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确证达沙替尼在中国慢性髓性白血病(CML)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19例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CML患者接受达沙替尼治疗,其中慢性期59例、加速期25例、急变期35例.慢性期患者剂量为100 mg每日1次,加速期及急变期患者剂量为70 mg每日2次,评估患者血液学反应、遗传学反应、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疗程中位数分别为19.32、20.99及3.22个月.59例慢性期患者的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为91.5%,获得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 30例(50.8%),其中25例(42.4%)为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达到MCyR的中位时间为12.1周;获得MCyR的慢性期患者无一例出现进展及死亡.25例加速期患者的CHR率、主要血液学缓解(MaHR)率分别为52.0%、84.0%,达到CHR、MaHR的中位时间为16.0、12.1周,获得MCyR 10例,其中9例为CCyR;加速期患者中位PFS期为25.7个月.35例急变期患者的CHR率、MaHR率分别为17.1%、31.4%,达到CHR、MaHR的中位时间均为12.1周;MaHR的中位持续时间为11.2个月;8例急变期患者获得MCyR,MCyR的中位持续时间为13.2个月;急变期患者的中位PFS、OS期分别为4.3、16.7个月.达沙替尼治疗相关的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常见,但通过剂量调整以及支持治疗可得到有效控制.慢性期患者发生3~4级中性粒细胞(ANC)、血小板减少比例分别为52.5%、61.0%,进展期患者发生率均在80%以上,仅1例进展期患者因为达沙替尼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而终止治疗.达沙替尼相关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包括1~2级胸腔积液、头痛、肺炎、腹泻,总体而言进展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慢性期患者.结论 达沙替尼治疗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各期CML患者可获得相对持久的血液学甚至细胞遗传学缓解且耐受性良好。
达沙替尼对中国慢性髓性白血病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摘 要】
:
目的 确证达沙替尼在中国慢性髓性白血病(CML)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19例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CML患者接受达沙替尼治疗,其中慢性期59例、加速期25例、急变期35例.慢性期患者剂量为100 mg每日1次,加速期及急变期患者剂量为70 mg每日2次,评估患者血液学反应、遗传学反应、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
【机 构】
: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福建医科大学协和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四川大学附属华西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军医
【出 处】
:
中华血液学杂志
【发表日期】
:
2012年33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均为儿童较为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但两者合并存在未见文献报道.现报道我们发现的1例儿童LBL合并AML患者,并进行文献复习。
期刊
目的 探讨雷公藤内酯醇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DC)功能及成熟的影响.方法 取22例初治ITP患者(初治组)、22例精皮质激素治疗后完全缓解(CR)ITP患者(CR组)及22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外周静脉血,分离单个核细胞,用流式细胞术分选pDC,分别加入0、5、10、30μg/L的雷公藤内酯醇共孵育.24 h后收集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IFN-α、IL-
目的 探讨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临床特点、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47例MCL患者资料,并结合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案进行相关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47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8岁,男女比例3.3∶1,Ann Arbor分期Ⅲ~Ⅳ期为主(42例,占89.4%).骨髓累及者13例(27.7%),淋巴细胞绝对值升高者6例(12.8%),乳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系体内B淋巴细胞免疫调节紊乱,产生自身抗体和(或)补体,并结合于红细胞膜上,致红细胞破坏加速而引起的一组溶血性贫血.婴儿难治性AIHA症状重,病程迁延,病死率高,治疗目标是迅速控制溶血[1-2].利妥昔单抗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AIHA及Evans综合征安全有效[3].但利妥昔单抗在婴儿患者应用少,既往仅国外有报道,且均为非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的小样
期刊
目的 研究染色体13q14缺失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我院淋巴瘤中心132例初治MM患者骨髓标本行CD138免疫磁珠富集骨髓瘤细胞后,采用13q14(RB1)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结合不同治疗方案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①检出率:FISH检测13q14缺失率为51.5%,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l3(-13/13q-)检出率仅为5.0%.②单因素分析显
目的 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方法 对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681例DLBCL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免疫分型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81例患者中,男女比例1.42∶1,中位年龄56岁,Ⅲ~Ⅳ期者占51.4%,有B症状者占37.6%,IPI评分中高危(3~5分)者占30.2%,结外起病者占49.8%,胃肠道受累占结外器官受累者的29
近年来研究表明,恶性血液病患者易合并革兰阴性菌和真菌感染[1].恶性肿瘤患者合并结核病的患病率约为普通人群的9倍,其中白血病最为常见2-3.据WHO统计资料估计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人口感染结核病,每年约有840万新发病例,其中每年约280万人死于结核病;我国为结核病高发地区,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显示,我国人群中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高达459/10万4.我们将2000年以来恶性血液病
期刊
t(8;14)(q24;q32)是伯基特淋巴瘤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3型(ALL-L3)最为常见的再现性染色体易位[1],在分子水平该易位导致原位于8q24的原癌基因c-myc和位于14q32的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gH)并置,促使c-myc基因调控失常而致高表达。
期刊
最新的WHO分类中,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large cell lymphoma,ALCL)被妇类于外周T细胞淋巴瘤,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诊断病例的2%~7%.1985年Stein等首次描述了这一表达CD30(Ki-1),以多形性大细胞增殖为特征的淋巴瘤,命名为ALCL.ALCL具有下列特征:肿瘤细胞呈间变性,生长有黏结成团倾向,侵犯淋巴结窦,间变细胞CD30(Ki-1)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