能在学习共同体中实现教学相长,才能在互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互动教学要求教师为不同差异的学生提供服务,所以教师不是面向全班学生“一刀切”知识、“一锅煮”学生,而是在一对一的交往互动中,满足不同差异学生的需求;指导学习小组进行不同内容和不同要求的探究互动、交流互动等,以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进行创新发展。
三、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确立主体性教学理念,摈弃那种既“便捷”又“高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创立以指导学生自觉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大力压缩单纯“讲”的时间,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自主“学”的时间,实现从注入式教学模式到创新性教学模式的转变。当然,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法的形成。
1.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意识和反映的学习方式。
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众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的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四、不断提高自己的评价体系
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评价体系,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教学等进行全面检测评价,才能促进教学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发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要真诚的对待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认真准确的评价自己的优点和成绩,同时还要虚心的接受校长、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对自己的评价,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多个侧面去反观自己、反思自己,达到全面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为培养新人服务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总之,新课程改革中常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教师只有从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成教学过程的动态研究者,才能适应新的课程要求和学生成长变化的需要。教师应当成为孜孜不倦的学习者、教学问题的探索者、新教学思想的实践者和教育改革的专业决策者。教师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研究和改进,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进而从策略层面上提高教师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更好的适应新课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