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截瘫,一种人们谈之色变的严重疾病,至今还是医学上难以攻克的世界难题。
最为我们熟悉的截瘫患者,是运动员和明星。体操运动员桑兰、排球运动员汤淼、“超人”扮演者克里斯多夫……还有更多普通人,也和他们一样经历着痛苦和不幸。
截瘫多数是因为意外伤害时脊髓神经遭受重创导致。人的脊髓,如一团绵软的豆腐,“豆腐”里是难以计数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支配着人体的所有活动。脊髓损伤多数导致不同程度的运动或感觉障碍,严重的可以造成截瘫,是一种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的疾病。
脊髓损伤的修复,是骨科及神经疾病领域乃至整个医学难题中金字塔之顶的课题之一。全世界的科学家团队,都希望在脊髓损伤的治疗上有所突破。
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脊柱外科团队,也向这一世界难题发起了挑战。“做医生、做临床医学研究,总是要瞄准最难的问题,才能有前行的动力。”同济医院院长、脊柱外科团队负责人程黎明说。
同济医院2009年起组建脊柱外科专科团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团队,这些年,团队新闻不断、收获不断。
2010年建立脊柱脊髓损伤研究所,与UCLA孙毅教授合作开展脊髓损伤干细胞再生修复研究;2013年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与UCLA的Michael Sofroniew团队合作开展脊髓损伤病理机制研究。
2014年,程黎明主持的“脊柱脊髓损伤修复重建的临床与相关基础研究”获得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脊柱脊髓损伤修复重建相关生物力学及生物学研究与临床应用”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6年获批首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干细胞与转化研究项目,研究激活内源性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机制与转化研究。
2017年与MU的“迈阿密计划”脊髓损伤研究团队合作,计划开展生物材料动员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临床试验前研究,目标是实现临床转化及产业化发展,为脊柱损伤治疗带来新的治疗突破。
2017年上海市医学会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程黎明获得“上海医学发展系列奖项”中的“杰出贡献奖”。
2017年骨科入选上海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2018年获批立项建设脊柱脊髓损伤再生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如此多的科研项目、科研平台和奖项落户同济医院,是同济医院脊柱外科在脊髓修复领域多年积累的结果。程黎明介绍,虽然脊髓损伤患者绝对数量不算多,但这种疾病给患者和患者家庭带来的痛苦却是巨大的。脊柱外科遇到最难的问题,就是脊髓损伤。以众多的临床治疗经验为基础,程黎明开始带领团队在脊髓损伤修复上,展开临床科研,试图找到更好的脊髓损伤修复方法。程黎明教授组建团队,依托国家级“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美干细胞研究中心”与“同济大学临床转化研究中心”,组建同济大学“脊柱脊髓损伤研究所”。
研究所与孙毅教授为首的神经科学研究团队密切合作,在脊髓损伤研究方面取得众多成果,有关脊髓损伤后分子病理机制的研究已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团队使用单细胞测序技术证明了在中枢神经系统室管膜周围存在具有再生潜能的干细胞,并发现VEGF联合bFGF激活此类干细胞的机制,这一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Cell》上。
“我们发现,如果利用一些技术激活具有再生潜力的干细胞,那么这些细胞有望成为修复脊髓神经的材料。”程黎明解释说。团队相关的研究,为利用内源性干细胞修复神经损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使得我国脊髓损伤神经修复研究进入国际领先行列。
脊柱疾病,是骨科手术难度最大、康复最为困难的一类疾病,怎样才能让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后,尽快回到正常生活中,是同济医院脊柱外科团队多年来最为关心的问题。
传统的脊柱外科治疗,医生仅仅关注手术质量,手术后的康复则交由康复团队,或者,患者根本就不接受康复治疗而出院。但是,这种“散养式”的治疗模式,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恢复。程黎明教授说:“一些外科医生往往侧重于手术方案的设计以及实施,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转至康复医院接受治疗,这种非同步治疗的方式让手术与康复之间无法兼顾、产生间隙。一方面,患者错过了最佳康复时机、缺失部分功能恢复的机会;另一方面,患者得不到及时的康复宣教,就很难认识到并重视开展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从临床治疗中看到的状况,成为了脊柱外科创新的突破口。
程黎明在同济医院脊柱外科率先提出了“微创化手术,精细化护理,全过程康复”的“外科 康复一体化模式”。“率先提出此种模式,只因为痛心于许多患者因为手术成功而不重视或者不了解后期的功能康复,而失去了痊愈的最佳时机。”
如今,骨科内部专门设置了运动与神经康复治疗组,拥有6名康复治疗师,将现代康复手段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康复治疗师与外科医生一起出门诊、一起为病人诊断,一起制定治疗方案,一起查房,一起关注患者从手术到康复的全过程。
不过,创新治疗流程,并非那么容易。医院中,外科和康复科都是独立的科室,要让原本独自工作的团队无缝合作,需要克服重重阻力。现在,同济医院骨科的“外科 康复一体化模式”,已经被业内熟知,很多医院前来学习,希望能够借鉴这种有利于病人康复的治疗模式。
事實上,“外科 康复一体化模式”,诞生于“全人”(以人为本)的医学观,强调医生在看病时,不能仅仅看到“病”,而是要看到“人”。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程黎明将社会工作者引入骨科治疗过程,为患者开展心理干预、社区辅导。骨科团队开展了“脊髓损伤患者社区回归计划”,为脊髓损伤患者在心理情感应激干预、家庭矛盾和解、社会福利保障、职业再培训及再就业等方面提供帮助,使患者在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等方面全面得到恢复及发展。
最为我们熟悉的截瘫患者,是运动员和明星。体操运动员桑兰、排球运动员汤淼、“超人”扮演者克里斯多夫……还有更多普通人,也和他们一样经历着痛苦和不幸。
截瘫多数是因为意外伤害时脊髓神经遭受重创导致。人的脊髓,如一团绵软的豆腐,“豆腐”里是难以计数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支配着人体的所有活动。脊髓损伤多数导致不同程度的运动或感觉障碍,严重的可以造成截瘫,是一种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的疾病。
脊髓损伤的修复,是骨科及神经疾病领域乃至整个医学难题中金字塔之顶的课题之一。全世界的科学家团队,都希望在脊髓损伤的治疗上有所突破。

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脊柱外科团队,也向这一世界难题发起了挑战。“做医生、做临床医学研究,总是要瞄准最难的问题,才能有前行的动力。”同济医院院长、脊柱外科团队负责人程黎明说。
加入国际团队,挑战世界难题
同济医院2009年起组建脊柱外科专科团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团队,这些年,团队新闻不断、收获不断。
2010年建立脊柱脊髓损伤研究所,与UCLA孙毅教授合作开展脊髓损伤干细胞再生修复研究;2013年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与UCLA的Michael Sofroniew团队合作开展脊髓损伤病理机制研究。
2014年,程黎明主持的“脊柱脊髓损伤修复重建的临床与相关基础研究”获得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脊柱脊髓损伤修复重建相关生物力学及生物学研究与临床应用”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6年获批首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干细胞与转化研究项目,研究激活内源性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机制与转化研究。
2017年与MU的“迈阿密计划”脊髓损伤研究团队合作,计划开展生物材料动员内源性神经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临床试验前研究,目标是实现临床转化及产业化发展,为脊柱损伤治疗带来新的治疗突破。
2017年上海市医学会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程黎明获得“上海医学发展系列奖项”中的“杰出贡献奖”。
2017年骨科入选上海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2018年获批立项建设脊柱脊髓损伤再生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如此多的科研项目、科研平台和奖项落户同济医院,是同济医院脊柱外科在脊髓修复领域多年积累的结果。程黎明介绍,虽然脊髓损伤患者绝对数量不算多,但这种疾病给患者和患者家庭带来的痛苦却是巨大的。脊柱外科遇到最难的问题,就是脊髓损伤。以众多的临床治疗经验为基础,程黎明开始带领团队在脊髓损伤修复上,展开临床科研,试图找到更好的脊髓损伤修复方法。程黎明教授组建团队,依托国家级“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美干细胞研究中心”与“同济大学临床转化研究中心”,组建同济大学“脊柱脊髓损伤研究所”。
研究所与孙毅教授为首的神经科学研究团队密切合作,在脊髓损伤研究方面取得众多成果,有关脊髓损伤后分子病理机制的研究已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团队使用单细胞测序技术证明了在中枢神经系统室管膜周围存在具有再生潜能的干细胞,并发现VEGF联合bFGF激活此类干细胞的机制,这一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Cell》上。
“我们发现,如果利用一些技术激活具有再生潜力的干细胞,那么这些细胞有望成为修复脊髓神经的材料。”程黎明解释说。团队相关的研究,为利用内源性干细胞修复神经损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使得我国脊髓损伤神经修复研究进入国际领先行列。
率先实现“外科-康复一体化”
脊柱疾病,是骨科手术难度最大、康复最为困难的一类疾病,怎样才能让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后,尽快回到正常生活中,是同济医院脊柱外科团队多年来最为关心的问题。
传统的脊柱外科治疗,医生仅仅关注手术质量,手术后的康复则交由康复团队,或者,患者根本就不接受康复治疗而出院。但是,这种“散养式”的治疗模式,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恢复。程黎明教授说:“一些外科医生往往侧重于手术方案的设计以及实施,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转至康复医院接受治疗,这种非同步治疗的方式让手术与康复之间无法兼顾、产生间隙。一方面,患者错过了最佳康复时机、缺失部分功能恢复的机会;另一方面,患者得不到及时的康复宣教,就很难认识到并重视开展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从临床治疗中看到的状况,成为了脊柱外科创新的突破口。
程黎明在同济医院脊柱外科率先提出了“微创化手术,精细化护理,全过程康复”的“外科 康复一体化模式”。“率先提出此种模式,只因为痛心于许多患者因为手术成功而不重视或者不了解后期的功能康复,而失去了痊愈的最佳时机。”
如今,骨科内部专门设置了运动与神经康复治疗组,拥有6名康复治疗师,将现代康复手段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康复治疗师与外科医生一起出门诊、一起为病人诊断,一起制定治疗方案,一起查房,一起关注患者从手术到康复的全过程。
不过,创新治疗流程,并非那么容易。医院中,外科和康复科都是独立的科室,要让原本独自工作的团队无缝合作,需要克服重重阻力。现在,同济医院骨科的“外科 康复一体化模式”,已经被业内熟知,很多医院前来学习,希望能够借鉴这种有利于病人康复的治疗模式。
事實上,“外科 康复一体化模式”,诞生于“全人”(以人为本)的医学观,强调医生在看病时,不能仅仅看到“病”,而是要看到“人”。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程黎明将社会工作者引入骨科治疗过程,为患者开展心理干预、社区辅导。骨科团队开展了“脊髓损伤患者社区回归计划”,为脊髓损伤患者在心理情感应激干预、家庭矛盾和解、社会福利保障、职业再培训及再就业等方面提供帮助,使患者在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等方面全面得到恢复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