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每提及作文教学,许多教师都会皱着眉头感叹说:“这的确是个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而更多的学生则是“横眉冷对方格子,俯首甘愿咬笔头”。因此,笔者试着采用习作小练笔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所谓习作小练笔就是指在完成大作文训练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内外读物和日常生活中的习作要素,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习作,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并逐步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因小练笔具有“小、巧、活”的特点,所以深受学生喜爱,很容易就能拨动学生心中写作的那根弦。
一、围绕学生生活,开展小练笔
(1) 学会观察,时时更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我借用了网络流行的“微博”,要求学生将每天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件事或者感悟进行更新,数字也只要求20字以上。这样学生往往因为字数少而乐于去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又往往因为所要表达的太多而远远超过了规定的字数。学生通过“微博”积累了不少写作的素材。
如小毅在一次羽毛球比赛后,有了这样的微博更新:我和×××之间的羽毛球比赛开始了!首先,是他发球,我轻巧地把球接了过去,他慢了半步没接着,很生气!瞧他瞪着眼,嘟着嘴,可逗了!他气呼呼地一使劲,将球打了过来,我措手不及,飞快地退后了好几步也没接着球。这下,他可乐了,幸灾乐祸地说:“这个球也接不住,你也太差劲了吧!”我没吭声,心想:别高兴太早了,咱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2)应时应景,抒情达意。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只要能够准确地抓住生成点,应时应景,恰当地运用点拨引导,就能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了解,并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作。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时,结合汶川、玉树大地震,学生在大量的文字与图片面前,就生成了这样的言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青海玉树的小朋友们,你们不用害怕,因为还有我们。全中国人民都站在你们的身后!你们现在的生活就好似一辆车的车轮陷在泥坑里,只要我们使劲推,再铺上一些沙子和稻草,就一定能把车推出泥潭,重新行驶在光明大道上。”
二、联系课文内容,深化小练笔
(1) 抓住课文的空白点补写。许多课文中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会作多处的留白。如果此时教师能及时将文中留白之处补上,那么不仅能使原文变得更具体,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2) 如《梅花魂》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抓住省略号,让学生根据全文所表达的意思,通过对外祖父的心理活动和语言动作的描写进行补写。因为学生入情入境,所以写出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话语。
(2)抓住情节的发散点续写。在一些文本的某个片段,作者为了追求艺术表达的效果,经常采用含蓄的表达方式,主旨内容则需要学生自己理解,这些片段就成了我们练笔的好素材。在文本与学生思维的碰撞中,习作的火花就此产生。只要教师及时抓住火花碰撞的瞬间,学生往往是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而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许多独到的见解就此生成。
(3)抓住文本的特点仿写。每篇教材不论是写作体裁还是写作题材都有它的独特之处,一篇好的课文范例其实就是一篇好的习作摹本。因此,抓住文本的特点让学生进行仿写也不失为习作教学路上的好点子。
如儿童诗《童年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生动展现了一个个快乐的场面。面对我们现在快乐的童年,××同学则通过仿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童年——《妈妈的童年》。这样的小练笔定能给教师一个惊喜!
三、开拓练笔形式,活化小练笔
(1)多元开放,让想象插上翅膀。“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想象是孩子特有的天性。因此,我们在进行小练笔时,还要倡导开放性,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想象空间,打开学生的思路,让想象插上翅膀,让想象自由飞翔,让孩子描绘童年最美的梦想。
(2)角度互换,让内容更真实。文者通常都是以自己的角度来阐释某个观点,如果角度变了,角色也就变了。在教学时,教师与其一味地将目标灌输给学生,还不如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身边的事例来印证,这样既易于深化理解,又巧妙地进行了练笔,一举两得。
(3)插图描写,让文本更丰富。为了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每篇课文都会配有一至两幅精美的插图。很多时候,我们会在教学过程中忽视插图的存在,殊不知插图其实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助推器。面对这些资源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或惟妙惟肖地进行场景描写,或活灵活现地进行人物描写。如古诗《秋思》,借助插图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含义,而且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练笔虽小,却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只要教师善于把握练笔的契机,又能对之进行整体的、系统的训练,相信我们的学生定能提高写作素养,妙笔生花,练就大作文!
(作者单位:浙江省新昌县南瑞实验学校)
一、围绕学生生活,开展小练笔
(1) 学会观察,时时更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我借用了网络流行的“微博”,要求学生将每天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件事或者感悟进行更新,数字也只要求20字以上。这样学生往往因为字数少而乐于去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又往往因为所要表达的太多而远远超过了规定的字数。学生通过“微博”积累了不少写作的素材。
如小毅在一次羽毛球比赛后,有了这样的微博更新:我和×××之间的羽毛球比赛开始了!首先,是他发球,我轻巧地把球接了过去,他慢了半步没接着,很生气!瞧他瞪着眼,嘟着嘴,可逗了!他气呼呼地一使劲,将球打了过来,我措手不及,飞快地退后了好几步也没接着球。这下,他可乐了,幸灾乐祸地说:“这个球也接不住,你也太差劲了吧!”我没吭声,心想:别高兴太早了,咱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2)应时应景,抒情达意。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只要能够准确地抓住生成点,应时应景,恰当地运用点拨引导,就能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了解,并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作。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时,结合汶川、玉树大地震,学生在大量的文字与图片面前,就生成了这样的言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青海玉树的小朋友们,你们不用害怕,因为还有我们。全中国人民都站在你们的身后!你们现在的生活就好似一辆车的车轮陷在泥坑里,只要我们使劲推,再铺上一些沙子和稻草,就一定能把车推出泥潭,重新行驶在光明大道上。”
二、联系课文内容,深化小练笔
(1) 抓住课文的空白点补写。许多课文中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会作多处的留白。如果此时教师能及时将文中留白之处补上,那么不仅能使原文变得更具体,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2) 如《梅花魂》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抓住省略号,让学生根据全文所表达的意思,通过对外祖父的心理活动和语言动作的描写进行补写。因为学生入情入境,所以写出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话语。
(2)抓住情节的发散点续写。在一些文本的某个片段,作者为了追求艺术表达的效果,经常采用含蓄的表达方式,主旨内容则需要学生自己理解,这些片段就成了我们练笔的好素材。在文本与学生思维的碰撞中,习作的火花就此产生。只要教师及时抓住火花碰撞的瞬间,学生往往是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而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许多独到的见解就此生成。
(3)抓住文本的特点仿写。每篇教材不论是写作体裁还是写作题材都有它的独特之处,一篇好的课文范例其实就是一篇好的习作摹本。因此,抓住文本的特点让学生进行仿写也不失为习作教学路上的好点子。
如儿童诗《童年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生动展现了一个个快乐的场面。面对我们现在快乐的童年,××同学则通过仿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童年——《妈妈的童年》。这样的小练笔定能给教师一个惊喜!
三、开拓练笔形式,活化小练笔
(1)多元开放,让想象插上翅膀。“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想象是孩子特有的天性。因此,我们在进行小练笔时,还要倡导开放性,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想象空间,打开学生的思路,让想象插上翅膀,让想象自由飞翔,让孩子描绘童年最美的梦想。
(2)角度互换,让内容更真实。文者通常都是以自己的角度来阐释某个观点,如果角度变了,角色也就变了。在教学时,教师与其一味地将目标灌输给学生,还不如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身边的事例来印证,这样既易于深化理解,又巧妙地进行了练笔,一举两得。
(3)插图描写,让文本更丰富。为了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每篇课文都会配有一至两幅精美的插图。很多时候,我们会在教学过程中忽视插图的存在,殊不知插图其实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助推器。面对这些资源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或惟妙惟肖地进行场景描写,或活灵活现地进行人物描写。如古诗《秋思》,借助插图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含义,而且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练笔虽小,却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只要教师善于把握练笔的契机,又能对之进行整体的、系统的训练,相信我们的学生定能提高写作素养,妙笔生花,练就大作文!
(作者单位:浙江省新昌县南瑞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