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律师》编剧陈彤:哲学“呆女”成了热播剧女王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zhi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来敲门,女记者却遭生死劫难
  陈彤出生在浙江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直到上学的年龄,才北上京城与父母团聚。
  24岁,陈彤就取得了北师大哲学硕士学位,主修伦理学。那时候,她捧读的是《资本论》、《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等枯涩难懂的哲学名著,平时根本不看电视剧。
  象牙塔里的陈彤不修边幅,经常一身牛仔装出入周末舞会,对男生讲话也丝毫没有江南女孩应有的柔美。尽管陈彤聪明而个性,在获封“学霸”称号之余,还拿到了北京市象棋比赛冠军,但却情路坎坷,她的校园恋爱失败了一次又一次,初恋男友甚至说她是不解风情的“哲学呆女”。直到29岁,陈彤才安身立命,一头扎进“女才郎貌”的婚姻生活中。老公英俊无比,而且是搞科研工作的,这让她十分满意。“比娱乐圈的帅哥安全系数高多了,放心呐!”
  1993年研究生毕业后,陈彤直接进了人才扎堆的中国青年报社。一开始,初入职场的她谨小慎微,连与人说话都小声小气,穿着打扮上更是尽显哲学女的呆板,她可以同一款牛仔裤买三条,轮换着穿了一个月,却给人家一种“陈彤常年不换洗衣服”的错觉。
  有一次同事对她说:“你不适合当记者,第一你留长发不职业,第二你不尖锐。”一句话生生把一个白衣飘飘的新好姑娘,逼成了短发齐耳尖刻无比的“杠头”。当时一个北大毕业的人问陈彤:“你以前肯定学习不好吧,你上过重点学校吗?”陈彤看着面前这个自顾自臭美的人说:“我没上过重点学校,可我知道现在咱们是同事,我是研究生毕业,你是吗?”一句话让陈彤出了口恶气。大概是所处的环境激发了陈彤的性情和智慧,她说:“我是女的,不能说脏话,不能指着别人就骂‘你大爷’,只能幽默一点尖刻一点进行还击。就像一个流氓要欺负你,你能告诉他我现在不方便吗,不能,必须反击。反正我是尖锐了。”
  亮出风格后,陈彤不仅在工作上如鱼得水,连文字也变得俏皮快意了许多。2000年3月,她成为《中国青年报·青年时讯》编辑部主任兼总编辑助理。她的文字作品无法归类,但《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没有人知道你打算坏多久》、《风情万种》等作品一经推出,迅速成为畅销书。她的忠实读者说,陈彤义薄云天,为人尽管嘴不饶人却真诚可爱。
  2003年5月,陈彤查出怀孕了,夫妻俩激动得紧紧相拥,满心欢喜地期待着小生命的到来。然而7月的一天,素来生龙活虎的陈彤突然呕吐,还差点晕倒在地……虽然怀有身孕,但她从未有过如此强烈的不适感,陈彤心里产生了一丝不祥的预兆。而在此之前,她的人生堪称完美――在人潮喧涌的北京,她不仅组建了幸福家庭,而且事业上也正蒸蒸日上,买了房,购了车。最重要的是,第二天她将和老公飞赴泰国旅行。
  送往医院急救后,医生说陈彤罹患“恶性滋养细胞肿瘤”,就是俗称的“绒癌”。孩子保不住了,她的生命也危在旦夕。
  祸兮福所倚,王海鸰教她当编剧
  突如其来的打击,几乎将这个素来要强的陈彤击垮。她躺在病床上,才知道自己并不足够坚强。化疗阶段,她一头好看的秀发全部脱落,职业装也换上了病号服。看到镜中的自己,陈彤悲痛莫名。在医院治疗的半年多时间里,她历经痛楚、挣扎、失落和彷徨。
  以前,她是知名作家和记者,曾调查报道过朱令铊中毒案等一系列重大新闻,每天都在为工作奔波,为老百姓伸张正义,日子过得充实而精彩。如今久卧病榻,眼前的彩色世界瞬间变成黑白。“刚开始还会有人来看你,渐渐地大家都忙,你几乎就成了社会的边缘人了。恍惚间,她似乎理解了梅艳芳当初为何要放弃治疗。一旁的妈妈急了:“你的生命并不是你的,是我给你的,你必须接受治疗,无论多难多绝望。”
  2004年2月化疗出院后,陈彤实在太闷,又对未来充满恐惧,医院安排她每月做复诊,她则每周有事没事都去找医生。老公说,坏了,这是抑郁症的苗头!
  幸好那位协和医院的医生,不仅懂得医术,还懂得心术。他一次次耐心地倾听陈彤内心的恐慌与落寞,最后给她指出一条生活道路,让身陷焦虑和绝望关口的陈彤,重新拿起笔来。“你是一个记者,又出过那么多书,我建议你写一个长篇小说,要过程曲折结局圆满,以此作为对自己的一个祝福。这样还有助于你摆脱忧郁症。”
  于是,陈彤把病痛中的感悟写进了她的书里。在小说《无限怀念,有限悲伤》里,一个生命只剩半年的女孩,找到曾经的初恋情人,希望与他共度最后的宝贵时光,但他犹豫了。最后,她愿赌服输,令人惋叹。
  2005年,著名作家、编剧王海鸰偶然看到了陈彤的书。写完《中国式离婚》后,王海鸰正陷入创作疲惫期,希望找一个助手,陈彤的小说对情感的洞见,吸引了她的注意,她跟出版社编辑要了陈彤的电话。
  接到电话时,陈彤正在医院做检查,得知身体已经基本康复,她高兴极了。但一听说王海鸰邀请自己合写剧本,她还是吃了一惊,坦言自己只是个写小说写新闻的,对剧本一无所知。王海鸰说:“没关系,我欣赏你的文字,有我带着你可以的!”
  于是,陈彤尝试着写了一集《新结婚时代》,然后就交给了王海鸰。王老师改了许久,满篇红字,却依旧夸她很有天分,只是不熟悉剧本写作。“剧本跟小说不一样,小说可以让你站在一个地方俯瞰众生;而剧本呢,是要站在角色中去写的……”王海鸰还告诉陈彤,电视剧里的台词要有“动作性”,能够起到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
  接下来,陈彤一集一集地写,王海鸰帮她一集一集地改,而且一直以商量的口吻共同探讨。“整个剧本合作完成,开拍了,王老师才跟我说,她知道编剧特别脆弱敏感,所以非常注意保护我的创作状态,一些制片方、演员方面的负面意见,她都是过滤之后,认为确实有必要修改的才会跟我说。”陈彤觉得自己在初涉编剧行业时遇对了人,着实幸运!
  2006年,鄢颇执导,刘若英、郭晓冬主演的电视剧《新结婚时代》获得收视成功,也引发了观众对“凤凰男”与“孔雀女”的话题思考。之后,陈彤又跟王海鸰合作了电视剧《男人底线》,收视率和口碑也都很好。   与王海鸰合作几次后,陈彤开始尝试独立创作,由宋丹丹主演的24集电视剧《马文的战争》,是她编剧生涯的处女作。由于是首次担任独立编剧,没有王海鸰帮忙“过滤”,交稿时,陈彤内心十分忐忑。
  不料,《马文的战争》于2008年播出后反响极好,还获得了第三届东京国际电视剧节特别奖,以及第十五届上海电视节最佳女演员奖。此时,陈彤这位初出茅庐的编剧,终于欣喜地发现,生活为自己打开了一扇新的门窗。
  《离婚律师》大火,哲学呆女成了“神剧女王”
  在辞掉记者工作,成为一名全职编剧后,陈彤不仅敬业,也十分接地气。为了积累创作素材,她时常与菜市场的大嫂一聊半天,也能和跳广场舞的大妈们打成一片。写到夫妻之间的台词,陈彤甚至要求老公下班后和她“对一遍”,老公对此颇有怨言:“我一个科研工作者,每天被你当演员使,太过分了。”
  于是,每当有稿费进账,陈彤总会第一个犒劳家里的“贤内助”。比如,她独立创作《马文的战争》时,每集稿酬1.5万元,24集拿到了36万,比她此前出版的所有书加在一起的稿费还要多。怎么花呢?陈彤干脆为家里添置了第二辆轿车,而且是老公心仪已久的品牌。
  她之所以写《离婚律师》,源于一场激烈的辩论。2011年初,陈彤写过两篇文章《新婚姻法保护的是财产不是感情》和《婚姻中的“资本意志”》。2011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25次会议通过了《新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可能是因为这些文章的关系,陈彤被请去录制一档讨论新《婚姻法》的节目。
  在节目现场,她和陈旭律师作为观点对立的双方,进行了激烈辩论。正是这次节目,促使陈彤决定写一部从律师角度探讨婚姻意义的电视剧。有趣的是,后来陈律师和她成了朋友,在《离婚律师》剧本的漫长创作过程中,他为陈彤提供了她最缺乏而又亟需的法律专业帮助。
  《离婚律师》以“相信爱情,经营婚姻”为主题,讲述了离异后变身钻石王老五的大律师池海东,与感情受挫的单身女律师罗郦法庭上是对手,生活中是邻居,两个原本不相信爱情的离婚律师最终走进婚姻殿堂的曲折故事。
  这个剧本,陈彤前前后后写了好几年,期间《婚姻法》都出了新的司法解释,所以她要不停的写,不停的修。
  2014年,对陈彤来说是个丰收年。先是她创作的电视剧《一仆二主》,被张嘉译、闫妮演火,3月19日播出后,一直稳居同时段电视剧收视之冠。8月20日,她创作的电视剧《离婚律师》在江苏、浙江、天津、深圳卫视黄金档完美收官,因极高的收视率和11亿网络播放量而获封“剧王”称号。
  如今,陈彤已成为国内炙手可热的金牌女编剧,每部剧本的稿酬达到7位数。有人说,陈彤很幸运,有幸被大牌编剧王海鸰引入行,继而发展得顺风顺水,没走一点弯路。但前提是,她得是一个修炼已久的才女。机会来时,你不可以没有子弹。
其他文献
★冬天,在“周渔的火车”里看窗外一路白雾的世界,树挂,白须,太阳像一片薄薄的白冰块危险地悬在天上。那些一闪而过的绿化树,远离森林,像被检阅的士兵,寒冷中依然安静站立。而另一些,逃离了队伍。两棵紧紧相邻的榉树,远远地望去,仿佛从一个根部生长起来的,一样高,一样枝条严密,搭肩拍背的双胞胎一样,齐齐地看着远方。一棵樟子松在远方站立,不远处,另一棵樟子松与它并立,因为来自同一个家族,他们容貌相似,是父母兄
经常去河南电视台参加节目和活动,从未留意过他们。他们是那么的平凡,毫不起眼,如岁月枯荣的小草,青了一茬又一茬。他们笔直地站在电视台门口,门外是尘世的喧嚣,门内是一片安静和肃穆。  2008年,那场全国悲痛的大地震发生时,整个电视台办公大楼倾动,别人慌里慌张往外跑,他们却是往里跑,急着打开疏散门,检查和搜救大楼里还有人没。那个瞬间,他们没有想到太多,没有伟大的豪言壮语,他们只想:救人。  因为电视工
挣扎    毕业之后,我打消了直奔上海的念头。西部是我的家,是我所有的情感依托。四年前,我从西部的大山里走出来,负笈到了湘南一带。原本决定,无论如何都要重归西部,去最贫困的山区里支教两年。而今,当前程与家乡真正立在面前时,我却畏缩了。  我内心出现了极大的挣扎。不禁细想,当初读书为何?不就为了能够走出大山,能够摆脱那种一无所有的生活吗?现在,机会就如同杯盘一般呈现在我的面前,只要我轻轻触碰,彷佛就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家庭,选择一本书。  选择健康,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一本书。  你选择你的未来,旅途,仕途,前途,宏图。  我干吗?我选择一本书。  理由呢?没有理由。  像进了城的农夫思念他的锄头,像进了厂的女工思念她的炉灶,像退了休的教师思念她的讲台,像归了隐的侠士思念他的江湖。  我思念一支笔。  窗外的雨骤然而至,这感觉也来得急促:突然很想,写几行字。  不用指尖敲击电脑的键盘
做人要耐得住寂寞,无论处于人生的巅峰还是低谷,这句话都是最佳忠告。  电视剧《新三国》中司马懿说得好:“我挥剑只有一次,而磨剑用了几十年”。司马懿跟随君王南征北战,纵横天下,功勋累累。历史记载,他先后辅佐过曹操、曹丕、曹睿三位君主,虽位极人臣,荣显三代,但曹家对他十分不放心,历有防范。原来,“三马同槽”的谶语在曹操时代就已经盛行。曹氏用他只是倚借其才干治军理政,用他对抗外部的强大敌人诸葛亮等人而已
第一年他说,我暗恋的女生有了男朋友。她看着他笑嘻嘻的说,不一定,也许是男生朋友。第二年他说,我喜欢的女生说讨厌我。她拍拍他的肩膀说,讨厌是喜欢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第三年他说,我想离开这座城市了。她点点头没说话,那一年的高考志愿她悄悄填了和他一样的城市。第四年他说,他每天都会  遇见一个女孩子,不是很漂亮,但足够吸引人。她觉得他在成熟。  第五年他说,他每天都邂逅那个女孩子,在图书馆,在公共课上,那是
5月的丁香已经开过,深夜里令人振颤的香气早已从手缝中消失不见。我想我们都曾拥有这样的经历吧,生活一切看起来都不错。即使有小小烦恼,因知别人的生活也如此便放下心来。偶然在一个闲散至静的夜里,难得的清散,安静得仿佛有点寂寞的味道。淡倚窗浓品茶,不知为什么突然想起经年前的一个人,早已忘记多年,甚或记不得曾与他或她如何经历那细密的岁月,她或他就像突然划过夜空的流星,在那一瞬间照亮你的面孔,你暗暗心惊。如今
有人曾问南海观音“望之皆海,独守孤岛,可好?”观音双手合十说道“心安”。心安处,即普陀。  佛教四大名山,普陀山的路途最辗转,长途车、公交车,继而乘快艇到达普陀,一路拿着敬拜的香,去到心安处,寻心安。海水洗去陆地的浊气,普陀山散发着微茫的雾气,朦胧之中,还未真正踏上岛,便远远看见了,白茫茫之中观音的影子,海天之间,仿佛只剩下了一座远远矗立的观音像,和双手合十“南无观世音菩萨”的信徒。  心灵的安定
邮局分管我们这一片小区的投递员是一个年轻人,一笑脸上有两个酒窝,人憨厚诚实,不管刮风下雨,从不耽误大家的信件。  那天,他略带羞涩地对我说,姐,买几张贺卡吧!过年时,亲手写上几个字,送给亲戚朋友同学,既大方又得体又不失温情,同时还能联络一下感情,珍藏一份幸福。  面对他肯切的眼神,我无法不动摇。我知道他们每年都有这样的任务,就算是对他的工作的支持,所以买了几张。可是面对那些贺卡,我忽然变得忐忑起来
我在电脑上敲了一张合租信息,把它发在了C大论坛上。还没过两秒钟,帖子就被新的八卦挤到了后面。  又是关于刘晓璐。  我喝了口茶,百无聊赖的点开《惊!校花刘晓璐男友的真实身份竟然是四十岁富商!》,很出乎意料的,这次居然不是标题党,而真的是有图有真相。学校后门较隐蔽处,刘晓璐正从一辆黑色卡宴里钻出来,驾驶位上赫然是一张中年暴发户大叔的脸。  我不屑一顾地哼了一声,虽然女生对于比自己漂亮的女孩天生就有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