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处着笔,练就“大”作文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ou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每提及作文教学,许多教师都会皱着眉头感叹说:“这的确是个值得不断探索的课题!”而更多的学生则是“横眉冷对方格子,俯首甘愿咬笔头”。因此,笔者试着采用习作小练笔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所谓习作小练笔就是指在完成大作文训练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内外读物和日常生活中的习作要素,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习作,培养学生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并逐步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因小练笔具有“小、巧、活”的特点,所以深受学生喜爱,很容易就能拨动学生心中写作的那根弦。
  一、围绕学生生活,开展小练笔
  (1) 学会观察,时时更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我借用了网络流行的“微博”,要求学生将每天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件事或者感悟进行更新,数字也只要求20字以上。这样学生往往因为字数少而乐于去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又往往因为所要表达的太多而远远超过了规定的字数。学生通过“微博”积累了不少写作的素材。
  如小毅在一次羽毛球比赛后,有了这样的微博更新:我和×××之间的羽毛球比赛开始了!首先,是他发球,我轻巧地把球接了过去,他慢了半步没接着,很生气!瞧他瞪着眼,嘟着嘴,可逗了!他气呼呼地一使劲,将球打了过来,我措手不及,飞快地退后了好几步也没接着球。这下,他可乐了,幸灾乐祸地说:“这个球也接不住,你也太差劲了吧!”我没吭声,心想:别高兴太早了,咱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2)应时应景,抒情达意。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只要能够准确地抓住生成点,应时应景,恰当地运用点拨引导,就能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了解,并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作。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时,结合汶川、玉树大地震,学生在大量的文字与图片面前,就生成了这样的言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青海玉树的小朋友们,你们不用害怕,因为还有我们。全中国人民都站在你们的身后!你们现在的生活就好似一辆车的车轮陷在泥坑里,只要我们使劲推,再铺上一些沙子和稻草,就一定能把车推出泥潭,重新行驶在光明大道上。”
  二、联系课文内容,深化小练笔
  (1) 抓住课文的空白点补写。许多课文中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会作多处的留白。如果此时教师能及时将文中留白之处补上,那么不仅能使原文变得更具体,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2) 如《梅花魂》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一样,呜呜呜地哭了起来……”抓住省略号,让学生根据全文所表达的意思,通过对外祖父的心理活动和语言动作的描写进行补写。因为学生入情入境,所以写出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话语。
  (2)抓住情节的发散点续写。在一些文本的某个片段,作者为了追求艺术表达的效果,经常采用含蓄的表达方式,主旨内容则需要学生自己理解,这些片段就成了我们练笔的好素材。在文本与学生思维的碰撞中,习作的火花就此产生。只要教师及时抓住火花碰撞的瞬间,学生往往是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而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许多独到的见解就此生成。
  (3)抓住文本的特点仿写。每篇教材不论是写作体裁还是写作题材都有它的独特之处,一篇好的课文范例其实就是一篇好的习作摹本。因此,抓住文本的特点让学生进行仿写也不失为习作教学路上的好点子。
  如儿童诗《童年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典型场景,生动展现了一个个快乐的场面。面对我们现在快乐的童年,××同学则通过仿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童年——《妈妈的童年》。这样的小练笔定能给教师一个惊喜!
  三、开拓练笔形式,活化小练笔
  (1)多元开放,让想象插上翅膀。“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想象是孩子特有的天性。因此,我们在进行小练笔时,还要倡导开放性,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想象空间,打开学生的思路,让想象插上翅膀,让想象自由飞翔,让孩子描绘童年最美的梦想。
  (2)角度互换,让内容更真实。文者通常都是以自己的角度来阐释某个观点,如果角度变了,角色也就变了。在教学时,教师与其一味地将目标灌输给学生,还不如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身边的事例来印证,这样既易于深化理解,又巧妙地进行了练笔,一举两得。
  (3)插图描写,让文本更丰富。为了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每篇课文都会配有一至两幅精美的插图。很多时候,我们会在教学过程中忽视插图的存在,殊不知插图其实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助推器。面对这些资源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或惟妙惟肖地进行场景描写,或活灵活现地进行人物描写。如古诗《秋思》,借助插图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含义,而且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练笔虽小,却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只要教师善于把握练笔的契机,又能对之进行整体的、系统的训练,相信我们的学生定能提高写作素养,妙笔生花,练就大作文!
  (作者单位:浙江省新昌县南瑞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的特殊职务,担负广大学生各方面的教育、指导的责任,其本身也应该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本文从校本培训的角度来分析、阐述推进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的重要性,进而探索新的育人途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重要性    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推动下,校本培训迅速在全世界风行起来。校本培训内涵的基点:一是以校为本,即以学校为培训组织的基本单位,培训的场所也主要在校内;二是以学校实
“原生态”是一种存在于民间原始的形态。数学教学提倡“简约的教学方式”,还原课堂的“原生态”。新课程改革出来后很多教师流于表面形式,我认为要洗去新课程表面的铅华,以真实的面容来面对,提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只有原汁原味,才能品出教学中的酸、甜、苦、辣。    一、花开的声音  花开的声音,只有在静心等待中才能听到,而在这节课中我似乎听到了花开的声音。上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后布置了三个字
有一节公开课是讲《记承天寺夜游》,课是这样安排的:由咏月诗引出,简介背景,师范读、生齐读,疏通文意,由本课的表达方式引出本课结构。老师把重点放在本课结构上,通过概括明确本课结构:①叙夜游之事。②描庭下之景。③议淡泊之志。  课一贯而下,层次清晰明了,似乎十分完美。可细一思考,总觉得有较大遗憾。这篇文章短小而精悍,出自文学大家苏轼之手,自古以来就为人所称道。难道仅仅因为这篇文章的结构精巧、写法独特吗
以学生自身生活经验为基础,采集、选取学生生活中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人和事展开教学,学生可以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然而学生接触到的生活资源是零碎分散、杂乱无章的,教师应对生活资源信息进行必要的筛选、控制和加工,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开发,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有效控制生活资源的运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营销的观
摘 要:在《〈论语〉选读》这种文化经典的教学中,教师要构建平等对话的课堂,营建多重对话系统,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并在多角度的对话中生成《论语》的现实意义和文化意义。  关键词:对话教学;文化经典;《〈论语〉选读》  《论语》以多元化的角度展示了孔子在文化、经济、政治、教育、修身、哲学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对民族素质和民族特性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但《论语》离我们已久远,对它的理
一、让导入新课成为语言学习的热身活动  1.创设语境,激发语感式  如《荷花》一课的导入,教师可以先创设语境,让学生用四字短语来形容荷花,再课件呈现荷花图并伴随背景音乐,学生欣赏荷花,教师随机教学部分生字新词。学生在赏花中进入了美妙的荷花世界,沉醉其中。  2.语言积累,丰富形象式  如教学古诗《咏柳》,可以这样导入,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描写柳树的优美句子或段落,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读出自己
谁都知道,中国的基础教育稳打稳扎,令国外学子汗颜,这是多么骄傲的功劳;而中国学生门门精通,学成后,其创造力、其成果远远不及国外,这是多么尴尬的境地。  多年来,教育人士一直在寻找其中的症结。特别在高中阶段,实施了大胆的探索,“研究性学习”“新课程改革”一波又一波地大力推进,却难以收到期望的效果。原因何在呢?  “学非所用”应该是我们课程设置的最大障碍。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曾经在中国思想界和教育
摘 要: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很少主动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杨振宁博士曾评价: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中国学生不喜欢提问题,不愿意提问题。为了教学效果的更好实现,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生成的情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科学;教学;问题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启发自我教育的教育。”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意识到德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要使德育落到实处,单纯地依靠强制和监督手段是那样苍白无力。长期有效的德育离不开学生的自我接纳、自我思考、自我奋进,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只有激励学生的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湖南省武冈市新东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我校”)近年来努力创新德育教育机制,解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广大教师逐渐明确了语文课堂拓展学习的重要性。通过拓展和延伸指导学生把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或在生活中来印证课堂学到的内容,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开放。说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为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丰富学生知识而拓展。要彻底学懂一篇课文,就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人生经历,也就是“写作背景”有所了解。这样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