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分析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4027713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的祖先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创造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文化,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变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忽视。在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以及工作制度渐渐有了起色。群众文化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专业工作者,也离不开群众文化。本文主要分析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意义,从当前非遗保护现状入手,探求群众文化与非遗之间的关系,希望通過对群众文化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作用的分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群众文化 非遗保护与传承 作用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文化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最终不为人知。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得到较大的发展,各国都在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文化自信。与此同时,我国相关部门也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动全社会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其传承与弘扬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底蕴的展示,还是民族精神力量的彰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我们能够找到自身的文化根源,也能感受到中国的民族精神,所以,非遗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
  一、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特点与意义
  (一)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特点
  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留下了众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产,可是流传至今的非遗项目却越来越少。许多民俗、民间工艺、曲艺等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当中。它们具有无形性,它们摸不着、看不到,但是它们却是国人的精神食粮,这种文化与人们的生活相辅相成,人们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经历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最终让我们看见和发扬,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有时是通过口头,有时是通过家族内传,很多传承方式并不为众人所知,但是它们确确实实地存在。
  并且,非遗不仅仅在当时发挥自身的作用,同时,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通过创新而与时俱进,它们不断地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结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源于它们很强的可塑性。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每个时代的人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因此,非遗保护与传承具有重大意义。
  (二)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指的不仅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同时还代表着保护一个地区的文化符号,甚至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时它们又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们构建了地域文化的灵魂,联系着人们的血脉,它们对当地人的影响几乎是无处不在的。
  其次,当某一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向全国,直至面向全世界,那么,它所产生的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世界得以看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使人们通过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理解中国文化。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有着本国文化的符号,也有本国先民探索和认知的印记。总之,没有哪个民族能离开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
  二、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人民群众,但一些地方的相关部门和群众并没有强烈的保护意识。少数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比较浅薄,并且人们很容易被新的事物所吸引,以至于有些非遗在时代的冲击下濒临消亡,有的甚至已经消失在这个世界。由于非遗保护的宣传不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也越来越低。
  另外,部分群众并没有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一些人并没有把自己所熟悉的手艺或者戏曲有意识地上升为一种文化符号,更没有有意识地把它们当作一种文化信仰。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没有对所界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兴趣,这样的情况也就加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的速度。因此,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解决群众非遗保护意识薄弱的问题。
  第二,部分地区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专业性不够。有时为了迎合游客不得不加上一些不真实的内容,譬如,为了更吸引游客,也为了让当地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当地人会展示和表演一些失真的民俗文化,所以,类似的传统民俗文化表演会更多地体现出商业性。此外,还有一些非物质文化因为知道的人越来越少,所以根本没有条件去演示,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让非遗保护与传承受到了阻碍。
  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数量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在生活的压力下,很多传承者半路选择放弃。因为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变得越来越少,尤其是社会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得也越来越快,在这样的情况下,非遗保护与传承将变得异常困难。
  三、群众文化与非遗之间的联系
  群众文化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之外,自发组织而形成的群众性社会活动,这样的活动反映了群众的文化需求,在群众广泛参与的同时,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群众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之间不是对立的,反而是相辅相成的。群众文化活动可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提取内核,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能更好地吸引群众的参与,同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做出实际行动。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到婚嫁丧礼,小到穿衣吃饭,它们以各种形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它们在无形之中影响着群众的文化生活。由此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紧密联系,所以,通过群众文化来保护非遗和传承非遗是一条重要的渠道。
  四、群众文化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某种意义上的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就可以利用群众文化的多样性、群众性两个方面推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一)群众文化并不是一种字面上的概念,而是由各类实践活动所构成的。构成群众文化活动的类型非常丰富,包括群众自发的小型活动,以及当地政府、各级文化馆、社会机构组织的各类活动等等。这些类型丰富的文化活动既能够体现、引导、丰富群众文化,又有助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所谓群众文化的多样性便是以当下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切入点,融合非遗的相关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非遗传承。当前中老年群体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参与群体,那么,社区等基层组织便可以在相关非遗传承人的辅助下,在社区等场所或者中老年群体中推广相应的非遗项目。   例如,有的地区向老年群体推广白族扎染非遗技艺,指导他们从小区就地取材,以石子、树枝、针线为造型工具,巧心设计,捆扎浸染出以传统图案为主的充满生活情趣的精美作品,在为晚年生活增添情趣和色彩的同时,还潜移默化地促进了非遗技艺的传承。各地文化馆可以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覆盖不同年龄群体的需求。例如,作为满族发祥地之一的吉林市,拥有各类非遗项目近350个。当地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举办陈氏花钱雕刻、苏氏刻字技艺、赵氏烫画、路氏木雕、乌拉梁木匠根雕、满族传统刺绣工艺、满族荷包(旗袍佩饰)、吉林西山捏雕、皮饰工艺、华氏布贴画、满族撕纸、满文书法、啜氏布艺及民间剪纸等26项非遗项目精品展览,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本地区的非遗精品。
  (二)群众文化是以群众为主体,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体现了其群众性的基本特征。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可借助群众文化这一群众性特点,通过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组织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非遗活动中,推动非遗项目得到充分的保护和继承。以宝应县为例,当地相关部门充分利用每年开展的多场县级文化活动、近两千场镇村级活动进行非遗项目的展示。在春节、文化遗產日、国庆等重要节点,组织并开展了贺新春民俗文艺表演、贺新春城乡文艺团队联动展演、“水韵乡情”扬州市民歌民舞邀请赛、宝应县首届原生态民歌大赛、“裔韵流芳”裔小萍淮剧“裔派”专题讲座、非遗图片展等多种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多场活动均利用新媒体进行网络现场直播。此举让更多的群众通过不同形式对宝应非遗有更多的了解,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加入保护、传承的行列。非遗保护不应仅仅是一句口号,应将其作为不同地域的文化瑰宝,其延续着地区群众独特的情感记忆,蕴含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精神,值得我们代代传承下去。
  五、结语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在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非遗保护与传承和群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相关部门要结合当地的非遗文化特色,利用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实现非遗的保护和继承。
  参考文献:
  [1]李柱.以群众文化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J].戏剧之家,2020(05):231.
  [2]赵燕燕.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J].文化产业,2020(24):155-156.
  [3]杨璇卿.非遗保护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J].艺术家,2021(01):131.
  (作者简介:嵇檬,女,本科,淮安市洪泽区三河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站,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其他文献
摘要: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够为人们的阅读提供良好的场所和服务,有利于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在公共图书馆建设和运营中,其中的服务体系建设是不容忽视的,它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完善的服务。但当前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此提出一些完善的策略,以期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发展。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服务体系 建设  公共图书馆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建设,如此才能实现理
老头甲:哎,有空不,帮我个忙?  老头乙:帮你个什么忙?没空。有空也不乱帮忙。你没听说过吗?帮忙都是帮倒忙。  老头甲:说的也是。我要说的也正是您这意思。  老头乙:有这么巧吗?  老头甲:我想请您跟我一起说段相声,教训教训我那爱帮倒忙的孙子。  老头乙:哎,还真和我想一块儿去了,看来,这忙我非帮不可了。说吧,你那孙子怎么给你帮上倒忙了。  老头甲:最近啊,我网购了一台老年代步车。  老头乙:是吗
期刊
摘要:“音乐神童”莫扎特是18世纪古典音乐的创始人之一,其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而在其众多的作品中,艺术成就较高的当属歌剧音乐。莫扎特一生成功创作了许多著名歌剧,独特的歌剧创作展现了他自身的各种优秀品质,他也被人们称为“歌剧史上的四大巨头”之一。他认为,歌剧中最重要的是音乐,所以他所创作的歌剧具有独特的音乐特点。在其众多的歌剧作品中,《唐璜》中的音乐无疑显示了他独特的艺术创作魅力。  关键词:莫扎
摘要:开江县“水族闹春”起源于清末民初,流传至今一百余年,本文对水族闹春的起源发展和保护传承问题进行研究,在其他学者对四川民间信仰探讨的基础上,结合清代《新宁县志》记载的龙神、水神、雷神、土地神等祠庙,尝试性提出:开江水族闹春的出现源于传统农业社会对掌管雨水、农业丰收等自然神灵的崇拜与祭祀,赋予水族闹春以民间信仰的文化内涵,最后对如何保护和传承水族闹春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摘要:谭盾是音乐世界里多元文化并行的理想存在,被称为“先锋音乐家”,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武侠三部曲”,体裁均为中国武侠电影系列,是中国武侠电影音乐的代表作,其中多部配乐作品荣获大奖。因此,笔者选择其“武侠三部曲”《英雄》《卧虎藏龙》和《夜宴》中的部分配乐进行研究,主要从东西方不同的乐器选用、调式搭配和文化融合三个角度,对谭盾武侠电影配乐的创作特色及意义进行解读,为我国武侠电影音乐的发展提供
摘要:舞蹈编导是一门具有专业艺术性的综合学科,有效运用舞蹈技法更能凸显舞蹈编导人员的内涵,舞蹈技法的流畅性影响舞蹈创造性及观众的共鸣度。本文主要针对舞蹈编导中的编舞技法展开研究,介绍舞蹈技法的應用,目的在于提升舞蹈编导水平,有效发挥舞蹈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舞蹈编导 舞蹈技法 应用  一、舞蹈技法在舞蹈编导中的重要性  舞蹈编导是指编导的内容在艺术形式上用舞蹈的方式呈现出来,相比于其他
摘要:汝瓷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到了北宋时期汝瓷开始兴盛起来,成为宫廷御用官瓷,无论是用料、配方还是制造工艺都堪称一绝,以致后世仿制品络绎不绝,至清朝时期达到了鼎盛。如今,市场上出现的汝瓷仿古瓷作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欣赏和追求这种仿古艺术品。  关键词:汝瓷 仿古瓷 艺术特征  汝瓷仿古瓷在宋朝时期就已经非常流行,历经上千年依然经久不衰,许多古玩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迈入新的阶段,群众文化事业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当前,群众文化艺术创作和相关活动的开展如火如荼,美术活动作为群众文化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中的普及性项目。作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地方文化馆应当创新思维,拓展途径,使群众文化美术活动的开展能够更加切实地服务于广大人民。  关键词:群众文化 美术 策略  一、当前群众文化美术活动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