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存在很多弊病,导致学生对物理实验没有兴趣,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限制学生的求知激情和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 物理实验教学 现状分析 解决策略
初中生正处于从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过程中,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联系的,仍然需要有直观的形象的支持。学生通过实验,能获得需要的经验。 鉴于此,初中物理课程应在小学开展的一些基于现象的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开展教师指导程度不同的具有一定认知能力要求的实验探究活动,这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可见,物理实验课程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物理教学质量。如何让实验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呢?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1.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教学方法普遍采用讲授法。有的老师甚至认为学生不会做实验不要紧,只要会动笔考试就行了。
2.实际实验课开设率不高,实验效果不尽如人意。现今对实验课的实验要求普遍较高,投入资金也不少,而物理实验却普遍受重视不够。不少学校的物理实验课时达不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即使有的学校按要求完成了,实验教学效果也往往不理想。
3.教师对实验教学思想的熟悉不到位,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的组织上、在教学过程中、在物理成绩的考核上都存在问题。
4.实验教学模式僵化。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学方式呆板,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都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这个思维障碍,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
二、改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对策
1.明确实验目的,切实掌握实验原理和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是让他们做好实验的第一步。所谓“明确实验目的”,即要使学生清楚本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及要达到什么目的。如果实验目的不明确,不能根据教材要求很好地理解它,则会在实验时面对眼前仪器束手无策,那此次实验活动必然“收获无几”。只有明确了实验目的,才能使自己成为实验的主人,为真正进行科学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是指导学生完成实验的根本依据,若不能很好地掌握实验原理和方法,做实验时就没有了可遵循的原则,当然多半会导致实验“事倍功半”。
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学生徜徉于知识海洋的导游,既要告诉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点,又要让学生有自我发现的乐趣。既有组织地指导预习,又应让学生自主学习与本实验有关的知识和方法。
2.精心选取实验器材,充分做好实验前准备工作。
实验的设计和选材是关系到本节实验课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在不长的实验课上尽可能地收获更多的细节,实验前的精心设计是不可或缺的一步。这就需要物理教师精心设计学生的实验过程,并根据实验细心选择满足当下学生需要的实验器材。
以笔者教学的《熔化与凝固》一节为例,其中的一些经验与教训很能说明问题。先在(10)班上时,师生共同学习了熔化、凝固定义后,很自然地过渡到熔化、凝固过程中的吸放热关系及温度变化规律的探究上,共同讨论实验方法时,同学们都认识到物体吸放热不均匀有可能影响本实验,不失时机地推出“水浴法”及通过不停搅拌等手段來使吸热均匀。然而“百密一疏”,在冰的选择上,我将碎冰(即用锤子将冰块一一敲碎)装入大试管,进行实验,结果并不理想。
痛定思痛,在(3)班再上本节课时,我对实验器材做了根本改变:(1)变贮冰保温瓶单层为“双层”,可让学生发现晶体固态物质在未达熔点前吸热升温而物态却并不变化的过程;(2)变碎冰为霜,使颗粒更细小,受热更均匀,无需搅拌;(3)变水浴为空气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收获到了许多意外之喜。学生充分理解了“盘中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这句话的含义。
3.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启发思维碰撞。
在学生实验时,教师应创造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对其探究内容不能统一得过死,否则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而开放实验的结果必然带来百花齐放的局面,此时物理教师应更注重引导和启发。如以《串联电路中电压特点》为例: 小鸟为什么在电线上没有触电?让学生用电压表测小鸟两脚两端的电压,得出什么结论?亲自体验得到的结论要比平时单纯由老师演示好得多。
在实验讨论时,让同学们广开言路,各抒己见,经统计,本节课学生探究后,共提出以下这些有意义的探究结论:(1)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导体两端电压之和;(2)当改变导体规格时,重做上述实验,结论不变;(3)改变开关的位置不影响结论;(4)用电压表测量闭合电路中空导线上两点间的电压,观察电压表的示数为零。
通过实验,各种疑问迎习而解了。在这百花齐放的时刻,情不自禁地被这些可爱的学生的探究精神感动了。
4.总结实验得失,升华理论和实验成果。
实验的及时总结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学生的学习导师发挥作用的时候。
实验中虽有创造性思维的不同见解,也需“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教师此时的作用可谓“画龙点睛”,不失时机地点评实验的得失可加深学生对实验结论的理解和掌握。必要时,教师还应采用更为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寻找实验数据间的联系。图像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用图像法描述物理过程具有形象、直观等特点,通过图像的比较,学生能够较容易地理解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这种直观印象有时能透过事物的本质,诱使人们做更深入的探讨,利用图像法可使物理问题简化明了,起到一般计算法不能起到的作用,可使物理概念进一步拓展,还能将物理学科和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这些都是学生自学不可能达到的。
教师的角色变换使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而教师可以在参与指导的过程中吸纳新知识,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学生探索新知,建立起新型师生关系。同时面对新课题、新要求时,教师应不断激励自己刻苦钻研,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
关键词: 物理实验教学 现状分析 解决策略
初中生正处于从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过程中,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联系的,仍然需要有直观的形象的支持。学生通过实验,能获得需要的经验。 鉴于此,初中物理课程应在小学开展的一些基于现象的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开展教师指导程度不同的具有一定认知能力要求的实验探究活动,这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可见,物理实验课程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物理教学质量。如何让实验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呢?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1.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教学方法普遍采用讲授法。有的老师甚至认为学生不会做实验不要紧,只要会动笔考试就行了。
2.实际实验课开设率不高,实验效果不尽如人意。现今对实验课的实验要求普遍较高,投入资金也不少,而物理实验却普遍受重视不够。不少学校的物理实验课时达不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即使有的学校按要求完成了,实验教学效果也往往不理想。
3.教师对实验教学思想的熟悉不到位,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的组织上、在教学过程中、在物理成绩的考核上都存在问题。
4.实验教学模式僵化。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学方式呆板,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都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这个思维障碍,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
二、改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对策
1.明确实验目的,切实掌握实验原理和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是让他们做好实验的第一步。所谓“明确实验目的”,即要使学生清楚本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及要达到什么目的。如果实验目的不明确,不能根据教材要求很好地理解它,则会在实验时面对眼前仪器束手无策,那此次实验活动必然“收获无几”。只有明确了实验目的,才能使自己成为实验的主人,为真正进行科学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是指导学生完成实验的根本依据,若不能很好地掌握实验原理和方法,做实验时就没有了可遵循的原则,当然多半会导致实验“事倍功半”。
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学生徜徉于知识海洋的导游,既要告诉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点,又要让学生有自我发现的乐趣。既有组织地指导预习,又应让学生自主学习与本实验有关的知识和方法。
2.精心选取实验器材,充分做好实验前准备工作。
实验的设计和选材是关系到本节实验课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在不长的实验课上尽可能地收获更多的细节,实验前的精心设计是不可或缺的一步。这就需要物理教师精心设计学生的实验过程,并根据实验细心选择满足当下学生需要的实验器材。
以笔者教学的《熔化与凝固》一节为例,其中的一些经验与教训很能说明问题。先在(10)班上时,师生共同学习了熔化、凝固定义后,很自然地过渡到熔化、凝固过程中的吸放热关系及温度变化规律的探究上,共同讨论实验方法时,同学们都认识到物体吸放热不均匀有可能影响本实验,不失时机地推出“水浴法”及通过不停搅拌等手段來使吸热均匀。然而“百密一疏”,在冰的选择上,我将碎冰(即用锤子将冰块一一敲碎)装入大试管,进行实验,结果并不理想。
痛定思痛,在(3)班再上本节课时,我对实验器材做了根本改变:(1)变贮冰保温瓶单层为“双层”,可让学生发现晶体固态物质在未达熔点前吸热升温而物态却并不变化的过程;(2)变碎冰为霜,使颗粒更细小,受热更均匀,无需搅拌;(3)变水浴为空气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收获到了许多意外之喜。学生充分理解了“盘中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这句话的含义。
3.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启发思维碰撞。
在学生实验时,教师应创造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对其探究内容不能统一得过死,否则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而开放实验的结果必然带来百花齐放的局面,此时物理教师应更注重引导和启发。如以《串联电路中电压特点》为例: 小鸟为什么在电线上没有触电?让学生用电压表测小鸟两脚两端的电压,得出什么结论?亲自体验得到的结论要比平时单纯由老师演示好得多。
在实验讨论时,让同学们广开言路,各抒己见,经统计,本节课学生探究后,共提出以下这些有意义的探究结论:(1)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导体两端电压之和;(2)当改变导体规格时,重做上述实验,结论不变;(3)改变开关的位置不影响结论;(4)用电压表测量闭合电路中空导线上两点间的电压,观察电压表的示数为零。
通过实验,各种疑问迎习而解了。在这百花齐放的时刻,情不自禁地被这些可爱的学生的探究精神感动了。
4.总结实验得失,升华理论和实验成果。
实验的及时总结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学生的学习导师发挥作用的时候。
实验中虽有创造性思维的不同见解,也需“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教师此时的作用可谓“画龙点睛”,不失时机地点评实验的得失可加深学生对实验结论的理解和掌握。必要时,教师还应采用更为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寻找实验数据间的联系。图像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用图像法描述物理过程具有形象、直观等特点,通过图像的比较,学生能够较容易地理解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这种直观印象有时能透过事物的本质,诱使人们做更深入的探讨,利用图像法可使物理问题简化明了,起到一般计算法不能起到的作用,可使物理概念进一步拓展,还能将物理学科和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这些都是学生自学不可能达到的。
教师的角色变换使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而教师可以在参与指导的过程中吸纳新知识,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学生探索新知,建立起新型师生关系。同时面对新课题、新要求时,教师应不断激励自己刻苦钻研,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