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写作乐趣的培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a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凡事乐于去干,才会用心干,自觉干。作文也一样,关键在于培养兴趣。
  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首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一个人,在读书中就会加深对生活的理解,书读多了人的审美情趣、艺术欣赏力、表达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既说明读书对写作能力提高的重要,更印证了读书对人的表情达意的欲望有促进作用。鲁迅先生的文章博大精深,郭沫若的作品文采飞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勤于读书,深于阅历,见多识广,才不断激发自己的写作欲念,随心所欲,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把生动而富有哲理的事例有机地组织到文章中,使得他们的文章丰富充实,绚丽多彩,使人百读不厌。
  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一定要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中学生从心理上渴望得到肯定,中等生和作文较差的学生更渴望被老师认可。我们要设法为学生创造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成功的信心。教学中要努力去发现他们的写作亮点,仔细寻觅其中的精华,哪怕一句话,一个准确的用词,都要加以肯定。对他们习作存在的问题,可以拿来和学生一起讨论,师生共同出谋划策予以改进。实践证明,这样做对激发学生的写作乐趣很有用处。还应看到,学生经常会产生怕写不好作文的畏难情绪,作为执教者必须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多教给他们方法,指导他们锁定目标,让学生去品尝通过自己努力而得来的胜利甜果。我曾带过一届学生,他们刚进初一,我就举出往届卞英同学的事例:“她曾和你们一样怕写作文,但通过努力,她在全国‘彩虹杯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你们也一样可以写出成功的作文来。”接着强调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素:“你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周围充斥着人间的喜怒哀乐,蕴涵着你们的爱好、追求和理想,你们有自己色彩斑斓、丰富奇趣的生活领域,这就是你们的‘黄金书屋’。拿起你的笔,记下你的真实生活,记下你的梦想和追求。这就是一片文采飞扬的好作品!”当时一个学生说:“我很想写,但又怕写不出优秀的东西让人笑话。”后来他交来了一篇文章《我家门前的路》,挺不错的,修改一次后,在校文学刊物《银杏园》上发表。又经过我的修改推荐,在全市获了奖。这一下,他的劲头更足了,经常写点东西给我看,让我帮他修改,投在校园文学社刊上也被采用了。我把这件事拿到班上宣传,并告诉他们,你们谁也不要小瞧自己。你的文章一样能在班上做优秀例文或在校刊、报刊上发表,你也可以获奖。
  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就必须让学生深入生活。古往今来的文章大家,凡是能写出脍炙人口的作品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重视社会实践,将自己植根于社会的基层中,在实践中不断充盈自己的素材宝库,从而产生一种表达的欲念,为日后的写作做好铺垫。因而,我们必须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培养他们观察、体验生活的能力。中学生观察事物常是粗枝大叶、基于表面化,分析、思考不周全,我们应加强引导。我曾经让学生去“观察银杏树、写银杏树”。开始,有的学生说:“银杏树没啥看,家前家后都有,就是那么干直叶绿的,太没有写头。”这时,我引导启发学生:“银杏树又叫什么树?为什么城乡绿化首选它?为什么人们愿将它推选为国树?”简单的几句问话,学生的兴致来了,他们再次观察并查阅大量史料,于是悟出了:“银杏,洁秀如画,一树擎天;她是一株浴火不死,逢难再生,百折不挠的生命之树!她是一株花叶可入药,充满着康复生命传奇的奉献之树!她是一株虽生长缓慢,却能造福子孙的希望之树!它是一尊久副盛名的活化石!”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转化成了写作的热情,写出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作品。
  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还要让学生多写多练。中国有句俗话,“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写文章也一样,不经常练写就会对写作产生厌倦感,更谈不上提高写作水平了。谢觉哉老先生说得好:“只讲不写,将终于不会写。”如何做到多练多写呢?沈雁冰说过:“一个初学者最好多做些基本练习”,“不妨只写半个面孔,或者一双手,一对眼”。所以,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经常记录生活中某些有意义的片段、枝节,也可以让学生记录某一人物的某一言行,某一举动。久而久之,就为今后的习作积累了原料。
  综所上述,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务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首先克服学生的写作畏难情绪,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使他们树立成功的信心,不断提高作文水平。
  
  杨焕峨,教师,现居江苏邳州。
其他文献
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普遍都有这样一种感觉:现代新诗比古典诗词更难教,尤其是“朦胧诗"或一些采用了西文现代表现技巧的作品。因为教师自身“读不懂”所以也“讲不好”,学生们在学了以后更是一知半解,最终只能把诗句背下来应付考试完事。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觉得最大的症结所在,是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现代诗歌的特质进行教学。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作品中一首文词非常丰富、词藻华丽、浓艳,韵律和谐,极富音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戏剧舞台上,绽放了一朵奇葩——荒诞派戏剧,而萨缪儿·贝克特《等待戈多》的上演所获得的极大成功,则是荒诞派戏剧崛起的一个重要标志。《等待戈多》全剧充满了荒诞的色彩,作者把流浪者搬上舞台,揭示了人在荒诞的处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心理苦闷。同时代的中国作家鲁迅也把目光瞄向了社会中的底层人物,以如椽笔写下《阿Q正传》,以表现“人”在社会中的尴尬地位,达到揭露社会不合理性的目的。  一个
新的中学语文教材都有一个新的特点,就是把阅读与写作分开编排。编者的目的是让语文学习更加具有系统性,这种设想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尝试。然而,我们都知道,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找准契机,渗透写作指导,让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领会到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一、揣摩课文题目,渗透写作指导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一个好的题目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五彩缤纷的局面,作文教学作為语文教学混合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度在困惑中亦步亦趋,至今也未能实现从“头疼”到“怡情”的转变。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有感于学生写之苦,教师教之累这种现实的苦恼,认为走出作文教学的尴尬境地,就应该正视存在的问题,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解开症结,改变思路,不要在失败的地方一味周旋,徘徊不前,而是去寻找能在“桑榆”获胜的途径,从而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高考现代文大阅读多为散文阅读,题型相对稳定,多为文字表述题,很多考生对高分值的散文阅读题备感头疼,束手无策。实际上,我们掌握了一些散文的阅读技巧,便不会畏之如虎了。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谈谈高考散文阅读的答题思路,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主旨    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
词语释义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采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准确地解词析义,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培养综合能力的需要。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词语释义的做法。    一.通过汉字的造字方法来解析词语的意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应引导学生把握词语的古今渊源关系,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汉语中的许多词语可以通过其造字方法来解析意义,在确定词语本义的基础上逐步了解
是“以戏/弄臣”,还是“以戏弄/臣”?  “以戏弄臣”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的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这句话历来有两种断法:“以戏/弄臣”和“以戏弄/臣”。甚至有人认为这两种断法都可以,说是此语双关。那么,“以戏弄臣”到底该怎样句读呢?  首先,说“以戏弄臣”两种断法都可以这一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这句话是蔺相如斥责秦王的,表达的意思只有一种,所以他在说的时候肯定只有一种停顿。再说汉语双
学会听课,养成好的听课习惯,是每一位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素养和基本能力,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保证。只有学生学会听课,养成好的听讲习惯,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的大环境中来,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倾听呢?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老师的课不感兴趣,老师讲得再多,课上得再怎
学生读书一定会有考试,初三、高三面临的中考、高考,更是关乎人生前途的大事。然而,在教学备考过程中,总有许多老师为学生学科能力差而苦不堪言。刚刚复习过的知识,刚刚讲过的题型,学生似乎已经弄得清清楚楚了,然而,一到考试中,学生又总是思路不畅,老毛病常犯。老师是教而烦,烦而累;学生是学而昧,昧而厌。  前几天听一位高中特级教师的报告,报告中提到了一个词——“过心过脑”,笔者颇受启发。知识、方法、经验,还
语文课堂往往令我们感到尴尬的是,教师讲得激情四溢,学生却是有气无力地应和,甚至昏昏欲睡以至鸦雀无声。于是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真没有教头,连语文都不愿学。于是学生抱怨:语文课真没有听头,老师讲的还没我自己看来的精彩。可见语文教学不能是枯燥的说教,或支离破碎的解析,而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  一堂好的语文课,需要教师精心地备课,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关键就在于课堂问题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