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恒定电流》教学的几点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lerm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高中物理的教学目标由“知识与技能”一维要求转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要求,强调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知识和技能,学习科学探究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对教与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拟就人教版《恒定电流》一章的教学为例谈几点感想。
  
  1.遵循新课程理念,用好教材,教学流程设计突出过程与方法。
  
  下面是我在处理电动势这个教学难点的具体做法:
  师问:电源的作用是什么?(假定自由电荷为正电荷)
  生答:电源是把自由电荷从负极经电源内部搬运到正极。
  师问:把自由电荷从负极经电源内部搬运到正极过程中自由电荷受几个力作用?与电荷运动方向关系?
  生答:受两个力。静电力的方向与正电荷的运动方向相反,另一个力与运动方向相同。
  分析总结:正、负极堆积着正、负电荷,所以电源内部存在着有正极指向负极的静电场,正电荷在电源内部受到的这个静电力的方向与正电荷的运动方向相反,静电力充当阻力。要把电荷从负极搬运到正极就还要受克服静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力。这个力由电源提供叫做非静电力,方向与静电力相反。
  师问:这两个力对电荷做功吗?电荷的能量变吗?
  生答:静电力做负功,非静电力做正功。电荷的电势能增加。
  分析总结: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电源是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通过非静电力做功,让电势能增加。即使是把相同的电荷量从负极移到正极,非静电力在不同的电源中做功也不一样,就像把相同的重物从一楼搬上二楼,如果楼层的层高不一样,人力做功就不一样。非静电力对电荷做的功与电荷的比值有特殊意义(相当于楼层的层高),定义为电动势。电动势是电源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非静电力的性质有关,与W和q是无关的。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建立闭合电路中电荷运动的图景,在分析讨论中感受到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思想和做功研究能量变化的思想,这些对学好物理,提高解题能力有根本性的帮助。
  
  2.注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1]我在本章教学时安排两次自主学习的内容,一次是电阻定律的推导,另一次就是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下面是我在教第七节“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时安排的一节自学的情况:
  我提出了如下几个思考题:
  (1)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推导过程?
  (2)定律的文字叙述、公式及单位?
  (3)公式中各项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与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区别?
  我要求学生完成自学笔记。绝大多数学生在30分钟内完成。我再要求学生做3道浅显的选择题,学生一般5分钟可完成。接下来我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自习内容和体会。当然,自学从容量、深度等方面和正常一节课教学是有一定的差距,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还需安排一定的时间对本节内容进行适当拓展加深,这对学生自学意识、自学方法和能力培养是有意义的。
  
  3.加强学生实验情况的研究、提高实验教学效益。
  
  本章的实验非常重要,是高考重点,仔细分析一下这部分实验,有些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要求比较高,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感到很难。按惯例,许多学校都是一课时完成一个实验,结果大部分实验效果都不好,我们通常都认为完全是学生不认真造成的,其实不完全是这样。有一次我听了几节“电阻定律”实验探究课,那是全市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即使重点中学的学生,在教师十几分钟的讲解提示以后,能在二十多分钟做完实验、拿出较好数据的也只有两三组,而且几节课的情况大致相同,再结合高三学生实验复习暴露出来的情况,我对本章一些实验的教学作了一些调整。
  比如在做“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前,我专门增加了一节有关分压电源内容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对分压电源电路的结构、特点,以及与以前串联限流电路的区别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实验除了正常实验要求,我还特别强调两点:(1)每位学生至少亲手连一遍电路;(2)电路连结分两步,先连分压电源再连测量部分,注意分压电源正负极。虽然我作了调整,但还有近一半的学生感到有困难。我们以前认为分压电电源电路不怎么难,其实对初学者来说还是很难,根据学生实验过程反映和暴露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分压电源电路工作原理的理解,实验电路结构复杂程度和受以前串联限流电路干扰等方面。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认真分析、研究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耐心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困难,而不是一味责怪学生。
  本章还一个重要的实验是第九节“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分组实验,暴露出最大的问题是图像法处理数据,为此,我花了一节课专门针对该实验的数据进行处理。
  
  4.重视“科学·技术·社会”观念渗透教育,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了解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2]本章教材中与社会、生活、科技相关的有电池问题、电阻问题、集成电路问题、照明电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应予以重视。
  我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对市场上可充电电池进行调查,调查哪些种类电池对环境污染较大,哪些则相对较小?各小组根据自己的调查,写出了调查报告。经过评比,我选出其中较好的三份报告在全班进行交流。学生的热情还是比较高的。通过交流,学生对于电池对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和对人类可能造成的伤害有了清晰的认识,并且了解了一些关于如何处理废旧电池的正确方法,不仅知道了科学技术造福人类,而且了解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学生由此明白,我们应站在更高的层面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养成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身体力行,从每件小事做起。
  
  参考文献:
  [1][2]廖伯琴主编.普通高中选修课与学习指南·物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11,13.
其他文献
摘要: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利用纲要信号,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利用假设情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利用比较法和知识迁移,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巧用地理教具,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  关键词: 地理教学性创新思维培养途径    在当前形势下,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得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授课模式已无法适应教育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的:观察培元通便颗粒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功能性排便障碍脾虚气滞证的临床疗效,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符合功能性排便障碍脾虚气滞证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随
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保证,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怎样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使中学生得到全面健康、快乐和谐的成长,将来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是现代教育的使命,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我现就中学物理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的日较差,其大小反映日变化的程度。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现代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需要的是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实践能力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的教育。中学物理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要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中学物理学科对于完成这些任务起着十分重要的、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科学态度是指人对自然、对科学本身的基本看法,包括科学的自然观、世界观、价值观与
进入高三复习阶段后,如何搞好复习工作,提高复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认识,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培养学生的两个习惯    1.认真预习的习惯  有一些高三学生比较重视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而忽视课前预习的学习环节,最主要的原因不是没有时间,而是因为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课前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