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1月3日,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的“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中外合作办学圆桌会议”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来自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教育局、各国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国内知名大学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专家、学者120余人,就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如何促进跨境教育发展,加强国际合作,保障和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一、全球跨境教育质量保障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多样化需求的增加,跨境教育迅速发展,质量问题随之涌现。跨境教育质量保障措施不健全,就会出现“文凭作坊”“野鸡大学”,损害学生的利益。
(一)国际组织在跨境教育质量保障中发挥指导作用
国际人才流动需要各国尽快建立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质量保障与认证体系,加强各国体系间的合作与交流。但现实情况是,各国之间的质量保障和文凭互认措施差异很大,仅关注本国层面的活动,难以在更高的区域性或国际化平台开展多边合作。因此,以区域性和国际性多边组织为依托,在更高层面上、在国际质量标准框架内开展质量保障活动已成为一种趋势。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创新促进发展项目(APEID)协调人的李茉莉(Molly N.N.Lee)博士在发言中指出,教科文组织作为国际合作的推动者,其推进教育国际化的主要途径是标准制订、能力建设和信息共享。为此,教科文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发起、制定并推广《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指南》,从顶层设计和管理的层面向政府、高等教育机构、学生团体、质量保障和认证机构、学术认证机构以及专业团体等利益相关者明确了各自在质量保障中的角色和作用,支持和鼓励各国各地区在质量保障方面的国际合作与理解。
在地区层面,教科文组织与亚太地区质量保障网络组织(APQN)共同开发了《关于规范跨境教育质量的工具包》,为各国制订跨境教育管理规范提供参考。同时,教科文组织在相关文件中也指出,各国应考虑建立国际合作框架,保障日益多样化的发展形式下的全球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各利益相关者在此方面的意识。
(二)跨境教育质量保障要考虑办学双方特点,坚持合作共赢
与会人员认为,跨境教育质量保障应广泛寻求国际理解与合作,质量标准必须考虑中外双方的需求和特点,寻找各方利益的共同点,实现互利共赢。法国科研及高等教育评估署国际事务部顾问弗朗索瓦(Francois Pernot)认为,国际合作办学涉及多个合作主体,因此,各国质量保障机制以及对办学质量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正因为如此,要保障合作办学的质量,就要经双方办学者共同协商,在双方对认证程序和标准框架达成一致的基础上进行联合质量认证。比如,欧洲国家在欧洲统一的标准框架内设定了一些基准,然后根据各国情况和国际教育发展的最新理念设定了各自的核心指标,细化评估的过程和要求。美国新英格兰院校协会代表认为,对合作办学项目的国际联合认证过程也是双方互相学习的过程,国际联合办学首先要确保双方办学者的合法性,其次要确保合作办学项目的规范性,最后要确保办学的效益和声誉,确保学生受益。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质量和评价文化,相关部门在制订教育质量标准时要考虑到跨境教育的适用性,既能体现各方的特色和差异,又能有统一的基准。荷兰弗兰德认证机构(NVAO)代表马克·弗雷德里克(Mark Frederiks)认为,独立、专业的认证机构在对国际联合项目进行认证的过程中,可以起到统筹和指导作用。弗兰德认证机构的认证标准是在欧洲共同标准的框架下设计,经签约机构共同认可的。认证的过程经过共同协商,因此结果是被共同认可的。
(三)跨境教育质量保障要以学生为中心,保护学生的利益
随着跨境教育的迅速发展,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什么是高质量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成效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上,对教育质量的认识必须从关注办学机构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产出。国际合作办学的发展应被放在大学国际化的框架内予以考虑。大学国际化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国际化人才,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的根本出发点应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利益和需求。
法国评估机构十分重视学生在教学评估中的作用,在组建评估小组时,必须有一名学生参与其中,从学生的视角提出真实的感受和建议,确保评估满足学生的需求。美国认证机构非常重视通过认证过程,不断调整办学目标和方向,完善学生服务体系和学习环境,切实通过认证来持续改进教学和课程,为学生提供服务和相关资源。美国新英格兰院校协会的代表认为,学生是带着期待进行联合项目学习的,既然把学生招收进来了,就要让学生真正达到他们的学习目标。因此,如何通过质量保障活动引导项目健康发展,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是质量保障机构的责任。美国西部院校协会代表拉尔夫·沃尔夫(Ralph Wolff)指出,西部院校协会的认证标准强调学生的学习成果,任何项目的认证都必须遵守这条标准。
二、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生建学在会议上介绍了教育规划纲要实施3年以来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基本情况。生建学副司长指出,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已初具规模、发展平稳,学科专业结构逐步优化,区域布局逐渐合理,资源引进的力度不断加强。同时,中外合作办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引进优质资源的水平有待提高,办学行为有待规范,学科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对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未来政府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的工作方针,一是扩大开放,提高质量;二是深化改革,加强省级统筹;三是大胆探索,多元发展;四是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五是典型示范,择优扶强。
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计1979个。随着中外合作办学逐步成为跨境教育质量监管中一个新的重要领域,我国政府正在逐步构建多元化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重点围绕“两个平台”和“两个机制”,进一步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保障工作。一是建立了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及时公布相关信息;二是建立和完善了中外合作办学颁发境外学历学位认证平台,从根本上保障了学生的权益;三是启动了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机构和项目能否批准延期的重要依据;四是建立了处罚和引退机制,对未达到法定办学要求、未按照合作办学协议投入办学资源以及质量评价较差的机构和项目严肃查处,进一步维护中外合作办学秩序,建设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全球跨境教育质量保障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多样化需求的增加,跨境教育迅速发展,质量问题随之涌现。跨境教育质量保障措施不健全,就会出现“文凭作坊”“野鸡大学”,损害学生的利益。
(一)国际组织在跨境教育质量保障中发挥指导作用
国际人才流动需要各国尽快建立与国际标准相衔接的质量保障与认证体系,加强各国体系间的合作与交流。但现实情况是,各国之间的质量保障和文凭互认措施差异很大,仅关注本国层面的活动,难以在更高的区域性或国际化平台开展多边合作。因此,以区域性和国际性多边组织为依托,在更高层面上、在国际质量标准框架内开展质量保障活动已成为一种趋势。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创新促进发展项目(APEID)协调人的李茉莉(Molly N.N.Lee)博士在发言中指出,教科文组织作为国际合作的推动者,其推进教育国际化的主要途径是标准制订、能力建设和信息共享。为此,教科文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发起、制定并推广《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指南》,从顶层设计和管理的层面向政府、高等教育机构、学生团体、质量保障和认证机构、学术认证机构以及专业团体等利益相关者明确了各自在质量保障中的角色和作用,支持和鼓励各国各地区在质量保障方面的国际合作与理解。
在地区层面,教科文组织与亚太地区质量保障网络组织(APQN)共同开发了《关于规范跨境教育质量的工具包》,为各国制订跨境教育管理规范提供参考。同时,教科文组织在相关文件中也指出,各国应考虑建立国际合作框架,保障日益多样化的发展形式下的全球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各利益相关者在此方面的意识。
(二)跨境教育质量保障要考虑办学双方特点,坚持合作共赢
与会人员认为,跨境教育质量保障应广泛寻求国际理解与合作,质量标准必须考虑中外双方的需求和特点,寻找各方利益的共同点,实现互利共赢。法国科研及高等教育评估署国际事务部顾问弗朗索瓦(Francois Pernot)认为,国际合作办学涉及多个合作主体,因此,各国质量保障机制以及对办学质量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正因为如此,要保障合作办学的质量,就要经双方办学者共同协商,在双方对认证程序和标准框架达成一致的基础上进行联合质量认证。比如,欧洲国家在欧洲统一的标准框架内设定了一些基准,然后根据各国情况和国际教育发展的最新理念设定了各自的核心指标,细化评估的过程和要求。美国新英格兰院校协会代表认为,对合作办学项目的国际联合认证过程也是双方互相学习的过程,国际联合办学首先要确保双方办学者的合法性,其次要确保合作办学项目的规范性,最后要确保办学的效益和声誉,确保学生受益。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质量和评价文化,相关部门在制订教育质量标准时要考虑到跨境教育的适用性,既能体现各方的特色和差异,又能有统一的基准。荷兰弗兰德认证机构(NVAO)代表马克·弗雷德里克(Mark Frederiks)认为,独立、专业的认证机构在对国际联合项目进行认证的过程中,可以起到统筹和指导作用。弗兰德认证机构的认证标准是在欧洲共同标准的框架下设计,经签约机构共同认可的。认证的过程经过共同协商,因此结果是被共同认可的。
(三)跨境教育质量保障要以学生为中心,保护学生的利益
随着跨境教育的迅速发展,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什么是高质量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成效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上,对教育质量的认识必须从关注办学机构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产出。国际合作办学的发展应被放在大学国际化的框架内予以考虑。大学国际化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国际化人才,合作办学质量保障的根本出发点应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利益和需求。
法国评估机构十分重视学生在教学评估中的作用,在组建评估小组时,必须有一名学生参与其中,从学生的视角提出真实的感受和建议,确保评估满足学生的需求。美国认证机构非常重视通过认证过程,不断调整办学目标和方向,完善学生服务体系和学习环境,切实通过认证来持续改进教学和课程,为学生提供服务和相关资源。美国新英格兰院校协会的代表认为,学生是带着期待进行联合项目学习的,既然把学生招收进来了,就要让学生真正达到他们的学习目标。因此,如何通过质量保障活动引导项目健康发展,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是质量保障机构的责任。美国西部院校协会代表拉尔夫·沃尔夫(Ralph Wolff)指出,西部院校协会的认证标准强调学生的学习成果,任何项目的认证都必须遵守这条标准。
二、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生建学在会议上介绍了教育规划纲要实施3年以来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基本情况。生建学副司长指出,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已初具规模、发展平稳,学科专业结构逐步优化,区域布局逐渐合理,资源引进的力度不断加强。同时,中外合作办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引进优质资源的水平有待提高,办学行为有待规范,学科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对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未来政府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的工作方针,一是扩大开放,提高质量;二是深化改革,加强省级统筹;三是大胆探索,多元发展;四是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五是典型示范,择优扶强。
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计1979个。随着中外合作办学逐步成为跨境教育质量监管中一个新的重要领域,我国政府正在逐步构建多元化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重点围绕“两个平台”和“两个机制”,进一步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保障工作。一是建立了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及时公布相关信息;二是建立和完善了中外合作办学颁发境外学历学位认证平台,从根本上保障了学生的权益;三是启动了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机构和项目能否批准延期的重要依据;四是建立了处罚和引退机制,对未达到法定办学要求、未按照合作办学协议投入办学资源以及质量评价较差的机构和项目严肃查处,进一步维护中外合作办学秩序,建设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