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理解与表达的探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y1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个性化理解和表达”,是指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它是以“个性化阅读”为基础的。这种阅读不是盲目照搬前人的结论,不是一味接受,而是通过自己对文本深入钻研和思考,以个人原有的知识底蕴和情感体验为前提,重新构建新的知识和产生新的情感体验的过程。由此形成的理解与表达,具有个人独特的体验,是学生个性的展现,是创新精神的表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表达,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学校个性化教学的需要;对于培养“会学习、勤探究、展个性”的学生有着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作用。
  一.个性化阅读的前提——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要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彰显个性风采,前提要求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感受。学生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解读的结果。如果我们把语文全部教成统一的理解和标准答案,那就是语文教学的失败,那就是语文生命的枯竭,那就是学生个性的丧失。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大脑,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的理解,甚至是“出格”的,教师都应该抱着宽容、欣喜的心态去对待,不应简单地以教师的“一言堂”、“标准答案”去取代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教师若是仅从自己教的角度,只关注自己设计的训练,不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不珍视学生的奇思妙想,不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思想和声音,就会熄灭学生智慧的火花,扼杀学生个性化的潜能,导致学生“敢想、敢说、敢为”品格的丧失,妨碍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也就成了一纸空谈。
  二.个性化阅读的核心——激活学生的相似积累
  我们说读懂了一篇文章,说明学生的信息贮存中具备了与该文章相似的信息模块,并且这个相似模块被迅速激活,提供了对该文章各个方面的一致性的解释说明。因此,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生活、知识积累,激活学生的相似模块,成为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核心。个性化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走向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生活阅历。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来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教材内容的抽象性、概括性之间的矛盾。要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中来,让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文本中的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接触、碰撞、交流中展开,促进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课文。在个性化阅读中,一旦顺利地激活学生的相似积累,把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知识经验的积淀,付诸于对文本的理解,把学生自己人生体验与切身感受移植到文本之中,就会产生一种“超越式”阅读,使个人对课文的感悟所得和独特体验深化、系统化,使课文的“符号语言”,真正成为学生“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语言。
  在教学《喂——出来》一文时,如果先让学生了解居住的小区有哪些环境污染,积累真实的体验。学生阅读了课文后,在引导他们联想到自己居住小区的环境污染,这样学生把自己的切身感受同文本对照起来,容易产生超越文本的阅读,真正的领悟到了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大,人们总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环保的意识。
  三.个性化阅读的平台——创设自由的交流氛围
  在个性化阅读中,学生往往不能一步到位,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给学生创设自由交流的氛围,营造一个无话不敢说、无题不敢辩的对话场所,让他们在一种轻松、和谐、愉悦的心境中进行自由的交流。学生可在互相交流中,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合理性、完善性和正确性,并采取各种帮助自己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最终实现对课文的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个性化阅读教学中,一个人发表了看法,就是说出了一种独特的见解,若干见解的交流,就能使个性化阅读对话走向全面、深刻、成熟。学生在自由交流的过程之中,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权威”形象,确立为学生阅读服务的意识,努力为学生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真正成为自由交流活动中称职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好的创新灵感,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
  我在《小石潭记》一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时,钟晓鹏同学回答:“我喜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这一句话。因为它不仅形象地描写小溪的弯弯曲曲的样子,而且也表明了作者柳宗元的人生之路,也好像这条小溪一样,坎坷不平。”这一富有个性的回答,博得了全体同学的掌声。
  尊重个性、弘扬个性是时代的呼唤。语文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这样,在阅读教学的原野上,将会绽放出一朵朵个性化的鲜花。
  
  颜更祥,教师,现居广东深圳。
其他文献
学生读书一定会有考试,初三、高三面临的中考、高考,更是关乎人生前途的大事。然而,在教学备考过程中,总有许多老师为学生学科能力差而苦不堪言。刚刚复习过的知识,刚刚讲过的题型,学生似乎已经弄得清清楚楚了,然而,一到考试中,学生又总是思路不畅,老毛病常犯。老师是教而烦,烦而累;学生是学而昧,昧而厌。  前几天听一位高中特级教师的报告,报告中提到了一个词——“过心过脑”,笔者颇受启发。知识、方法、经验,还
语文课堂往往令我们感到尴尬的是,教师讲得激情四溢,学生却是有气无力地应和,甚至昏昏欲睡以至鸦雀无声。于是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真没有教头,连语文都不愿学。于是学生抱怨:语文课真没有听头,老师讲的还没我自己看来的精彩。可见语文教学不能是枯燥的说教,或支离破碎的解析,而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  一堂好的语文课,需要教师精心地备课,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关键就在于课堂问题的设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凡事乐于去干,才会用心干,自觉干。作文也一样,关键在于培养兴趣。  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首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一个人,在读书中就会加深对生活的理解,书读多了人的审美情趣、艺术欣赏力、表达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既说明读书对写作能力提高的重要,更印证了读书对人的表情达意的欲望有促
杜甫,以饥寒之身咏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他的诗作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但杜诗很难评,优秀的杜诗评论也不多,因为很少有人能达到杜甫的境界、感受杜诗的意境。有位评论家说,人未到四十岁不易喜欢杜诗,杜甫的诗多为颠沛流离之作,没有艰难困苦的生活经历,很难欣赏杜诗,也无法感受诗人的痛苦与艰难;没有杜甫高尚的人格,无法理解杜甫所表现出来的情感,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对知识与能力的获得,要通过教师正确的“教”与“导”。只有符合学生主观愿望的东西,学生才乐于接受。“情趣教学”从“情理”上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要求,它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通过教师的“情趣”刺激等手段,引导学生认识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使学生在没有各种心理压力的氛围中自觉地主动地学习。    一、关爱学生,以情
随着《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正式启动实施,身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最关心的是新课改下我们该如何教学?带着这些疑问和好奇,我听了新高一两位老师的语文课,有了一点感受和思考,想说出来请同行老师们共同探讨和指教。  在我听的两节语文课中,一篇是梁实秋先生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授课的是一位刚刚硕士毕业走上讲坛的年轻女教师。上课伊始,老师先对作者及梁任公(即梁启超)作了简单的介绍
田园诗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对中国文学史的一大贡献。陶渊明41岁时,一日郡遣督邮至县,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以示敬意。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离职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终身不仕,于63岁时贫困而死。可以说,陶渊明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诗歌,开创了文人诗歌创造的新领域——田园诗。  在陶渊明之前,山水题材虽已进入诗歌当中,如曹操的《观沧海》,西晋的金谷宴集、兰亭修禊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育唯一的工作和全部工作可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陶行知先生的一生始终把德育放在重要地位,他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可见,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德育。当今教育界的有识之士更是提倡全员德育的新理念。加强道德教育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语文教师必须结合本学科的特点
说真的,我一直渴望给自己挖一口井,在这口井中,可以静静地抬起求知若渴的头颅,用智慧去探求智慧。  十多年过去了,我终于给自己挖成了一口井。这口井就是辟在离地面十公尺高、近八平方米的阳台,除了两面井壁是透明的玻璃以外,两面都是高至屋顶的书橱。在我的井里,充斥着人类所创造出来的一切智慧的摘要,发散着人类所能积累起来的一切睿智的启迪。在井里,我悠悠地呷一口香茗,摇一摇蒲扇,仰望着天花板,呼吸着书香,任思
“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一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流程长,主客倒,反馈少,忽视对学生写作情感的引发和培养;学生作文都是“奉命而作”,因而形成“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灰色作文。古人云,“情者文之经”,“为情而造文”。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作文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触动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著名作家巴金也讲过:“必须有话要说,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