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地理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树立科学态度具有重大意义。那么,如何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实效性呢?
一、教师要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教师的提问应具有启发性,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选择好提问的问题。首先,提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如果漫无边际进行提问,就会抓不住课堂教学重点,即使所选的问题再精彩,也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其次,提问要疑而不难,引人入胜。提问的难易应该控制在学生经过听取教师讲解和自己一定的思考后能够回答出来的程度。再次,提问要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尽可能选择一些与学生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吸引力的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寻求答案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在一堂课开始时设疑提问,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可以起到快速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的效果。在课堂中间提问,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旺盛的时候实施,因为此时学生急切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激起疑问的火花,以便触发他们的思维兴奋,集中听课注意力。在课尾提问,既可以考查学生对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认识到所讲授内容的不足,以便查漏补缺,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预习下一节新课内容,一举两得。
(3)设计好提问的方法。首先,可以点名提问,也可以不点名提问。点名提问可以更多地引发被提问人的思考,调动被提问人思维的积极性。不点名提问,不需要具体的人来回答,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可以单独提出一个问题,也可以提出几个“一连串”的问题。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将此问题分解为几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再次,可以只提问题没有引导,也可以提出问题后提供一些思路。对于简单一些的问题,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对于复杂一些的问题,可以提供一些思路,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提高其“提问”的水平
教师要树立新型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和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待。教师应精心设计能促进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学习只有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才是有效的。只有在问题情境中,才能促使新旧知识发生冲突,产生困惑、疑问,有了疑问就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勤思好问。教师要重视思维的推导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一些问题情境,清晰地向学生展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思维过程,以便学生模仿、领悟和习得。
(崇义县崇义中学)
一、教师要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教师的提问应具有启发性,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选择好提问的问题。首先,提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如果漫无边际进行提问,就会抓不住课堂教学重点,即使所选的问题再精彩,也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其次,提问要疑而不难,引人入胜。提问的难易应该控制在学生经过听取教师讲解和自己一定的思考后能够回答出来的程度。再次,提问要有趣味性和吸引力。尽可能选择一些与学生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吸引力的趣味性问题,激发学生寻求答案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在一堂课开始时设疑提问,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可以起到快速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的效果。在课堂中间提问,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旺盛的时候实施,因为此时学生急切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激起疑问的火花,以便触发他们的思维兴奋,集中听课注意力。在课尾提问,既可以考查学生对本堂课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认识到所讲授内容的不足,以便查漏补缺,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预习下一节新课内容,一举两得。
(3)设计好提问的方法。首先,可以点名提问,也可以不点名提问。点名提问可以更多地引发被提问人的思考,调动被提问人思维的积极性。不点名提问,不需要具体的人来回答,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可以单独提出一个问题,也可以提出几个“一连串”的问题。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将此问题分解为几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再次,可以只提问题没有引导,也可以提出问题后提供一些思路。对于简单一些的问题,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对于复杂一些的问题,可以提供一些思路,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提高其“提问”的水平
教师要树立新型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提高,和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待。教师应精心设计能促进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学习只有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才是有效的。只有在问题情境中,才能促使新旧知识发生冲突,产生困惑、疑问,有了疑问就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勤思好问。教师要重视思维的推导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一些问题情境,清晰地向学生展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思维过程,以便学生模仿、领悟和习得。
(崇义县崇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