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教学活动的和谐美

来源 :教书育人·学术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kuhen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和谐的教学节奏营造美
  
  和谐的教学节奏是指教师教的节奏与学生学习、发展的节奏相和谐。利用和谐教学节奏的创设,营造教学活动的和谐之美,应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教学时空的安排、教学情境的设置等方面来调控教育的节奏,积极地适应和影响学生发展的节律,不断地提高“教”与“学”和谐的水平。
  一是讲授速度的把握。在设计教学节奏时,要注意快慢适宜、详略得当、动静结合。重点难点加大用时量,小处易处则可一带而过,安排内容错落有致,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有点有面,有铺垫有高潮,分配时间要大体适当。要注意多种教学形式结合,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如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动手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等教学双边活动,按照科学顺序有机组合起来,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还要时刻注意根据学生情绪变化调节速度,组织教学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是思维节奏调节。从某种意义上说,抓住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有效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质量,是营造教学活动和谐之美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调查表明:一节课当中,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最初的3~5分钟注意力不稳定,其后的30分钟是一般学生进入注意力最积极的时期,下课前7~10分钟注意力又开始逐渐趋于衰退,这为我们设置教学起伏划定了大致区域。在一堂课的开头,设计的问题要难度适当,于不知不觉中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那些要求较高、强度较大的思维训练,要放在学生思维活动最积极的时间内进行;至于下课前几分钟,不妨安排一些听说读写的小活动,以达到在愉快的氛围中牢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三是教学语言的变化。教学语言应满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的思维和师生情感交流的需要,并根据不同的情况,注意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以此实现教学活动的和谐之美。就课堂教学语言的一般规律而言,讲定义、概念速度要慢,描述情景叙述事情要快要生动,议论分析要激扬有力,抒情要真切感人,过渡要平实简洁,总结要清晰明朗。视真实的教学情景,还可有相应的不同变化。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美
  
  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主要体现在教师激发下,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上。教学中需着重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作为教师,在教育思想上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以实现学生的主体发展为架构教学过程的目标;在教育地位上教师应从权威式人物转变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努力实现从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育对象的不同个性特征,设置教育目标的多层次、多样化。
  二是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教师要努力改变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要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力求促进每个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充分发展;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激活学生求知欲望,少用限定性、程序化方式禁锢学生的思维。
  三是和谐教学氛围的创设。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应注意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让学生乐意接受自己;创设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课堂上允许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成熟的或不成熟的看法,让学生在争辩中逐渐成熟,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来,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师生的情感交流来渲染鼓励创造的氛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探究活动。
  
  三、和谐的发展目标成全美
  
  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在和谐的发展目标理念下教学活动应该表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自信,主动投入,自主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发展方向,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人格完善程度与其所承担的学业要求相适应,在身心、学业、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个性特长得到优化发展。这是学生和谐发展的理想境界,也是教学活动的和谐之美的最高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以学业活动为基础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与人格完善。学业活动是学生身心发展、人格塑造的主要渠道,是学生和谐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引导和发展学生的学业,开发学生的智力,给学生学业活动顺利的成功体验,使学生在学业活动进行中心情舒畅、情绪饱满、学习动机水平高、学习兴趣增强,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人格塑造的特殊要求的同时,兼顾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人格发育水平。在教学活动中,以学业活动为主要载体,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如勤奋、勇敢、自信、谦虚、细致、进取心、乐观、朝气蓬勃等,这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成才;最大限度地防止学生养成消极的性格特征,如怠惰、自卑、骄傲、粗心、安于现状、萎靡不振、墨守成规等。这些压抑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和思维潜能的发挥,有碍学习活动的展开,阻碍人成才的性格特征必须坚决克服。从而在学生身心发展与人格完善中促使学生顺利、高效率地完成学业任务。
  二是倡导全面和谐的发展观。和谐发展的教学目标视学生是具有多方面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有可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的人,从而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全面发展上,使学生积极、主动、灵活掌握知识、自主发展,使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有充分的发展余地,努力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完美个性的人。教师应加深对学生智力潜能、学习策略、学习风格和多元评价的认识与研究,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感受和经验体会的过程。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的协调发展,在培养适应社会要求所必需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同时,根据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特长等因素培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样化人才,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做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是建立多层面、过程性的评价体系。实现教学的和谐发展目标,还应将视野眷顾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在现行的结论性评价占主导地位的基础上,建立多层面、过程性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应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既有静态的笔试,又有动态的操作和口试,充分体现出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态度水平,即实现知识与技能、学习与合作、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重目标相结合的评价;既注重基础知识,又注重基本技能,既注重课内的教与学,又注重课外的辅与练,体现教育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逐步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评价。
  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进程中,和谐与不和谐的交替存在是客观的事实,作为教育者要做的就是要发现其中的不和谐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实现教育途径、教育因素与教育目标的和谐。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强调,人在身心各方面都存在着和谐发展的因素,教育就是要使这种因素真正得以发展。以适宜的教学节奏、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全面和谐的发展目标,合理调节教学活动中各因素,营造教学活动的和谐之美,是提高教学活动效益的有效尝试。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证明哈代是一个被误解的唯美主义者。托马斯·哈代通常被看作是悲观主义者和自然主义者,然而,哈代本人却既反对悲观主义又反对自然主义。悲观主义者会觉得未来没有希望
《大卫·科波菲尔》是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第八部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这部用第一人称写成的小说是他所有的作品中最具有自传性的。狄更斯小说的艺术特征在这部小说
一、问题的提出    1.提问在中小学教学中的作用  在中学水平上,贝拉克(Bellack)等人1966年的研究揭示,“在所进行研究的课堂上,教学程序的核心是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经常还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所作出的反应。”在这项研究中,有72%的课堂谈话是由教师承担的,其中近7%的谈话是用于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其余的谈话则用于提问,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评价学生的发言。可见,课堂提问在每天的教学中都是
着重论述工笔重彩《红楼梦》瓷板画创作必须熟悉小说原著内容把握其思想精髓,做好细致的案头工作,并采用中国画散点透视构图方法和多种陶瓷装饰工艺综合应用,反复修饰,多次烧
The present research studies indirect translation from the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Indirect translation as atranslational phenomenon exists both in China and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1940-)是一位敢于言说自由、关心人类生存状态的南非白人作家。《耻》是库切第一部以种族隔离制度废除之后的新南非为主题的作品。本文尝试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