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8232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为此,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创造条件,使这一新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主要谈以下三个方面。
  一.热爱学生,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爱,既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职业道德中的一条重要规范;既是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基础,也是塑造学生灵魂的一种巨大力量。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的交流、彼此感染的过程。首先,学生“亲其师”,必然会“信其道”。学生这种对教师的信赖,是可以排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障碍,这种深入学生心灵的爱,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反应。其次,学生与他们喜爱、仰慕的教师相处,可以形成他们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良好心境,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积极探索,有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再次,学生与他们喜爱的教师交往会更多、更紧密。所有这些,都能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喜爱,并因对某教师喜爱而喜爱该教师所教的课,积极主动学习。建立起和谐融洽、舒心惬意的师生关系,可以形成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有利于为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
  二.发扬民主,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活跃、新型的民主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内部环境条件。发扬教学民主,就是在教学中营造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融合、自由宽松的氛围,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心理氛围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要真正实现教学民主,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做到教师和学生在人格和地位上的真正平等。教师应改变自己的角色,不要以绝对权威自居,独占课堂,而应充当课堂的服务者和引导者,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把课堂变成一个启迪学生积极思考,乐于钻研的乐园。二是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尤其是对于自觉性差或学习困难的学生,要走进他们的生活,用心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要有耐心、信心,要加倍付出爱心,从唤醒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入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改善学习状况。三是教师要教育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和帮助,教师要巧妙灵活地调节课堂气氛,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教育学生摒弃在讨论问题、发表个人见解时相互攻击、起哄等不良风气。要在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虹桥”,把教学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要求,逐渐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来探索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营造民主、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谈思想的教学心理环境,使他们获得心理的安全感,这对于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三.相信学生,避免教学中“越俎代庖”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是把课讲得详详细细、明明白白,把现存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 要避免教学中“越俎代庖”现象的发生,就必须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教育思想,要相信学生的自我调控、自我约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并认同学生自我发展的可能和所具有的潜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留有余地”的原则,给学生“留些空白”。
  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讲课不能太精细。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要让上课留有“细枝末节”,给学生以“咀嚼枝叶”“品尝味道”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二是讲课不能太满。教师的讲课,应根据一节课难重点的多少,容量的大小,课的性质而不一样,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三是讲课不能太实。上课是一门艺术,就像画画除了正确的主题外,还要适当地留下空白,给人们以思维和联想的广阔艺术空间。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学中,只是处于引导地位,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促使创新能力的启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获得真正的知识。
  总之,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的真谛也在于教师要用爱心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在教学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内趋力”,引导学生愉快求知,大胆创造,主动发展,同时完成健康的人格塑造。教师要努力时时、事事、处处为学生着想,真正使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落到实处。
  
  吴全民,教师,现居甘肃山丹。
其他文献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要通过教师正确的“教”与“导”。只有符合学生主观愿望的东西,学生才乐于接受。“情趣教学”从“情理”上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要求,它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通过教师的“情趣”刺激等手段,引导学生认识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使学生在没有各种心理压力的氛围中自觉地主动地学习。    一、关爱学生,以情
随着《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正式启动实施,身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最关心的是新课改下我们该如何教学?带着这些疑问和好奇,我听了新高一两位老师的语文课,有了一点感受和思考,想说出来请同行老师们共同探讨和指教。  在我听的两节语文课中,一篇是梁实秋先生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授课的是一位刚刚硕士毕业走上讲坛的年轻女教师。上课伊始,老师先对作者及梁任公(即梁启超)作了简单的介绍
田园诗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对中国文学史的一大贡献。陶渊明41岁时,一日郡遣督邮至县,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以示敬意。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离职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终身不仕,于63岁时贫困而死。可以说,陶渊明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诗歌,开创了文人诗歌创造的新领域——田园诗。  在陶渊明之前,山水题材虽已进入诗歌当中,如曹操的《观沧海》,西晋的金谷宴集、兰亭修禊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育唯一的工作和全部工作可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陶行知先生的一生始终把德育放在重要地位,他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德育。当今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更是提倡全员德育的新理念。加强道德教育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语文教师必须结合本学科的特点
说真的,我一直渴望给自己挖一口井,在这口井中,可以静静地抬起求知若渴的头颅,用智慧去探求智慧。  十多年过去了,我终于给自己挖成了一口井。这口井就是辟在离地面十公尺高、近八平方米的阳台,除了两面井壁是透明的玻璃以外,两面都是高至屋顶的书橱。在我的井里,充斥着人类所创造出来的一切智慧的摘要,发散着人类所能积累起来的一切睿智的启迪。在井里,我悠悠地呷一口香茗,摇一摇蒲扇,仰望着天花板,呼吸着书香,任思
“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一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流程长,主客倒,反馈少,忽视对学生写作情感的引发和培养;学生作文都是“奉命而作”,因而形成“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灰色作文。古人云,“情者文之经”,“为情而造文”。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作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著名作家巴金也讲过:“必须有话要说,有情
所谓“个性化理解和表达”,是指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它是以“个性化阅读”为基础的。这种阅读不是盲目照搬前人的结论,不是一味接受,而是通过自己对文本深入钻研和思考,以个人原有的知识底蕴和情感体验为前提,重新构建新的知识和产生新的情感体验的过程。由此形成的理解与表达,具有个人独特的体验,是学生个性的展现,是创新精神的表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表达,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学校
新教材加大了名著阅读的重视程度,许多地区的中考、高考试卷中也出现了名著阅读的题型,这引起了广大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往往会给学生“开列书单”、“推荐书目”,明确阅读任务。然而因为教学任务繁重、课时紧张,不少学校的名著阅读基本上是为了应付中考、高考名著阅读题,学生只能是背背名著导读,做做各种练习题。  笔者在接手高一语文课时了解到,大部分同学读名著很少,甚至有同学没完整地读过一本。因此,在不影响正常教
当今社会,生活内容的高社交化,科技发展的高信息化都要求当今的中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口语表达水平,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我接手的班级是初一年级,从学生的谈话中我知道,学生根本没有开展过口语交际类的活动,很多学生说话都语无伦次,作文更是写得“糟糕极了”。  产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一是教师爱唱独角戏,受应试教育影响,不给学生说的机会;二是学生缺乏自信,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表达观点时,害羞,紧张,有的甚至
我校是一所自主招生的民营学校,没有固定生源。学生大多来自周边市镇,既有城区省级名校的小学毕业生,也有来自山区的乡下学生。通过入校分班测试分析,受教育环境的影响,学生的语文素质差异较大,特别在写作方面差距明显,城区学生写作基本功普遍较扎实,书写规范整洁,作文成绩明显好于来自乡下的学生。  如何缩小城乡学生间作文水平差距呢?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与探索。  我首先调查分析了所教班级新生作文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