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7-000-01
摘要为了进一步丰富高校体育课程理论,本文拟从价值取向的确立、设计路线的论证以及设计原则的制定等三个方面对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方法论进行探究,以便为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多元化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计
一、绪论
课程设计是对课程未进入实施阶段前的存在形态的设计,它主要包括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结构的规划以及学习方式的安排与建议。高校体育课程设计是高校体育课程基本理论向实践转化的中介与桥梁,其意义不仅在于探讨课程的理论观念,更在于为高校体育课程实践提供有形的模式。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设计
1、价值取向的确立
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是指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制约课程设计活动的价值准则,它是课程计的核心,是理论层面的方法论,也规范着课程目标的性质以及内容选择的范围和领域。课程设计者的观念和立场不同,将直接通过价值取向而反映在不同的目标、内容、结构以及学习方式等具体的设计结果上。进行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研究,必须首先明确课程的价值取向,否则就有可能陷入盲目之中,导致研究结果的模糊与混乱。现代课程设计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问题,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地发展是现代课程应有的最大价值。”
2、设计的范围
教育者在考虑课程设计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也就是它的范围。当我们在决定课程中包括什么内容以及内容的具体的细节时,我们就是在考虑课程的范围,现在学生中存在的多样性越来越要求教师掌握要包含的内容和要组织的活动的范围。例如篮球教学,对教师而言,他不仅要传授篮球的基本技术、战术,更需要他随时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国际篮球的发展动态和NBA的赛况等。《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第十八条指出,各校应根据纲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大纲,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改革和试验……这为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范围提供了广阔的选择天地,除常规的教学内容外,充分挖掘以上各种资源,传统项目与新兴项目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人为的条件与自然的条件相结合,以全面满足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需求、情感需求和运动需求。
三、公共体育课程设计有其原则性的制定
首先是理念的鲜明性。在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活动的具体观念上,都应当有着一个鲜明的指导理念,它是价值取向的具体化,是实际进行课程设计工作的方向指南。就时代背景和教育背景看,为了有效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活动,就必须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的设计上,体现并贯穿“健康观”、“文化观”和“生活观”。
其次是目标的多维性。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设计应当兼顾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相统一。学生需求是希望通过高校体育课程而达到个人的愿望与要求,更多关注的是体育课程所赋予他们丰富多彩的过程。目标设计中既要重视体育文化的传承性,又要考虑学习过程的体验性;既要遵循体育课程的科学逻辑性与某些整体性的目标要求,促进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又要注重体育课程人文教育的特殊功效与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推动学习动力的深入发展。因此,从层次上看应有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从形式上看,应有行为目标和过程性目标;从内容上看应有动力目标和能力目标。
第三是内容的功能性。体育学习内容的来源和素材是相当广泛和丰富的,内容的选择应当反映高校体育课程所期望的内在价值,应当体现蕴涵在其中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尽管许多单个项目具有多元化价值作用的可能,但在实际操作中,单个项目多元化价值的发挥却难以成为必然。因此,内容设计应该从项目功能上进行分类设置,诸如:休闲类、健身类、竞技类、野外拓展类等。
最后是结构的系统性。要发挥出课程设计的整体优势,课程结构各要素的完整性及其有机联系而形成的系统性是设计的实质核心。从宏观来看需要考虑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从具体来看还需要考虑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从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看需要考虑体育课教学、体育俱乐部、各种体育协会、专题讲座与讨论、校园体育网络、社会体育交流、各种业余训练与竞赛、非正式小群体活动等等。由于地区不同或高校的诸多背景条件不同,结构设计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也是出现多样化体育课程模式的主要原因。例如:北京大学的“完全开放式”、清华大学的“三自主分层教学”、深圳大学的“俱乐部教学模式”、福建师范大学的“主、副项制”体育课程模式等等。为此,高校体育课程的结构设计需要在依据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地区或学校的条件背景对课程结构中的诸要素进行有机组合,以体现特定功能。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为大学生的体育学习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改革过程中如何使大学生的体育学习更加有效、有趣、有所作为,是改革者必须密切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处理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未来育人的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 裴娣娜主编.现代教学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30.
[2] 廖哲勋,田慧生主编.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7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4] 陈小蓉,顾渊彦主编.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3.
摘要为了进一步丰富高校体育课程理论,本文拟从价值取向的确立、设计路线的论证以及设计原则的制定等三个方面对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方法论进行探究,以便为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多元化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计
一、绪论
课程设计是对课程未进入实施阶段前的存在形态的设计,它主要包括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结构的规划以及学习方式的安排与建议。高校体育课程设计是高校体育课程基本理论向实践转化的中介与桥梁,其意义不仅在于探讨课程的理论观念,更在于为高校体育课程实践提供有形的模式。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设计
1、价值取向的确立
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是指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制约课程设计活动的价值准则,它是课程计的核心,是理论层面的方法论,也规范着课程目标的性质以及内容选择的范围和领域。课程设计者的观念和立场不同,将直接通过价值取向而反映在不同的目标、内容、结构以及学习方式等具体的设计结果上。进行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研究,必须首先明确课程的价值取向,否则就有可能陷入盲目之中,导致研究结果的模糊与混乱。现代课程设计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问题,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地发展是现代课程应有的最大价值。”
2、设计的范围
教育者在考虑课程设计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也就是它的范围。当我们在决定课程中包括什么内容以及内容的具体的细节时,我们就是在考虑课程的范围,现在学生中存在的多样性越来越要求教师掌握要包含的内容和要组织的活动的范围。例如篮球教学,对教师而言,他不仅要传授篮球的基本技术、战术,更需要他随时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国际篮球的发展动态和NBA的赛况等。《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第十八条指出,各校应根据纲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大纲,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改革和试验……这为高校体育课程设计的范围提供了广阔的选择天地,除常规的教学内容外,充分挖掘以上各种资源,传统项目与新兴项目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人为的条件与自然的条件相结合,以全面满足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需求、情感需求和运动需求。
三、公共体育课程设计有其原则性的制定
首先是理念的鲜明性。在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活动的具体观念上,都应当有着一个鲜明的指导理念,它是价值取向的具体化,是实际进行课程设计工作的方向指南。就时代背景和教育背景看,为了有效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活动,就必须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的设计上,体现并贯穿“健康观”、“文化观”和“生活观”。
其次是目标的多维性。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设计应当兼顾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相统一。学生需求是希望通过高校体育课程而达到个人的愿望与要求,更多关注的是体育课程所赋予他们丰富多彩的过程。目标设计中既要重视体育文化的传承性,又要考虑学习过程的体验性;既要遵循体育课程的科学逻辑性与某些整体性的目标要求,促进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又要注重体育课程人文教育的特殊功效与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推动学习动力的深入发展。因此,从层次上看应有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从形式上看,应有行为目标和过程性目标;从内容上看应有动力目标和能力目标。
第三是内容的功能性。体育学习内容的来源和素材是相当广泛和丰富的,内容的选择应当反映高校体育课程所期望的内在价值,应当体现蕴涵在其中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尽管许多单个项目具有多元化价值作用的可能,但在实际操作中,单个项目多元化价值的发挥却难以成为必然。因此,内容设计应该从项目功能上进行分类设置,诸如:休闲类、健身类、竞技类、野外拓展类等。
最后是结构的系统性。要发挥出课程设计的整体优势,课程结构各要素的完整性及其有机联系而形成的系统性是设计的实质核心。从宏观来看需要考虑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从具体来看还需要考虑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从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看需要考虑体育课教学、体育俱乐部、各种体育协会、专题讲座与讨论、校园体育网络、社会体育交流、各种业余训练与竞赛、非正式小群体活动等等。由于地区不同或高校的诸多背景条件不同,结构设计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也是出现多样化体育课程模式的主要原因。例如:北京大学的“完全开放式”、清华大学的“三自主分层教学”、深圳大学的“俱乐部教学模式”、福建师范大学的“主、副项制”体育课程模式等等。为此,高校体育课程的结构设计需要在依据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地区或学校的条件背景对课程结构中的诸要素进行有机组合,以体现特定功能。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为大学生的体育学习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改革过程中如何使大学生的体育学习更加有效、有趣、有所作为,是改革者必须密切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处理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未来育人的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 裴娣娜主编.现代教学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30.
[2] 廖哲勋,田慧生主编.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7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4] 陈小蓉,顾渊彦主编.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