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真的不能简单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5_1_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知识的传承上有积累,在思想情感上有所提升,在语言的学习上有所提高。要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行进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关注课堂的发展和学生智慧的闪现。作为语文老师,我想我们最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理解到了文本细微处,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新大陆”。执教《梵高的坟茔》数遍,反反复复地研课、磨课,而在这过程中,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了文本细化阅读对语文课堂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是指教师通过对语文教材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充满个性化的情境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为教学实施服务。
  二、为什么要细读文本
  (一)语文学科阅读的培养需求
  就语文学科而言,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明确的:“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要完成这样重要而关键的任务,文本阅读必须是细化的,只有细化了才能有层级的累进,才能有循序渐进,才能有逐步提高。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所谓的整体阅读,满足于粗读略读,就会使语文课堂教学的培养目标缺少层级区别,小学初中高中一个样,初中三个年段一个样。比如就理解句子含义而言,有浅层理解句面含义,有深层理解句子的象征、比喻、引申等的意义,甚至还有言外之意,还有句子内部所涉事物之间的关系等,这种细化是语文教学必须有的任务,也是语文教学培养目标的达成手段。
  (二)因为我们要做一个幸福的语文老师
  印象课堂一:讲台该是给人以幸福、满足、快乐与鼓舞的,但有多少老师却只带着贫乏、疲惫、沮丧抑或盛怒而来。语文课堂上,拿出教参上的内容,重复着学生也许在前一天预习时通过各种资料已经知道的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怕是登不上学生的语文航船的,老师很疲惫很沮丧很失落,课堂很沉闷,学生感觉语文课越来越没劲。印象课堂二:语文公开课《夏》,一个老师在将课文进行了板块化分割后,理出夏之景,夏之色,夏之人三个板块,而每个板块提了5到6个跟中考很接轨的问题,指导初一的学生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考试让我们将经典文本变成了考试阅读理解题专项辅导的文本。我个人认为,这两种老师都没有得到语文教学真正的幸福。幸福的语文老师,应该用自己的生命去做独特的探索、发现体验和领悟。每一次备课前,每一次听课后,我都在想,学生会什么,什么是我不用教,学生就“已知”的,哪些问题是功利性太强,学生早已掌握的。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在他的《名作细读》中说:“自然学科或者外语老师的权威建立在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未知到已知,而语文老师,却没有这样的便宜。”很多老师“在文本外部,在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文化语境方面,他们一个个口若悬河,学富五车,但是,有多少能够进入文本内部结构,揭示深层的、话语的艺术的奥秘呢?就是硬撑着进入文本内部,无效重复者有之,顾左右而言他者有之,滑行于表层者有之,捉襟见肘者有之,张口结舌者有之,胡言乱语者有之,洋相百出者有之,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者更有之。”而文本的细化阅读是让自己的语文课释放出文化传承中的新活力,让课堂充满生机,让自己尝到语文教育幸福的必经之路。
  三、文本细读,怎么做
  (一)反复研读文本,向学生展示语文世界的魅力
  朱光潜在《美学》里说:“慢慢走,欣赏啊!”而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是慢慢读,欣赏啊。文本阅读的过程中,随着阅读的深入,思维触角的延伸,常常会有新鲜的体会,有独到的发现,有另类的质疑,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以《梵高的坟茔》第一段中“汪洋大海般的平庸在压抑着他”为例,起初,试上时,我也只是在学生找到后读一下就过去了。等到反思时,觉得汪洋大海般的一词用的太生动了,它将整个社会上的那样一种世俗的思想、平庸的环境、社会对梵高的不公都形象化了,而这种冲击和一个渺小的梵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说“平庸”二字,有一年的高考题就是拒绝平庸,我们平凡,但不能平庸,可是在追求高尚艺术的梵高的身边是汪洋大海般的这种令人窒息的社会氛围在压制着他;而备课到此,脑子中出现的压制一词,又让我在反思“压抑”究竟好在哪里?与压制相比,压抑一词给人一种看不见阳光,看不见希望的感觉,把被压制后的人的心情的郁闷都表现了出来,这个词是有情感在里面的。而还是这句话,因为后来要去一所学校做讲座,所以,再研课,突然发现,这句中的“在”给人一种英语时态中的正在进行时的感觉,让读者似乎也深处当时。简单的一句话,因为多次的研磨课,而被挖掘出了字字的深意,让我们把翻看教参书的时间,用在自己反复研读文本,发现语文之真趣上。
  (二)寻找矛盾点,激发学生探索、思考的兴趣
  学生读完文章,第一感受读不懂,那寻找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突破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就至关重要。文章的标题是《梵高的坟茔》,但文章直到第四段才写到了“坟茔”。于是,就用“作者是否偏题了?”这个矛盾点来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学生说没有偏题,原因是第一段中有“去寻访我心灵深处的艺术殉道者梵高的遗迹”;“遗迹”这个词点题了。而这个矛盾点的运用,为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紧接着就问学生:坟茔是遗迹,还有什么遗迹?学生立刻就回答了“画作”还有他的人生经历留给我们的启示。接下来的课文讲解,思路就很清晰了。
  而面对学生无法想象的时代背景,我也是在努力找寻中抓住了文本的矛盾点:文章最后写到“当一幅《没有胡须的梵高》最后以7150万美金卖出时,举世震惊”,那为什么文章开头却说“梵高一生卖不出一张画”?学生又起劲了,立刻找到了“汪洋大海般的平庸在压抑着他”这句课文中的原话。没有人认可,没有人理睬,学生对梵高所处的时代会有深刻的印象。
  再比如,对梵高的艺术精神的理解,是本文的重难点。所以,首先要让学生的感性上有一个积累。我抓住了文中的又一个矛盾点,文中说梵高所画之物——“他正对着一片平常的农田,一张破旧的靠椅,一双饱尝人间艰辛的农鞋”,“一片”“一张”“一双”,多么单调啊,“农田”“靠椅”“农鞋”,多么普通啊,这有什么好画的?但梵高画了,我们看看他画得怎么样?的确是最普通的事物,但是学生就会在这种矛盾中,激发起兴趣,看看究竟画了什么,此时再用PPT展示梵高的名画,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画中的玄妙,为下面进一步的探究难点做好准备。   (三)比较阅读,让学生在细微处感受语言文化的精妙
  在课堂上,我总是喜欢篡改大家的作品中的好词,好句。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学生在赏析时,找到一个好的抓手是关键。本文中,学生对梵高崇高的艺术精神是最难理解的。文本中“这哪里是在依物描像?这是在倾诉爱情”中的“爱情”一词是打开本文中心的钥匙,此词很敏感,但是学生也很难讲出其中的真正的内涵。那我就借助学生身边感受得到的亲情和友情来替换此词,让学生在比较中寻找细微处的差别。我记得有一次上课时,一个学生的回答让我很震惊,“亲情基于血缘,友情基于志向。梵高对艺术的追求是倾诉爱情,用一句歌词就概括了——死了都要爱,这个爱不是世俗的爱情”。是啊,梵高与自然结缘,他对自然有强烈的爱,使他以景寄情,用情绘景,和自然成为“情人”。他与自然万物之间是心有灵犀的,他的心与自然是相通的,这种情感是自然的,热烈的,纯粹出于真心,梵高将心都交付于自然,“不爱到淋漓尽致不痛快。”此时,梵高的赤子之心,学生就会感知得到。
  这个方法,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最容易让学生在咬文嚼字中体会语言的魅力。现举平时课堂上的实例如下:在教授《台阶》时,文中父亲要洗脚的那个细节——“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刷拉刷拉地刷”,我让学生把“刷拉刷拉地”去掉,比较,学生立刻议论纷纷:“我们说洗脚,他说刷脚,而且用板刷”,“让人想到父亲的脚也许比那青石板还硬,比他走过的路还不平”,“拟声词,仿佛听到了那声音,这板刷刷在父亲那劳苦的脚上,更刷在儿子身上。”通过比较,学生品出了这个词的味道。记得在上《甜甜的泥土》时,分析后母的形象,当时就抓住了“后妈在爸爸的耳边嘀咕着什么”中的“嘀咕”一词,把他换成了“说着什么”让学生来分析。于是,学生就分析道:“嘀咕——小声的,感觉说的肯定不是什么好话,就把后妈的狡诈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在比较中,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就会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更深刻。
  正如孙绍振教授所说:“真正要解决这些文本细化阅读过程中微观的问题,不但要有深厚的宏观学养,而且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功夫,而这种功夫的特点,就是于细微处见精神,越是细微,越是尖端,越有学术水平。”那就让我们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发挥自己的学养特长,在文本细化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以细化的享受和满意的答复。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有点文化的人好像都知道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高育良书记就多次提到这本书。  万历十五年是1587年。时光再往前倒退10年,万历五年,即1577年,农历9月13日,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在老家—湖广江陵—去世了。  这一年,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14岁,张居正52岁。  张居正的父亲张文明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从小就立志要通过科举道路进行阶层攀爬,但考了七次乡试,次次搞
2月17日,长春市南关区华新街附近一处建设中的楼盘  线上看房已开通,欢迎VR选房。快速挂断之前,明显感觉到电话那头的声音有些着急。这是武汉1月23日封城后,近期不少人接到的久违的“骚扰电话”。  资本永不眠,尽管官宣并没有说疫情的拐点到来,但房地产商开始寻找出路。作为龙头大佬之一,恒大打响抢跑第一枪,7.5折促销的大动作,令各位看客吃惊不已。  要说房子打折,并不新鲜,但是这次不一样。所有的人都
在教学李白的诗《送友人》时,我参考了《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商务印刷馆2003年7月版,以下称《辞典》)对本诗的注解(作者何国治),仔细解读之后,发现何先生的注解似乎可以稍加补充。现将自己的一些观点分析如下。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辞典》的注解是:“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东城潺潺流过……‘青’、‘白’相间,色彩明亮。‘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
2019年7月22日,美国财富杂志发布了2019年度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国上榜企业129家,美国上榜121家,中国首次超越美国。  在城市分布上,央企云集的北京夺得头筹,坐拥56家500强企业,第二名为上海和深圳,分别拥有7家。深圳的500强企业数量赶上被称为“中国工商第一市”的上海,引发了广泛关注。  近年来,深圳在城市创新能力等方面成为了很多国内城市学习的标杆,特别是一些北方和中西部城市纷
武汉新洲区项山村书记张全兵2018年元旦回村做了后备干部。此前,他在咸宁的中国移动做了十多年的施工队长,有能力、有经验,回村后得心应手,土地流转、环境治理、组织劳务等工作,做得井井有条,群众评价很高。2019年村兩委换届,张全兵顺利担任了村支部书记。2021年七一表彰,项山村获得了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称号。  张书记无疑是一位优秀的村干部。他有一套自己琢磨出来的工作方法。其要点包括:一是开例会。村
【摘要】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是很困难的,也是很枯燥的。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缺少学生使用英语的机会等原因导致小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足,使得英语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故事教学法是利用讲故事或者演示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故事教学法视域下的微课教学则是将故事教学法与微课相结合,从而有效地增加英语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得小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英语,对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很
【摘要】问题教学法就是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实际,问题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应坚持时机原则和反馈原则,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等方式突出问题教学法的导向性,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问题教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更加重视软实力建设,人文交流肩负着重要使命,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人文交流的重要支柱和内涵。通过教育传播和平意识、推动跨文化交流、促进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和共同追求。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多年来在促进中英两国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其中,“校际连线”作为该机构一个面向全球的基础教育领域校际间合作项目.致力于培养英国与世界其
传统的计划经济和完成转轨的市场经济都是不存在所谓投资难的,这一点无论理论和今昔都不需证明。投资难的出现,是伴随着30多年前的经济市场化改革而出现的,是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矛盾的产物,是集权和分权的博弈,是转轨中的必然。本质上不是金融和实体的矛盾,不是地产与非地产的矛盾。现在来看,投资难要继续下去,要有持久战的准备,因为改革还在半路上。正如习近平主席在G20工商峰会上所说,“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
1979年,山西,一群农民开着拖拉机奔驰在大路上,打出了“三中全会好”的标语  1976年“四人帮”的倒台,只是“文革”的结束,而不是改革开放的开始。从“文革”结束到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一个历时两年的拨乱反正的过程,并不容易。  “四人帮”虽然倒台了,但长期以来僵化的教条仍旧束缚着人们的头脑。当时有很多人只把“文革”的一切错误都归之于林彪、“四人帮”,所以“两个凡是”在党内外都不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