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这个“最难就业季”,牵动着无数的家庭和学生,必定在大学生就业史上留下苦涩的记忆。在“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2012”媒体见面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能力建设中心主任王玉君透露,加上以前未就业的大学生,2013年可能有300万以上的大学生难以初次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教育无疑是最根本的原因。知识的获得靠教育,心灵的成长、智慧的开启也要靠教育。教育不仅仅是摆脱贫困的“踏脚石”,更不是只靠分数堆出来的升学率,它关系到一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命品质。
人的教育包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家庭对孩子的培养不仅仅是言语的,更是行为的。中国的父母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很难进入理想状态。
1家庭教育本末倒置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无不把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品德教育放于首位,认为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做人、立世的根本,勉子立德、诫子自立、教子孝亲、训子以俭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培育孩子成为一个有良知、能自立、懂孝道、有责任心的堂堂正正的人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物质文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家庭教育的投入是空前的。但当今中国的父母有一个很大的误区,认为只要把学习搞好,别的什么都不用管,学习成绩是孩子受教育的最高追求。这是荒废的教育,表面看教育抓得很紧,其实把真正的教育忽略了。于是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怪诞现象:大人的双休日,成了孩子的学习日,孩子跟着父母去学钢琴、学英语、学电脑、学绘画、学舞蹈……似乎教育的重心只在技术和技巧,远远脱离了教育的本意,对教育的理解非常肤浅。这样教育的结果对孩子,乃至整个社会都是极大的伤害。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在幼儿阶段不应该学习过多的知识,不应该只去做题、认字。应通过游戏、娱乐,学会和小朋友相处,培养自信心、好奇心、想象力、观察力,这些是孩子一生受用的素质。
2泛滥的父母之爱
《论语·子张篇》中说的“洒扫、应对、进退”,既是生活教育也是人品教育,这也是中国文化教育一贯的传统。现在,很多家庭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父辈或祖辈曾走过艰难时期,认为不能让孩子再跟自己一样去吃苦,因而不惜一切,倾尽所有为孩子付出。殊不知孩子从小养成骄奢的习惯,由骄奢必然多欲,多欲则无德。这不是爱护子女,而是毁掉子女。
孩子自信心的形成与发展和家庭教育更是直接地联系在一起。人只有活在责任和义务当中,才能心安理得;只有辛勤付出,才能开启智慧;只有增加人生经验,生命层次才能得到提升,自信心才能增加。家长过滥的给予,使孩子一开始就失去了面对生活竞争所需的压力与忧患准备,一天天在生活的优越感中迷失自我,没有正确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失去了健全人格的支撑,自信心也就难于养成。
今日的父母从孩子出生,到成家立业,然后又延续到孩子的子女的安身立命,毫无节制地付出,该管的不该管的,都通通包了。父母的爱本来是至高无上的,但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溺爱,只能是贬值的厄运。安逸的环境只会消磨孩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意识与能力,丧失对社会、对家庭、对生命应该承担的责任。这不是爱,是害,是灾难。
3家庭的环境和长辈的不良示范
中国自古以来的家训、家范,都非常强调家庭环境、家庭风气对子女的影响,而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风气与家庭中长辈的榜样示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父母注重环境的教育作用,注重以身作则,就会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基础。
我国近代教育家朱庆澜先生认为家庭环境、风气,比说教影响作用还要大,他形象地说道:“气象就是样子,家里是个什么样子,小孩一定变成什么样子。家庭气象,好比立个木头,小孩好比木头的影子。木是直的,影一定直;木是弯的,影一定弯曲,一点不会差的。”因此要开展好家庭教育,首先要治好家,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中国正处于激烈的转型过程中,各种价值观念的变迁对人们的思想形成巨大的冲击,家庭也不可避免地面临这种冲击。“忠”“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核心,“孝道”是公民奉行家庭美德的重要途径。但在今天,“孝道”被抛弃,行孝步履艰难。很多时候,“孝子”已经变成了对子女的无限娇宠,父母已成为了“拖累”,甚至探视父母都要被列入法律条款之中。
可以想象,一个没有长幼尊卑,没有家庭伦理,连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都不知道感恩的家庭中成长出来的孩子,进入社会会是怎样的一个状况,如何跟人相处?如何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孝德之风不是凭空而降的,是每一代人身体力行的延续。在资源短缺、生态恶化、人心不古、风气日下的今天,长辈的榜样示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值得我们细细思索。
大学生就业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教育无疑是最根本的原因。知识的获得靠教育,心灵的成长、智慧的开启也要靠教育。教育不仅仅是摆脱贫困的“踏脚石”,更不是只靠分数堆出来的升学率,它关系到一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命品质。
人的教育包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家庭对孩子的培养不仅仅是言语的,更是行为的。中国的父母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很难进入理想状态。
1家庭教育本末倒置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无不把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品德教育放于首位,认为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做人、立世的根本,勉子立德、诫子自立、教子孝亲、训子以俭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培育孩子成为一个有良知、能自立、懂孝道、有责任心的堂堂正正的人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物质文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家庭教育的投入是空前的。但当今中国的父母有一个很大的误区,认为只要把学习搞好,别的什么都不用管,学习成绩是孩子受教育的最高追求。这是荒废的教育,表面看教育抓得很紧,其实把真正的教育忽略了。于是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怪诞现象:大人的双休日,成了孩子的学习日,孩子跟着父母去学钢琴、学英语、学电脑、学绘画、学舞蹈……似乎教育的重心只在技术和技巧,远远脱离了教育的本意,对教育的理解非常肤浅。这样教育的结果对孩子,乃至整个社会都是极大的伤害。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在幼儿阶段不应该学习过多的知识,不应该只去做题、认字。应通过游戏、娱乐,学会和小朋友相处,培养自信心、好奇心、想象力、观察力,这些是孩子一生受用的素质。
2泛滥的父母之爱
《论语·子张篇》中说的“洒扫、应对、进退”,既是生活教育也是人品教育,这也是中国文化教育一贯的传统。现在,很多家庭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父辈或祖辈曾走过艰难时期,认为不能让孩子再跟自己一样去吃苦,因而不惜一切,倾尽所有为孩子付出。殊不知孩子从小养成骄奢的习惯,由骄奢必然多欲,多欲则无德。这不是爱护子女,而是毁掉子女。
孩子自信心的形成与发展和家庭教育更是直接地联系在一起。人只有活在责任和义务当中,才能心安理得;只有辛勤付出,才能开启智慧;只有增加人生经验,生命层次才能得到提升,自信心才能增加。家长过滥的给予,使孩子一开始就失去了面对生活竞争所需的压力与忧患准备,一天天在生活的优越感中迷失自我,没有正确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失去了健全人格的支撑,自信心也就难于养成。
今日的父母从孩子出生,到成家立业,然后又延续到孩子的子女的安身立命,毫无节制地付出,该管的不该管的,都通通包了。父母的爱本来是至高无上的,但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溺爱,只能是贬值的厄运。安逸的环境只会消磨孩子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意识与能力,丧失对社会、对家庭、对生命应该承担的责任。这不是爱,是害,是灾难。
3家庭的环境和长辈的不良示范
中国自古以来的家训、家范,都非常强调家庭环境、家庭风气对子女的影响,而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风气与家庭中长辈的榜样示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父母注重环境的教育作用,注重以身作则,就会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基础。
我国近代教育家朱庆澜先生认为家庭环境、风气,比说教影响作用还要大,他形象地说道:“气象就是样子,家里是个什么样子,小孩一定变成什么样子。家庭气象,好比立个木头,小孩好比木头的影子。木是直的,影一定直;木是弯的,影一定弯曲,一点不会差的。”因此要开展好家庭教育,首先要治好家,使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中国正处于激烈的转型过程中,各种价值观念的变迁对人们的思想形成巨大的冲击,家庭也不可避免地面临这种冲击。“忠”“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核心,“孝道”是公民奉行家庭美德的重要途径。但在今天,“孝道”被抛弃,行孝步履艰难。很多时候,“孝子”已经变成了对子女的无限娇宠,父母已成为了“拖累”,甚至探视父母都要被列入法律条款之中。
可以想象,一个没有长幼尊卑,没有家庭伦理,连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都不知道感恩的家庭中成长出来的孩子,进入社会会是怎样的一个状况,如何跟人相处?如何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孝德之风不是凭空而降的,是每一代人身体力行的延续。在资源短缺、生态恶化、人心不古、风气日下的今天,长辈的榜样示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值得我们细细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