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题解题思路探微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Man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高考现代文大阅读多为散文阅读,题型相对稳定,多为文字表述题,很多考生对高分值的散文阅读题备感头疼,束手无策。实际上,我们掌握了一些散文的阅读技巧,便不会畏之如虎了。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谈谈高考散文阅读的答题思路,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主旨
  
  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作为一篇被命题者青睐的文字精练、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意蕴深邃的文章,无论其材料如何组织,结构如何安排,表现手法如何运用,最终目的都是为中心即它的“神”服务。所以,阅读时切不可还未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就带着问题东寻西找,那样势必断章取义,脱离文章的主题。如《长城》(2000年)一文,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從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会洞若观火,游刃有余。
  
  2.了解背景,揣摩写作意图
  
  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考生应特别注意题记、题目、副标题、注释、写作年代以及一切由命题者提供的背景材料,利用好每一个字所发出的信息。如阅读《兽·人·鬼》(2000年春季),就必须认真阅读注释,分析背景材料。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当局却大行不义,倒行逆施,制造了臭名昭著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先生十分悲愤,坚决主张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个别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极为不满,于是写了这篇文章。透视创作历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试卷中的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3.研究题干,紧扣题眼
  
  考生面对试题,首先要注意读懂题面,将命题者真正要考的地方找出来,才能有的放矢对准靶子进行进一步的阅读与思考,也才能真正集中精力去解答好每一道试题。这需要我们认真分析试题的关键性的词句,从中找出命题者的真正意图。题目常常能反映出命题者在设置这道题时的测试目的,以及构思这道题时的兴奋点。考生组织的答案,尤其是使用的关键词,一定要对准命题的着眼点。
  
  4.检索范围,认真探究
  
  阅读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答案的影子甚至答案本身一般都能在选文里找到。我们在研究题目后要根据题干的指向搜索课文的有效信息,确认相关段落以供组织文字之用。如剖析含义丰富、带点哲理的句子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要做到三不离:不离层、不离段、不离篇,并着重揭示出句子的潜在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双关义。如《话说知音》(2002年),为什么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前四段之间的关系。第一段写自从有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后,人们对知音的神往和渴求;第二、三、四段写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在历代典籍中的记载。综合这两部分,就回答了以上问题。二者缺其一,都不是完整的回答。
  
  5.整合文字,组织答案
  
  高考命题专家在预测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考查趋势时这样说:“文中一般不会有现成的原句可以作为答案,答题的信息部分都散在作品的有关段落。”所以考生不能机械地一字不差的摘录原文中的句子,而应根据命题人所问的角度,抓住有效信息中重要的词句,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的契合要求的标准答案。如果考生弃文中的重要词句不用,而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那会跟参考答案相去甚远。
  
  6.辨明技巧,准确概括
  
  文学作品阅读,命题者常常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与作用两个方面出题进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因此需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还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些手法的作用都要结合文章本身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不能只写上几条“筋”就作罢。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究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歌声”。
  
  张素荣,教师,河北乐亭。
其他文献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其中听是最基础的,它和读一样是吸收、理解口头信息的手段。叶圣陶曾说:“听是用耳朵读,读是用眼睛去听……”可见,听的训练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那么,我们在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呢,我觉得离不开老师的耐心、慧心和恒心。    一、耐心是根本    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耐心指导。很多时候,我们大人是比较主观的,认为有的内容孩子应该是懂的,
近期重温《孔雀东南飞》,再度被刘兰芝形象深深感染,且忽而意识到:深入剖析刘兰芝形象,并让广大男女朋友对照古人反省自己,有利于促进家庭和谐,现实意义不可低估。  刘兰芝究竟是怎样一种女人?有哪些地方值得男人珍爱?下文试图分类一一浅析。  一.她婀娜多姿,是个美女  “著我绣裌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不论是体态,
《曲别针》是近年来国内小说创作的一篇难得的短篇佳作。它从当下生活秩序、日常经验及人的生存之道出发,拨开时代语境的氤氲迷雾,在象征的映像中,展示了人与人之间所固有的相互关联和复杂冲突,并将“人的精神分裂”这一语言艺术中最深刻的主题以一种貌似闪烁其辞却又准确精致的叙述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作为叙述标记的“曲别针”,在这里受到关注的当然不是因为它的实用价值,其中的深意体现在它是一种手工艺术的材料,这种手
情感激发能使学生“趋向鼓舞、心中喜悦”,有利于调动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激情导入,蕴酿情感    热情,是人类进行活动的源泉,赞可夫曾说过:“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结果。”上课导语要有激情,才能触发学生动情。这样
经常听到许多身处一线的农村语文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似乎有点大海捞针的味道,任你费九牛二虎之力却仍死气沉沉。”笔者以为,这些同仁们发出这样的感慨,未免有些悲观,但也不得不让人思考:精彩的语文课堂是什么样的?尽管新课改为语文课堂注入了一份活力,让语文课堂这潭死水泛起阵阵涟漪,甚至激起了令人欣喜的浪花。但要真正使语文课堂焕发活力,还是需要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语文教师如何去构建精彩的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一代教学理念,也是对语文教育终极目标的一次深刻反思和完美诠释。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方法和技巧。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的重大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方法有:①根据时代特点,因地制宜
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普遍都有这样一种感觉:现代新诗比古典诗词更难教,尤其是“朦胧诗"或一些采用了西文现代表现技巧的作品。因为教师自身“读不懂”所以也“讲不好”,学生们在学了以后更是一知半解,最终只能把诗句背下来应付考试完事。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觉得最大的症结所在,是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现代诗歌的特质进行教学。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作品中一首文词非常丰富、词藻华丽、浓艳,韵律和谐,极富音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戏剧舞台上,绽放了一朵奇葩——荒诞派戏剧,而萨缪儿·贝克特《等待戈多》的上演所获得的极大成功,则是荒诞派戏剧崛起的一个重要标志。《等待戈多》全剧充满了荒诞的色彩,作者把流浪者搬上舞台,揭示了人在荒诞的处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心理苦闷。同时代的中国作家鲁迅也把目光瞄向了社会中的底层人物,以如椽笔写下《阿Q正传》,以表现“人”在社会中的尴尬地位,达到揭露社会不合理性的目的。  一个
新的中学语文教材都有一个新的特点,就是把阅读与写作分开编排。编者的目的是让语文学习更加具有系统性,这种设想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尝试。然而,我们都知道,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找准契机,渗透写作指导,让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领会到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一、揣摩课文题目,渗透写作指导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一个好的题目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五彩缤纷的局面,作文教学作為语文教学混合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度在困惑中亦步亦趋,至今也未能实现从“头疼”到“怡情”的转变。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有感于学生写之苦,教师教之累这种现实的苦恼,认为走出作文教学的尴尬境地,就应该正视存在的问题,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解开症结,改变思路,不要在失败的地方一味周旋,徘徊不前,而是去寻找能在“桑榆”获胜的途径,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