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过心过脑”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man_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读书一定会有考试,初三、高三面临的中考、高考,更是关乎人生前途的大事。然而,在教学备考过程中,总有许多老师为学生学科能力差而苦不堪言。刚刚复习过的知识,刚刚讲过的题型,学生似乎已经弄得清清楚楚了,然而,一到考试中,学生又总是思路不畅,老毛病常犯。老师是教而烦,烦而累;学生是学而昧,昧而厌。
  前几天听一位高中特级教师的报告,报告中提到了一个词——“过心过脑”,笔者颇受启发。知识、方法、经验,还有所谓的解题决窍不从学生的心中脑中过一遍,那还是老师的,又怎么能培养出学生的能力?只有做到让学生“过心过脑”,才会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从而积淀下来,在需要时将其取出来用之,才能形成所谓的能力。
  老师们也许会说:“道理何尝不这样,可是让学生‘过心过脑’何其难也,我又不能带上知识钻进学生的心中脑中去。”现实中,老师也许确有老师的难处。可是,再难为了学生的发展也要想办法去做。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观察,教学方式虽有很多,概而言之,一般来说无非三类:一是教师亲自分析问题,教师亲自示范解决问题。比如,在总复习中一些科目的知识系统由老师整理得十分细致,列表绘图,甚至干脆在资料上直接翻印下来,然后发给学生;有的老师将解题方法总结成若干小窍门讲给学生听,教师代办包办而学生不自知。这样的结果是老师的能力上来了,学生的能力则不会有多大长进。教学相长,在这种方式下只长了教,学却未见长。
  二是师生一起分析问题,师生一起解决问题。在这里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看老师的功力修养了,稍有不慎就会滑到第一种方式上。
  三是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在这种方式中,教师的作用是调整分析问题的方向,评析分析问题的过程,评价分析的结果。教师应处在高于课堂的地位上俯瞰,控制课堂。
  行内人一看便知此三种方式的高下之分:一是下策,方式最简单,效果最差;二是中策,讲究互动,效果可能较好;三是上策,虽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但能让学生真正“过心过脑”,就培养能力来说,效果应该是最好的。
  道理是明摆着,然而现实中老师们要么认为学生能力差,水平低,自行解决不了问题,不如老师辛苦一点,多讲一点,多做一点;要么为了赶教学进度,老师先多讲一些,节约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再说;要么干脆图省事,图简单,一讲了事;要么观念陈旧思想放不开,不信任学生,不敢让学生自己来,怕放开了收不拢。因此,现实中,惯用下策者不在少数,能用中策者不多,善用上策者鲜有。
  我们都知道,教是为了不教,教是手段,不教是目的。如果老师把自己的教看得太重,就会放不开思想,放不远眼光,放不下架子,放不开课堂。如此,怎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怎能达到不教的目的?
  所谓“能力”应该是学生自己练出来的,而绝非教师教出来的。正如学游泳,学者不亲自到水中试一试,练一练,光靠教练教要领,做示范,怎么能学会呢?同样的道理,学生的能力也应该是在学生亲自去理解,去思考,去归纳,去总结,在“过心过脑”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首先,要放开思想。教师要敢于淘汰自己的陈旧观念,与时俱进,吸收教育前沿的最新理念最新方法。将这些新理念,新方法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体会新理念、新方法的妙处。
  其次,要放远目光。教师不能只看到一章一节的教学进度问题,不能只顾及到学生当下的能力水平。“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教师之爱生何尝不如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走得更远,让老师最终淡出学生的学习,教师一定要狠下决心,不急躁,不求眼前利,要有战略眼光,要相信学生,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
  第三,要放下架子。教师要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让自己融入到课堂中去,融入到学生中去,不仅要站在高处高瞻远瞩,也要站在低处像学生一样去思考,陪学生一起走完学习的全过程。只有教师沉下去,学生的能力才可能浮上来。
  第四,要放开课堂。教师不要把课堂几十分钟牢牢抓在自己手中不放,要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动脑,“过心过脑”,在自己的实践与思考中去收获。
  总之,平时教学尤其是复习备考中,教师要该为则为,为所应为,要让学生“过心过脑”,这样学生的能力才会上去。否则,我们就还会经常抱怨,“累死我了,还没效果,真烦”。
  
  张代明,教师,现居湖北鹤峰。
其他文献
经常听到许多身处一线的农村语文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似乎有点大海捞针的味道,任你费九牛二虎之力却仍死气沉沉。”笔者以为,这些同仁们发出这样的感慨,未免有些悲观,但也不得不让人思考:精彩的语文课堂是什么样的?尽管新课改为语文课堂注入了一份活力,让语文课堂这潭死水泛起阵阵涟漪,甚至激起了令人欣喜的浪花。但要真正使语文课堂焕发活力,还是需要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语文教师如何去构建精彩的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一代教学理念,也是对语文教育终极目标的一次深刻反思和完美诠释。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方法和技巧。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的重大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方法有:①根据时代特点,因地制宜
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普遍都有这样一种感觉:现代新诗比古典诗词更难教,尤其是“朦胧诗"或一些采用了西文现代表现技巧的作品。因为教师自身“读不懂”所以也“讲不好”,学生们在学了以后更是一知半解,最终只能把诗句背下来应付考试完事。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觉得最大的症结所在,是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现代诗歌的特质进行教学。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作品中一首文词非常丰富、词藻华丽、浓艳,韵律和谐,极富音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戏剧舞台上,绽放了一朵奇葩——荒诞派戏剧,而萨缪儿·贝克特《等待戈多》的上演所获得的极大成功,则是荒诞派戏剧崛起的一个重要标志。《等待戈多》全剧充满了荒诞的色彩,作者把流浪者搬上舞台,揭示了人在荒诞的处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心理苦闷。同时代的中国作家鲁迅也把目光瞄向了社会中的底层人物,以如椽笔写下《阿Q正传》,以表现“人”在社会中的尴尬地位,达到揭露社会不合理性的目的。  一个
新的中学语文教材都有一个新的特点,就是把阅读与写作分开编排。编者的目的是让语文学习更加具有系统性,这种设想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尝试。然而,我们都知道,阅读和写作是分不开的,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找准契机,渗透写作指导,让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领会到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一、揣摩课文题目,渗透写作指导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一个好的题目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五彩缤纷的局面,作文教学作為语文教学混合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度在困惑中亦步亦趋,至今也未能实现从“头疼”到“怡情”的转变。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有感于学生写之苦,教师教之累这种现实的苦恼,认为走出作文教学的尴尬境地,就应该正视存在的问题,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解开症结,改变思路,不要在失败的地方一味周旋,徘徊不前,而是去寻找能在“桑榆”获胜的途径,从而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高考现代文大阅读多为散文阅读,题型相对稳定,多为文字表述题,很多考生对高分值的散文阅读题备感头疼,束手无策。实际上,我们掌握了一些散文的阅读技巧,便不会畏之如虎了。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谈谈高考散文阅读的答题思路,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1.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主旨    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
词语释义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采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准确地解词析义,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培养综合能力的需要。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词语释义的做法。    一.通过汉字的造字方法来解析词语的意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应引导学生把握词语的古今渊源关系,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汉语中的许多词语可以通过其造字方法来解析意义,在确定词语本义的基础上逐步了解
是“以戏/弄臣”,还是“以戏弄/臣”?  “以戏弄臣”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的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这句话历来有两种断法:“以戏/弄臣”和“以戏弄/臣”。甚至有人认为这两种断法都可以,说是此语双关。那么,“以戏弄臣”到底该怎样句读呢?  首先,说“以戏弄臣”两种断法都可以这一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这句话是蔺相如斥责秦王的,表达的意思只有一种,所以他在说的时候肯定只有一种停顿。再说汉语双
学会听课,养成好的听课习惯,是每一位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素养和基本能力,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保证。只有学生学会听课,养成好的听讲习惯,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的大环境中来,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倾听呢?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老师的课不感兴趣,老师讲得再多,课上得再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