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初中生化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wen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观察能力是指以获得关于物质和化学变化的感性认识为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进行化学知觉活动的能力。化学观察能力是顺利进行化学观察活动、获得感性的化学认识的保证,为进一步进行理性思维、获得关于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理性的化学认识提供基础和前提条件,是发展化学思维的基础。观察是思维的源泉,对现象的感知越充分、越全面,就越有助于思维而获得真知。可见,观察能力是人们在认识事物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本领,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学好化学的保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点做好对初中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知道观察能力养成的意义,坚持长期培养
  我国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药物学巨作《本草纲目》,就受益于其良好的观察能力。深入、正确地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和客观实质的基本途径,它能够帮助人们了解真理、辨别错误、澄清疑问,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人们可以逐步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深入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因而它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因素。英国思想家培根曾经说过:“科学家的研究是从记录他的观察开始的,如果这些观察正确,它们就会导致同等正确的关于自然的判断和概括。”观察能力是人们搜集科学事实、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心理品质。
  二、分析影响观察能力的因素,确立培养目标
  九年级学生的年龄在15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在观察方面的心理特点是有一定的随意性、较普遍的情绪性、笼统性。同时由于刚接触化学学科的学习,对化学学科的学习方法还不熟悉,所积累的化学知识太少,化学观察能力尚待开发,所以对于刚刚学习化学的九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要能力培养目标和长期培养目标,从而达到学生学习能力的科学发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只注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可否认,实验教学中确实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适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然而在新课程实施多年的情况下,这样的途径单一,直接影响学生化学学习过程中观察能力的培养。因为化学观察能力的培养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学生化学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和激活程度。所以在化学学习的起始阶段,应以积累化学知识和学习经验为主,观察能力的培养应作为长期目标。(2)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活动。(3)化学观察技巧、技能。(4)意识程度及兴趣、动机等心理因素。意识程度越高、目标越明确,化学观察活动越容易成功。(5)观察者所受的观察训练程度与观察实践经验,对化学观察能力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不经过观察实践,化学观察能力就不可能形成。所以说学生的化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应分阶段、分目标地培养。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激发兴趣是铸造新的阶梯,是设计和建造培养创新能力的立交桥,激发浓厚的观察兴趣是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条件,才会养成良好观察素养,才能对化学现象观察细致全面。化学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物质间的内在联系,精心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并蕴含多种知识生长点的物质和现象作为“生活原型”,将化学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将一些实验放到学生生活中去观察、去完成,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质,观察变化的现象,有助于学生养成主动观察、勤于积累的习惯。例如在学习“铁生锈”这一节内容时,我设计为学生自主观察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我提前20天将教学内容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在家中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信息,并根据我提供的实验记录提纲,每天回家后做好实验观察和记录,最后得出铁等金属生锈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我不定期地与学生交流实验现象,起到监督和提醒的作用。由于课堂表现突出,部分学生对观察的兴趣更浓了,自觉经常地观察周围的化学现象,培养了关心自然的情感,增强了观察化学现象的兴趣,提高了观察能力。
  四、重视实验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的方法
  化学是一门实验课程,所以化学学习中观察能力培养的主阵地就是实验教学。为了确实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方法,养成好的观察品质,我们应重视并落实实验过程。
  1.明确观察目的,制定观察计划。九年级学生刚开始普遍喜欢化学实验,但如果要求他们做完实验描述实验现象往往又说不出来,或者只是说出一部分。主要原因是学生喜欢实验是觉得化学变化的现象新奇,喜欢看,并不等于会观察。所以我们在实验前应制定指导学生观察的计划,讲清观察的目的任务,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指导观察的顺序和观察的内容。
  2.指导全面观察,分清主次现象。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首先应培养学生“全面观察”的好习惯。全面观察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从观察的对象来说,它包括反应物及其变化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实现物质变化的反应条件和所使用的仪器装置,教师的操作等。另一方面,从观察者来说,它包含动用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即“全面观察”应包含着眼看、鼻闻、手摸、耳聽等。只有全面观察,才有助于获得完整的感性认识,对各个细节都有丰富的感知,便于从中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
  3.指导学生进行深刻的观察。在学生进行观察时,教师要适时地提问,以帮助学生在观察中进行思考,将观察到的现象经过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思维加工,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化学实验产生更深刻的质的认识和记忆。
  五、坚持多种能力共同培养,发挥观察优势
  学生学习能力有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等,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应为培养观察能力而忽视学生其它能力的养成。观察是正确思维的基础,而深入的观察需要思维指导。因此,培养观察能力应该注意把观察和思维紧密联系起来。正确地描述观察的现象,进而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是观察的目的任务所决定的。在观察中能发现问题,说明观察者观察得细致全面。在观察中发现问题,这是观察者的视觉因素和思维因素结合的产物,因此应该在观察中不断引导学生思考。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并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并经常地在各种学习场合进行引导,日积月累,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化学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学生的化学学习离不开观察,只有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才可能达到化学教学的目的。同时化学观察能力离不开思维,化学观察能力是发展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基础,打好基础有利于其他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巩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化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知新主编.化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伊鸿藻,毕华林主编.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山东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 化学具有“以实验为基础”的特征,化学实验具有探究功能。在教学中,教师挖掘和开发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形成终生学习的能力,有独到的功能。  关键词: 中学化学 实验教学 探究性学习    中学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中挖掘和开发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实验教学是培养探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具备与他人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同时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在青少年的心灵深处,总希望自己成为一名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生活动,正可满足学生成为一名知识探索者的愿望。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课程理论专家泰勒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学生的学习
什么是兴趣?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兴趣是开发学生的原动力和催化剂,是学好语言的关键。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英语有了兴趣,才会“想学、乐学、会学”,形成良性循环,产生良好效应。当然,兴趣不是先天就具有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当做大事抓,而且要常抓不懈。在教学
1.引言  随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蓬勃发展,竞技体育逐渐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成为国家和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在世界竞技体育的竞争中,一个国家后备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后备力量的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问题,只有重视后备人才的梯队建设,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发
目的:  研究喜炎平注射液对小儿MPP的抗炎、抗支原体作用及安全性,探讨其临床优效性;观察血清细胞因子(IL-10、IL-2、IL-4、IFN-?)的变化,探讨治疗MPP的作用机理和可能靶点,为临床
摘 要: 本文作者对河北省10所新建本科院校的体育场地设施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体育场地缺口较大,特别是田径场、排球场、游泳池及一些新兴项目的场地尤为严重,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已经落后于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展,而且已经成为制约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并结合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改善学校体育设施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 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 体育场地设施 资源开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世纪的化学教学必须摆脱唯智主义,努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三化学复习的有效性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须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把握中考化学命题的特点  中考化学年年改革,但指导思想一直没变,目的是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基本能力的考查;试题密切联系生产
摘 要: 学校体育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校体育期间完成五个学习领域内容的学习。体育课是完成这些学习内容的主要形式。那么体育课的教学效果究竟怎样?体育教改效果如何?大学体育教学模式俱乐部化是否可行?本文作者通过调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广大体育工作者商榷。   关键词: 大学体育课 体育教改 体育俱乐部    一、引言  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是学校体育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