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教师要构筑一个优质的空间,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创造性学习的过程。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活动、合作探究活动、展示交流活动、自我完善活动,为学生构筑了一个有利于“四能”发展的优质空间。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优质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作了新的调整,由“两能”变成“四能”,这无疑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为此,教师要组织开展好数学活动。
“活动”是指学生主动作用于教学内容的方式及其过程,包括内隐思维活动和外显操作活动。它是一个从教师预设向课堂生成、从封闭向开放、从单一向多元、从外在形式向内涵转变的平台。学生能在这样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得具有创新意义的学习成果。
一、自主学习活动,激活“发现问题”的意识
案例: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学生通过例1的探究知道了通过剪、移、拼能够将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规则的图形。例2自然而然就想到运用转化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
活动提纲:
1.动手操作:想办法将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2.思考:无论怎样剪、拼,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都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剪的?为什么?
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出现了以下几种剪拼方法:
分析: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是简单地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套路化地进行数学操作,而是强调学生能够在一定的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自主探究的空间,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的条件。
活动提纲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的框架,教师给了学生一个活动提纲和一段自主学习的时间,却收获到了很大的惊喜。第一、二种剪拼方法都是在教师的预料之中,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拼成长方形。对于第三种剪拼方法,不得不赞叹学生的创造力。他们还发现:这三种剪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剪出了直角,为的是能转化成长方形。
对小学生来说,发现问题更多是指发现了新方法、新观点、新途径以及知道了以前不曾知道的新东西。这种发现可能对成人来讲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学生却是难得的。因为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马斯洛语),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我们在自主学习活动中给学生创设“发现问题”的条件,学生在这样的条件下能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合作探究活动,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案例:探究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一种圆柱形状的铁罐,它的底面直径是11厘米,高是15厘米。侧面有一张商标纸,商标纸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活动提纲:
1.如何求商标纸的面积?(拿出课前准备的圆柱形饮料瓶,动手剪一剪商标纸,再量一量、想一想)
2.将你研究的过程先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在经过自主学习活动后形成了个性化的思维,合作探究活动由小组长组织交流,教师也参与了其中一组的交流。
小组长:谁先来说一说你是如何研究圆柱的侧面积的?
生1:沿着圆柱体的高剪开商标纸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所以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组内有几人对生1的这种思考方法进行了提问并作出了补充)
生2:我们非常赞同刚才同学的方法,我还想到了另一种方法:我不沿着商标纸的高剪,而是任意斜着剪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圆柱的高,也能得出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生3:我太佩服他的创意了,受他的启发,如果我这样剪:(现场画图)
能不能也推导出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方法呢?
后来这个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到了解决:(见下图)
分析: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提出问题的需要特别强烈,合作探究活动正是为学生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他们这种与生俱来的需要。
上面案例中生2提出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受他的启发另外一名学生提出了一个更有创意的问题:歪歪扭扭地剪能不能也推导出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方法?
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不同的结果。教师让学生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由此,给学生搭建了提出问题的平台,通过生生互动,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从而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展示交流活动,开发“分析问题”的潜质
案例:探究周期现象中的规律。
学生已经发现例题图上物体摆放的规律:盆花每两盆为一组,每组按蓝、绿的规律摆放,彩灯每三个为一组,每组按红、紫、绿的规律摆放,彩旗每四面为一组,每组按红、红、黄、黄的规律摆放。
活动提纲:
1.猜一猜: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2.做一做:你能尝试着将你的解决过程画在或者写在纸上吗?
3.照上面那样排下去,从左边起,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第18盏彩灯呢?从左边起,第21面、第23面彩旗分别是什么颜色?
4.交流:你是如何思考以上问题的?先在组内交流再准备班级交流。
学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形成了本组的学习成果,交流了存在的问题,接下来由教师组织在全班展示交流。
组1:我们组想先来展示盆花的问题,奇数盆花是蓝花,偶数盆花是绿花,15是奇数,所以第15盆花是蓝花。
组2:我们组也有同学用的奇偶数判断的方法,我们还有同学是用用笔画的,○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画到第15个发现是○,所以是蓝花。
组3:我们用上了列举:蓝、绿、蓝、绿……
组4:我们还有用计算的方法,把每两盆看花看做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你们知道为什么要除以2?7表示什么?1呢? 组5:接下来,我们展示彩灯、彩旗的问题。
在组际互动中大家一致公认:单数、双数思考的方法已经不适用彩灯、彩旗的问题,画图和顺序列举的方法如果数据大就太麻烦,只有用计算策略解决这类问题比较好。
分析:学生显山露水,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的智慧,展现自己的价值的心理特征尤为明显。当他们的这个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而推动他们更有信心地去分析问题,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盆花的问题学生展示了几种思考方法:1.分类思考的策略。在单数位置上都是蓝花,在双数位置上都是红花。2.画图的策略:用笔画,○(可以是其他符号)表示蓝花,◎(可以是其他符号)表示红花,画到第15个。3.按顺序列举的策略:蓝、红、蓝、红……4.计算的策略: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对于这么多种方法,教师没有立即进行优化,而是让学生在交流彩灯、彩旗问题上,逐步优化解题方法,在组际互动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较高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获得成功的必备内功,教师要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有效地强化内功。在展示交流活动中让学生增强展示自我的信心。通过展示,实现了课堂资源共享、增值,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自我完善活动,提升“解决问题”的水平
案例:深化理解倒推策略。
在学生学习完倒推的策略后,教师出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
小明原来有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一张送给小军,自己还剩25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画片?
活动提纲:
1.读题,说一说题目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求什么?你能把这些信息用你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吗?
2.小组交流整理的信息。根据整理的过程列出算式。选出你们认为最好的方法写在小黑板上。
3.全班交流。
4.自我完善。
在自主学习活动中,一部分学生的列式解答方法是(25 1)×2=52(张),另一部分学生用25×2 1=51(张)。小组交流时,两方学生你来我往几个回合,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后来教师在展示环节加以引导:送画片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两步,即先送出一半,再送出一张。那么倒推时应该按怎样的顺序?画图来帮助理解比较好。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画出了图,真正理解了题目的含义,并且进行了订正、完善、补充。
分析:学生在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活动中有时会发现先前自主学习中存在一定的错误或不足,需要进行适当地纠正、补充,使问题解决得更加完善,学生在自我完善这个环节中能够使“解决问题”的水平得到提升。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了题目的含义,并进行了“自我否定”“自我反思”,然后对前面理解有偏差的问题进行了修改、完善,这样的自我完善过程能够让学生“纠偏入正”。
我们的课堂应该要能知道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有宽容的心,要学会等待,给学生纠正、补充的机会,让学生“自我完善”。如此,这样在自我完善活动中,积淀下来的就是学生创新的人格。
责任编辑 余华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优质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作了新的调整,由“两能”变成“四能”,这无疑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为此,教师要组织开展好数学活动。
“活动”是指学生主动作用于教学内容的方式及其过程,包括内隐思维活动和外显操作活动。它是一个从教师预设向课堂生成、从封闭向开放、从单一向多元、从外在形式向内涵转变的平台。学生能在这样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得具有创新意义的学习成果。
一、自主学习活动,激活“发现问题”的意识
案例: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学生通过例1的探究知道了通过剪、移、拼能够将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规则的图形。例2自然而然就想到运用转化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
活动提纲:
1.动手操作:想办法将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2.思考:无论怎样剪、拼,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都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剪的?为什么?
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出现了以下几种剪拼方法:
分析: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是简单地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套路化地进行数学操作,而是强调学生能够在一定的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自主探究的空间,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的条件。
活动提纲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的框架,教师给了学生一个活动提纲和一段自主学习的时间,却收获到了很大的惊喜。第一、二种剪拼方法都是在教师的预料之中,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拼成长方形。对于第三种剪拼方法,不得不赞叹学生的创造力。他们还发现:这三种剪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剪出了直角,为的是能转化成长方形。
对小学生来说,发现问题更多是指发现了新方法、新观点、新途径以及知道了以前不曾知道的新东西。这种发现可能对成人来讲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学生却是难得的。因为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马斯洛语),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我们在自主学习活动中给学生创设“发现问题”的条件,学生在这样的条件下能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合作探究活动,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案例:探究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一种圆柱形状的铁罐,它的底面直径是11厘米,高是15厘米。侧面有一张商标纸,商标纸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
活动提纲:
1.如何求商标纸的面积?(拿出课前准备的圆柱形饮料瓶,动手剪一剪商标纸,再量一量、想一想)
2.将你研究的过程先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在经过自主学习活动后形成了个性化的思维,合作探究活动由小组长组织交流,教师也参与了其中一组的交流。
小组长:谁先来说一说你是如何研究圆柱的侧面积的?
生1:沿着圆柱体的高剪开商标纸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所以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组内有几人对生1的这种思考方法进行了提问并作出了补充)
生2:我们非常赞同刚才同学的方法,我还想到了另一种方法:我不沿着商标纸的高剪,而是任意斜着剪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圆柱的高,也能得出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
生3:我太佩服他的创意了,受他的启发,如果我这样剪:(现场画图)
能不能也推导出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方法呢?
后来这个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到了解决:(见下图)
分析: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提出问题的需要特别强烈,合作探究活动正是为学生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他们这种与生俱来的需要。
上面案例中生2提出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受他的启发另外一名学生提出了一个更有创意的问题:歪歪扭扭地剪能不能也推导出圆柱体的侧面积计算方法?
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不同的结果。教师让学生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由此,给学生搭建了提出问题的平台,通过生生互动,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从而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展示交流活动,开发“分析问题”的潜质
案例:探究周期现象中的规律。
学生已经发现例题图上物体摆放的规律:盆花每两盆为一组,每组按蓝、绿的规律摆放,彩灯每三个为一组,每组按红、紫、绿的规律摆放,彩旗每四面为一组,每组按红、红、黄、黄的规律摆放。
活动提纲:
1.猜一猜: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2.做一做:你能尝试着将你的解决过程画在或者写在纸上吗?
3.照上面那样排下去,从左边起,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第18盏彩灯呢?从左边起,第21面、第23面彩旗分别是什么颜色?
4.交流:你是如何思考以上问题的?先在组内交流再准备班级交流。
学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形成了本组的学习成果,交流了存在的问题,接下来由教师组织在全班展示交流。
组1:我们组想先来展示盆花的问题,奇数盆花是蓝花,偶数盆花是绿花,15是奇数,所以第15盆花是蓝花。
组2:我们组也有同学用的奇偶数判断的方法,我们还有同学是用用笔画的,○表示蓝花,◎表示红花,画到第15个发现是○,所以是蓝花。
组3:我们用上了列举:蓝、绿、蓝、绿……
组4:我们还有用计算的方法,把每两盆看花看做一组,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你们知道为什么要除以2?7表示什么?1呢? 组5:接下来,我们展示彩灯、彩旗的问题。
在组际互动中大家一致公认:单数、双数思考的方法已经不适用彩灯、彩旗的问题,画图和顺序列举的方法如果数据大就太麻烦,只有用计算策略解决这类问题比较好。
分析:学生显山露水,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的智慧,展现自己的价值的心理特征尤为明显。当他们的这个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而推动他们更有信心地去分析问题,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盆花的问题学生展示了几种思考方法:1.分类思考的策略。在单数位置上都是蓝花,在双数位置上都是红花。2.画图的策略:用笔画,○(可以是其他符号)表示蓝花,◎(可以是其他符号)表示红花,画到第15个。3.按顺序列举的策略:蓝、红、蓝、红……4.计算的策略:15÷2=7(组)……1(盆),第15盆是蓝花。对于这么多种方法,教师没有立即进行优化,而是让学生在交流彩灯、彩旗问题上,逐步优化解题方法,在组际互动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较高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获得成功的必备内功,教师要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有效地强化内功。在展示交流活动中让学生增强展示自我的信心。通过展示,实现了课堂资源共享、增值,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自我完善活动,提升“解决问题”的水平
案例:深化理解倒推策略。
在学生学习完倒推的策略后,教师出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
小明原来有一些画片,他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一张送给小军,自己还剩25张,小明原来有多少张画片?
活动提纲:
1.读题,说一说题目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求什么?你能把这些信息用你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吗?
2.小组交流整理的信息。根据整理的过程列出算式。选出你们认为最好的方法写在小黑板上。
3.全班交流。
4.自我完善。
在自主学习活动中,一部分学生的列式解答方法是(25 1)×2=52(张),另一部分学生用25×2 1=51(张)。小组交流时,两方学生你来我往几个回合,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后来教师在展示环节加以引导:送画片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两步,即先送出一半,再送出一张。那么倒推时应该按怎样的顺序?画图来帮助理解比较好。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画出了图,真正理解了题目的含义,并且进行了订正、完善、补充。
分析:学生在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活动中有时会发现先前自主学习中存在一定的错误或不足,需要进行适当地纠正、补充,使问题解决得更加完善,学生在自我完善这个环节中能够使“解决问题”的水平得到提升。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了题目的含义,并进行了“自我否定”“自我反思”,然后对前面理解有偏差的问题进行了修改、完善,这样的自我完善过程能够让学生“纠偏入正”。
我们的课堂应该要能知道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有宽容的心,要学会等待,给学生纠正、补充的机会,让学生“自我完善”。如此,这样在自我完善活动中,积淀下来的就是学生创新的人格。
责任编辑 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