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中西小说叙事视解的导同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gmingw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中国古典小说与西方传统小说,由于文化语境的差异,在艺术呈现上各具特色。中国古典小说深受史传文学的影响,而西方传统小说受神话与史诗的影响,民族文化心理的不同,使得中西小说在创作上有各自的特点。本文试从叙事视角出发,对中西小说之间的这种异同做出比较分析。
  关键词:小说 叙事视角 叙事结构
  从叙事学的纬度来看,叙事的主体与叙事者所站的角度是叙述方式的核心。从19世纪后期开始,叙事文学研究的“热点”逐渐开始偏向于对于叙事角度的研究。在叙事作品中,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率先提出了“叙述视角”这一概念,从此引起了多位作家在这方面的广泛兴趣与关注。他们的创新性实践对于叙述学、文体学等形式主义文论的兴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学界也愈加关注到叙述视角的分类、叙述视角的选择。在对中西小说“叙述视角”的差异研究过程中,不难发现中国古典小说的起源发展有其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跟西方的小说差异极大,因此中国小说的叙述视角与同西方的小说视角有着本质的差别,因此对这二者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一、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视角
  从宏观角度看来,中国古代小说的视角大多都术语全知叙述视角,而限制叙述视角多见于现代小说就是。但事实上,古代小说更为常见的是全知和限知视角相互结合渗透的方。比如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其艺术魅力就巧妙地体现在这种方式的运用中。《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从名称可以看出这是一部记录石头在红尘中亲身经历的书。
  因此,要展现广阔的生活场景和社会画面,作者会采用全知的叙事视角,自由剖析人物心理,但其弊端是这种无所不知的叙述的可信性值得怀疑。于是曹雪芹会刻意地将叙述者与自己划分开来,这一分离正标志着是叙述艺术成熟。作者的精妙就在于能够对这种叙述方式进行的非常巧妙的带有艺术化的处理,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这种叙述缺陷,不会使读者深陷其中,不知所云;所以书在全知视角中溶入限知叙述视角,是中国古典小说叙述视角的重大突破。
  所谓限知叙述视角,其实就是人物视角,作品的叙述人是参与到作品中事件的,也就是作品中的人物之一。但是,限知叙述视角的任务所讲述的内容,仅仅限于是自己的经历,只能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也就是说,限知叙述视角的叙述者和人物知道的故事其实是相同,人物不知道的,叙述者同样无权获知。这种角色性的限知视角在中国小说中的运用十分常见,这就是中西小说的一个明显的差异。
  中国人的习惯是,叙事者跟文中的人物是同一步调的,文中人物无法看见感知的,读者也无法得知;这样读者能够清楚地感知文中人物的悲欢相与,感同身受。这样的写作模式,从剧中人物有限的视角出发,尽量只叙述剧中角色看到的一切实物。近年来,叙事学的研究重点逐渐偏向了人物视点,由此更好地展现了中国传统白话小说的魅力:“以局部的限知,合成全局的全知”,从而形成了与中国画法中散点透视相类似的流动视角。这种带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叙述视角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西方传统小数的叙事视角
  在回顾西方传统小说的“叙述视角”的演变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叙事视角的演过程正是小说为达到真实而在读者与作者之间双向选择的互动过程。在西方历史上,在人类的童稚时期,人类有着巨大生存的困惑,这是无法在现实找到解脱之道的。 于是,神话中的“上帝”成为世界的中心。早期的叙事作品会给人类带来神谕和神示,这样的叙述方式和角度源于宗教意识和对神的无上崇敬。詹姆斯认为在叙述过程中,最好只突出一个中心人物的思想变化,而剧中其他人物和景象都可以从中心人物的话语和思维中得到清晰的展现。
  例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选取的叙事角度就是一种非常现代化的叙述模式,小说的叙述者选取的就是剧中人物。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尼克,既充当了剧情的叙述者,又是小说的主角之一。尼克选取了第一人称作为叙述人称来进行叙述,他在小说中向读者叙述自己的言行,展现自己的所思所想;与此同时还巧妙地不露痕迹地讲述了剧中主人公盖茨比的故事。尼克也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他无处不在,参与到剧中的各个场景。但是,尼克并不是无所不知的上帝,他会受到自身活动范围的种种限制,他无法讲述自己不在场或未曾经历的事件。
  作者十分精巧地运用了限制性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让读者和主人公盖茨比之间的距离不远不近,恰到好处;这样不仅让尼克的人物思想得了有效的呈现,显得亲切、自然,同时也提高了故事的可信度从而使小说引人入胜。
  三、结语
  一般说来,在分析中国小说的过程中,我们往往都是按照西方的理论来进行评析。但是,应该也有必要看到西方理论的世界性是一个有缺陷的世界性,因为西方小说理论从建立之初,就没有把中国小说纳入在内。所以通过比较叙事视角的差异,能更好地理解中西小说创作的各自特色,这正是本文的旨趣所在。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目前,大学生创业为国家、社会及各大高校重点关注,不同类型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有着不同的需求和障碍,他们的需求和问题既有一定的共性特征,也有显著的个性差异。经调查访谈,大学生创业的共性问题集中于创业团队的构建,项目选择及实践性指导缺乏等方面。小组学习技术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其中的切块拼接法(JIG)、小组调查法(GI)以及共学式(LT)都可以应用于大学生创业共性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有效促进
内容摘要:公共管理理论兴起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主要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管理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因自身有着重视效率与公平、强调管理主体包含政府与非政府两个部门、改变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明显特征在我国的教育行政体制改革中广泛应用。引入这一理论主要是基于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在教育管理目标、降低教育成本诉求、面临经济全球化挑战等方面有着相同的契合点,从而通过权力下放,提高办学自主性、引入绩效管理,提高工
内容摘要:教学课堂用语是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联系起来的重要载体。根据对中国知网文献的解读,发现国内英语教学中存在着课堂用语随意性大,课堂用语不规范,课堂用语单调乏味和课堂用语复杂晦涩等问题。本研究致力于研究课堂用语在苏州地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现状,并通过分析当前课堂用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解决方案,逐步引起社会及有关部门的关注,加速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课堂教学用语 解决
无法丈量的钟声  系着旋转的经轮缭绕的香火  引我站在佛前  佛在殿上 我问  如何卸下尘世的身心疲倦  当我双手合十磕了一个响头  菩萨依然肃穆 庄严  不肯開口  走出寺门 两手空空  只见寺门广场上坐着一个乞丐  伸出一只黝黑皱裂的手  任来来往往的风
内容摘要: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在不同时期文学史中的评价各具特点,“左翼”话语策略下因其阶级意义而受到高度赞扬,抗日战争时期则被边缘化,至新中国成立后其价值得到重估,《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所受的评价始终难以脱离阶级与意识形态的范畴。同时,此诗普遍地被文学史视为艾青创作之开端,在艾青的创作中占有极高地位。  关键词:诗歌 阶级 文学  艾青作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人代表,其诗歌自
一、问题提出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推进评价改革,“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
落叶有很多方向  腐烂只有一种可能  从繁华到空城  从遮蔽到真理  一棵树始终站着  站在应该站立的地方  風不在乎谁的解说  也不迎合谁的天性  它吹走了  该吹走的东西  光秃秃的大地真干净
【摘 要】本文就中考目标实施问题化教学的探索这一主题,分别从“目的:思政课中考目标实施问题化教学之源”“任务:思政课中考目标实施问题化教学之本”“步骤:思政课中考目标实施问题化教学之技”“成果:思政课中考目标实施问题化教学之实”四个方面阐述了笔者在该领域的初浅探索。  【关键词】初中思政课;中考目标;问题化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
马相村  走吧,回西藏去,在2018年  我们都是天涯的游子,在命运的方舟上  那个叫高原的地方,模糊了你我的家乡  我今年要回去看看,尽管在那里时没心去看  我回去已没有太多相识,大昭寺前仅有棵柳树  我要看看布宫金顶的日出,望望东山升起的月亮  玛吉阿米们都醉老了,但当初的容颜挥之不去  我该回趟日喀则去,年楚河是条美丽的河流  珠穆朗玛真的爬不动了,应到山南看两座湖  大湖告诉我世界不小,小
一、抓好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目前农村教育教学的薄弱环节,由于农牧民居住分散,教育文化落后,育人信息闭塞,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认识不高。群众将孩子自小从遥远的山乡一隅送到送到乡镇寄宿制学校,由于部分孩子过早离开父母,再加有的年龄偏大,有的年龄偏小却入学过早,大多数孩子刚刚才能用自己的母语表述清楚自己的所思所想,又开始学习汉语,从而导致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出现,两种语言相互穿插使用的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