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课堂教学评析能否评出教材“味”、能否评出学生“味”、能否评出教师“味”三个方面,听课者能否评析出课堂教学是否以生为本、执教者是否吃透教材等,分析阐述了课堂教学评析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评析;有效性研究
近几年,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对课堂教学评析有效性的研究却相对较少,笔者正在从这一方面进行探索研究。下面,笔者就从课堂教学评析的有效性方面作如下分析:
一、能否评出教材“味”
评出教材“味”,就是评析执教者在解读教材、挖掘教材、运用教材的意味、韵味之浓淡,即执教者是否吃透教材“味”。
一堂有效的课,执教者一定要吃透教材。有效的教学评析就要通过评课者听课观察,思考分析,判断执教者是否吃透教材。
一般来说,吃透教材,教师就要从整体入手,加强前后知识点之间的沟通,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来分析教材。教学内容为什么这样设计?教材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导出?蕴含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还要想一想: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它对后续学习起到什么作用?等等。
通过评析具体的一堂课,看执教者是否吃透教材,至少可以围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从学生学法引领上,去评析执教者是否吃透教材。如有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位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有的折纸,有的涂格子;其次引导学生观察分数,并问:观察后有什么发现?再引导学生相互议一议,说出这些分子、分母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发现分子、分母变化规律后,又激发学生去思考:你还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最后引导学生归纳:现在可以得出什么规律呢?——“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这位教师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对他的学生进行以上的学法指导,把要学习的“知识点”贯穿在一起,引导学生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可以看出或推断出他是认真解读过教材的,而且成效明显。
有效的教学评析要关注学生的有效学法,因为有效的学法往往是执教者课前苦心的教学预设,是执教者有效备课的一部分,从中能很好地看出执教者是否吃透教材和学生。
二是围绕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上,去评析执教者是否吃透教材。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或降低是判断一堂数学课成败的关键。如《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而难点则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前面这位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举一反三、归纳规律的探究过程,让他的学生水到渠成地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紧扣教学重点层层递进,并有效地一步一步地突破难点,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由此可推断,这位教师他是吃透教材的,否则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能迎刃而解吗?
有效的教学评析要关注执教者是如何引导学生有效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因为从中能看出执教者对教材解读的有效性。
二、能否评出学生“味”
评出学生“味”,就是评析执教者“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之味的浓淡,即是否以生为本进行教学设计?是否以生为本生成课堂教学?也就是执教者在教学中如何“吃透”学生。
一堂以生为本的课,一定是学有成效的课。有效的教学评析,评课者就要通过听课观察,思考分析,判断出执教者在教学中是否以生为本。
通过评析具体的一堂课,看课堂是否以生为本,具有学生“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评学生是否学得有学“问”,这里的“问”主要是指问题,即学生学习是否以“问题”为引领,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问题;或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让“问题”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以问题生成数学课堂,以问题架设数学课堂与生活的桥梁。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学生学有“问题”的课,学生的思维常常充满着智慧的火花,思维品质得到提升,因此有效的教学评析要扣住“问题”,关注学生思维的有效性。二评学生是否学得有“趣”,即学生是否注意力集中,对教学活动有兴趣,学习有动力和欲望。学生若在数学课堂里,学习气氛浓厚,这样的课堂若不是偏离学习目标,定是一堂有效的课;学生若对学习过程充满兴趣,学习过程欲罢不能,下课了还意犹未尽,这样的教学也肯定是有效的教学。因此,有效的教学评析要观察课堂,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是否有兴趣。三评学生是否学之有“法”,即学生在学习中为完成学习目标,各种学习方法并用,主次方法分明,相得益彰。如前面所述的《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动手操作——折一折,涂一涂;观察表述——议一议,说一说;思考归纳——想一想,得出结论。这节课教师引导学生手、眼、口、脑并用,多种学习方法相互运用,最后通过举一反三,思考分析,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这节课学生学习效果很好,这与“学法”的有效运用是紧密联系的,因此有效的教学评析要十分关注学生的学法是否有效。四评学生是否学得有“果”,即学生学有所获,学习有效果,学习数学思维和能力得到有效发展或提升。如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教学《认识厘米》一课,学生在认识了1厘米后,开始在尺子上找1厘米,学生找到了0到1是1厘米,1到2、2到3、4到5等都是1厘米,学得很顺利。这时候刘老师及时追问:4到几是1厘米?除了5还有几?学生都是顺向思维,这一问给了他们强烈的思维冲击。最终,学生突破了思维定式,找到了4到3也是1厘米,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有效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得到了有效提升。有效的教学评析,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三、能否评出教师“味”
评出教师“味”,就是评析执教者的课堂是否具有新课改理念的新鲜味、遵循教学规律的求真味、师者风范之韵味。一堂有效的课,一定是具有教师“味”的课。看课堂是否具有教师“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评执教者是否教之有“理”,这个“理”主要是指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和科学真理,即在教学中要渗透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方法,并体现科学性。如,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生为本,关注差异”的教学理念。学生的智力,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等等,都是存在差异的,这些差异造成了学习效果的迥然不同。课堂教学只有关注差异,才能发现学生学习的障碍,找到课堂的生成点,以此展开教学,才能形成课堂的高潮和亮点,尤其是数学学科更是这样。有效的教学评析要关注执教者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的科学性。二评执教者是否教之有“法”,这个“法”主要是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含课堂调控策略等。有效的教学评析要关注执教者教学方法运用的有效性。三评执教者是否教之有“神”,这个“神”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的精神状态,即教师在教学中是否炯炯有神,或兴奋有度,或神采飞扬。执教者在教学中的精神状态,体现在他的眼神里,他的语言里,他的笑容里。尤其是课堂语言,是衡量一个人文化水准的尺度,更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有效的教学评析要关注执教者的教学状态,特别是课堂语言运用的有效性。
总之,评课者能否通过观察课堂形态、聆听课堂的声音、感知课堂的成效,来判断课堂是否以生为本、学有成效,执教者是否读懂教材、教有成效,由此可以看出评课者的课堂教学评析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评析;有效性研究
近几年,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对课堂教学评析有效性的研究却相对较少,笔者正在从这一方面进行探索研究。下面,笔者就从课堂教学评析的有效性方面作如下分析:
一、能否评出教材“味”
评出教材“味”,就是评析执教者在解读教材、挖掘教材、运用教材的意味、韵味之浓淡,即执教者是否吃透教材“味”。
一堂有效的课,执教者一定要吃透教材。有效的教学评析就要通过评课者听课观察,思考分析,判断执教者是否吃透教材。
一般来说,吃透教材,教师就要从整体入手,加强前后知识点之间的沟通,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来分析教材。教学内容为什么这样设计?教材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导出?蕴含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还要想一想: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它对后续学习起到什么作用?等等。
通过评析具体的一堂课,看执教者是否吃透教材,至少可以围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从学生学法引领上,去评析执教者是否吃透教材。如有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位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有的折纸,有的涂格子;其次引导学生观察分数,并问:观察后有什么发现?再引导学生相互议一议,说出这些分子、分母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发现分子、分母变化规律后,又激发学生去思考:你还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最后引导学生归纳:现在可以得出什么规律呢?——“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这位教师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对他的学生进行以上的学法指导,把要学习的“知识点”贯穿在一起,引导学生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可以看出或推断出他是认真解读过教材的,而且成效明显。
有效的教学评析要关注学生的有效学法,因为有效的学法往往是执教者课前苦心的教学预设,是执教者有效备课的一部分,从中能很好地看出执教者是否吃透教材和学生。
二是围绕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上,去评析执教者是否吃透教材。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或降低是判断一堂数学课成败的关键。如《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而难点则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前面这位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举一反三、归纳规律的探究过程,让他的学生水到渠成地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紧扣教学重点层层递进,并有效地一步一步地突破难点,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由此可推断,这位教师他是吃透教材的,否则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能迎刃而解吗?
有效的教学评析要关注执教者是如何引导学生有效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因为从中能看出执教者对教材解读的有效性。
二、能否评出学生“味”
评出学生“味”,就是评析执教者“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之味的浓淡,即是否以生为本进行教学设计?是否以生为本生成课堂教学?也就是执教者在教学中如何“吃透”学生。
一堂以生为本的课,一定是学有成效的课。有效的教学评析,评课者就要通过听课观察,思考分析,判断出执教者在教学中是否以生为本。
通过评析具体的一堂课,看课堂是否以生为本,具有学生“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评学生是否学得有学“问”,这里的“问”主要是指问题,即学生学习是否以“问题”为引领,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问题;或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让“问题”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以问题生成数学课堂,以问题架设数学课堂与生活的桥梁。以“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学生学有“问题”的课,学生的思维常常充满着智慧的火花,思维品质得到提升,因此有效的教学评析要扣住“问题”,关注学生思维的有效性。二评学生是否学得有“趣”,即学生是否注意力集中,对教学活动有兴趣,学习有动力和欲望。学生若在数学课堂里,学习气氛浓厚,这样的课堂若不是偏离学习目标,定是一堂有效的课;学生若对学习过程充满兴趣,学习过程欲罢不能,下课了还意犹未尽,这样的教学也肯定是有效的教学。因此,有效的教学评析要观察课堂,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是否有兴趣。三评学生是否学之有“法”,即学生在学习中为完成学习目标,各种学习方法并用,主次方法分明,相得益彰。如前面所述的《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动手操作——折一折,涂一涂;观察表述——议一议,说一说;思考归纳——想一想,得出结论。这节课教师引导学生手、眼、口、脑并用,多种学习方法相互运用,最后通过举一反三,思考分析,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这节课学生学习效果很好,这与“学法”的有效运用是紧密联系的,因此有效的教学评析要十分关注学生的学法是否有效。四评学生是否学得有“果”,即学生学有所获,学习有效果,学习数学思维和能力得到有效发展或提升。如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教学《认识厘米》一课,学生在认识了1厘米后,开始在尺子上找1厘米,学生找到了0到1是1厘米,1到2、2到3、4到5等都是1厘米,学得很顺利。这时候刘老师及时追问:4到几是1厘米?除了5还有几?学生都是顺向思维,这一问给了他们强烈的思维冲击。最终,学生突破了思维定式,找到了4到3也是1厘米,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有效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得到了有效提升。有效的教学评析,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三、能否评出教师“味”
评出教师“味”,就是评析执教者的课堂是否具有新课改理念的新鲜味、遵循教学规律的求真味、师者风范之韵味。一堂有效的课,一定是具有教师“味”的课。看课堂是否具有教师“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评执教者是否教之有“理”,这个“理”主要是指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和科学真理,即在教学中要渗透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方法,并体现科学性。如,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生为本,关注差异”的教学理念。学生的智力,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能力等等,都是存在差异的,这些差异造成了学习效果的迥然不同。课堂教学只有关注差异,才能发现学生学习的障碍,找到课堂的生成点,以此展开教学,才能形成课堂的高潮和亮点,尤其是数学学科更是这样。有效的教学评析要关注执教者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的科学性。二评执教者是否教之有“法”,这个“法”主要是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含课堂调控策略等。有效的教学评析要关注执教者教学方法运用的有效性。三评执教者是否教之有“神”,这个“神”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的精神状态,即教师在教学中是否炯炯有神,或兴奋有度,或神采飞扬。执教者在教学中的精神状态,体现在他的眼神里,他的语言里,他的笑容里。尤其是课堂语言,是衡量一个人文化水准的尺度,更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有效的教学评析要关注执教者的教学状态,特别是课堂语言运用的有效性。
总之,评课者能否通过观察课堂形态、聆听课堂的声音、感知课堂的成效,来判断课堂是否以生为本、学有成效,执教者是否读懂教材、教有成效,由此可以看出评课者的课堂教学评析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