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尴尬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l6587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众口难调”。自从10月11日把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禁止化学武器组织”之后,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对于这句话的体会应该是更深了一层。《华盛顿邮报》称,诺贝尔委员会的做法“让全世界大吃一惊”!英国《每日电讯报》直言:“此举过于草率,相当于支持了巴沙尔政权!”日本《东京新闻》的反应算是比较温和,但一句“这次颁奖体现出浓厚的政治色彩”,毕竟也是指责的意思。
  西方媒体的质疑自有其逻辑。在它们看来,成立已有16年的禁止化武组织并非“不能”获奖,而是“不该”在今年获奖。因为任何一个有点思考能力的人都会把“获奖”与该组织着手销毁叙利亚化武、实现普京“化武换和平”的提议联系起来,这种“长他人威风”的事毕竟令人心里不爽,用英国《金融时报》的话来说,这“实际上也许会使一个残暴政权获得其不该得到的合法性”;更何况,险遭塔利班枪杀的巴基斯坦女学生马拉拉此前一直是获奖呼声很高的热门人选,她要能获奖更符合西方价值观,而诺委会最终的选择未免有点出人意料。
  这多少让诺贝尔委员会有点尴尬。“16岁的马拉拉过于年轻,一旦获奖被摆到万众景仰的圣坛上,所有的行动包括弱点都会被用‘放大镜’来观察”——奥斯陆和平研究所所长克里斯蒂安·哈尔普维肯的这番解释似乎能减轻一点尴尬。不过,来自看似“占了便宜”的叙利亚—俄罗斯阵营的“不领情”却又强化了这种尴尬。据黎巴嫩媒体透露,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听到禁止化学武器组织获奖消息后开玩笑地表示,这一奖项“本该归我”;而俄罗斯早有人呼吁将和平奖授予普京总统。
  事实上,具有全球舆论影响力的诺贝尔和平奖,自1901年迄今共颁发过95次,早就屡屡遇到过“公信力不足”的尴尬。美国政治家科德尔·赫尔1945年因促成联合国建立而获奖,但在1939年任罗斯福政府国务卿时,他拒绝载有950名犹太人的客轮“圣路易斯”号来美避难,导致很多乘客死于纳粹大屠杀,此举使其获奖饱受争议。1973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与越共领导人黎德寿因促成越战停火而共同获奖,黎德寿以“越南还未实现和平”为由拒绝领奖,但在基辛格领奖的同时,美国继续对柬埔寨狂轰滥炸,被舆论认为是“对和平奖莫大的嘲弄”。而2009年诺贝尔奖委员会又匆匆把奖牌挂到了刚刚上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身上。历史几乎又一次重演。
  和平奖为什么遭遇尴尬?似乎要从这一奖项设立的初衷说起。1895年11月27日,瑞典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诺贝尔签署遗嘱,将其全部财产作为基金,以年息设立和平、物理、化学等五个奖项,授予那些对人类文化科学事业、民族团结和国际和平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大概是诺贝尔因销售炸药致富内心感到不安,设立和平奖的本意是要奖励在“促进国家间友好、废除使用武力”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和平拥护者”,在和平奖评选历史上,确实不乏像1994年签署了《奥斯陆协议》给巴以带来和平的阿拉法特和拉宾,但也出现过1939年希特勒被提名、以非暴力手段成功争取印度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的“圣雄”甘地五度提名却从未得奖这样的“乌龙”。这或许与和平奖的评选机制有一定关系。
  与其他诺贝尔奖项在瑞典评颁不同,和平奖是由挪威议会选举产生的五人评委会决定的,这五人不向任何机构包括议会和政党负责,号称在政治上是独立的,但就在这么个小圈子中产生影响力很大的奖项,五位委员的政治取向和个人好恶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实际上,这个评委会往往是体现西方特别是北欧国家价值观和利益的,例如,1983年波兰“团结”工会领导人瓦文萨、1990年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获奖,很明显是配合西方对苏联东欧阵营的“进攻”。冷战后,环境、人道主义等方面也进入了和平奖的授奖范围。2007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仅仅参与拍摄了一部反映全球变暖的电影,就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共同获奖,2006年尤努斯获奖则是因为在孟拉加开办乡村银行。难怪挪威知名诺贝尔和平奖评选过程研究者赫弗梅尔指出,诺委会擅自扩大了授奖范围,事实上是违背了诺贝尔先生的遗愿。
  就在今年和平奖公布前24小时,英国《每日电讯报》还质问诺委会:“奥巴马以无人机杀死了数千人,诺委会能不能把和平奖收回去?”的确,单是扩大了授奖范围倒也罢了,但是给奥巴马这样的美国人都称之为“战争总统”的人授奖就有点黑色幽默了。
其他文献
“中日骂战”、“两强相争”、“中国崛起”、“日本复古”……近期以来,翻开各国的报章或打开电视机,几乎没有一天不出现“中日交恶”日益严重的消息与评论。中日两国会不会擦枪走火?万一开战,谁会占上风?……时逢甲午战争120周年,相关话题更被炒作得沸沸扬扬。与此同时,倾向于将问题简化成“中日博弈”或者“中美日三国演义”的言论也比比皆是。  笔者认为,中日交恶不能简单地用两国势力消长逻辑(即“强弱论”)来涵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正面临深刻调整。尽管普京总统引领俄罗斯实现国家复兴的决心未变,俄罗斯对外战略的调整也将紧紧围绕强国复兴这一中心展开,但可以肯定的是,俄罗斯的大国发展进程遇到了诸多挑战。在变幻莫测的国际环境中,实现强国复兴战略的重要前提就是准确判断国际发展大势,尽量“不做蠢事”。然而,近年来俄罗斯国际战略观的变化却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现实出现了明显落差,并成为影响俄罗斯采取正确战略决策的重要诱
3月6日,来自肯塔基州的共和党参议员兰德·保罗在参议院进行了近13个小时的马拉松式发言,以反对中情局长布伦南的任命,抨击奥巴马政府的无人机政策违反宪法。保罗这次近年少见的老派“议事阻碍”轰动一时,引发公众极大关注。  “议事阻碍”的历史沿革  传统上,美国参议员通过冗长发言阻挠议事的行为被称为“议事阻碍”(filibuster),中文有个形象的音译称“费力把事拖”。发展到今天,“议事阻碍”包括了所
我认为,全球公域应该是指被国际法确认的、国家主权边界之外的、且对国家利益有重要影响的广袤的空间区域。公域往往是边界之外的,在这个区域的安全问题实际上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安全。当然,不同的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不一样。  极地作为全球公域具有相当的特殊性。  极地究竟是否属于全球公域?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讨论空间的。极地由陆地和海洋组成。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南极条约》,北极地区的
朝中关系:雾里看花  中朝关系经济政治学  中国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上著名的三句话是“维护朝鲜半岛无核化,通过对话和平解决,维护半岛和平与稳定”。基于此,中国积极推动“六方会谈”等谈判机制,促朝弃核。但朝鲜继2006年“悍然”进行核试后,2009年4月又宣布“永远退出六方会谈”,5月进行了第二次核试验。这年10月,中国总理访朝,中国加大对朝援助,启动多项经济合作项目。故国外有研究者将2009年定为中国
2014年11月10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出席在北京举办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与他进行了简短会见。此前,安倍派遣高官来华,与中国达成四点原则共识,为中日领导人见面创造了条件。安倍是历届日本首相中最保守和右倾的,他于2013年12月参拜了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使因日方2012年“国有化”钓鱼岛而迅速走低的中日关系进入冰点。此次,安倍谋求中日首
据韩国媒体近日报道,韩国保健福祉部和健康保险公团宣布,根据医保相关法律施行令和医保适用标准的修订案,自10月1日起以就业为由入境的外国人和旅外韩国公民不得入境后马上参加韩国医疗保险,在入境日起三个月后才能参加医保。  据报道,相关申请由参保者本人亲自提出,每月25日之前交付医保费才能继续享受医保待遇。但入境不到三个月的人员中,有留学、结婚等充分的理由能保证在韩居留时间超过三个月者可在入境当天参加韩
法国总统奥朗德熬过“本命年”后,似乎终于迎来转运迹象,甚至不禁在本年度使节会议上感慨“否极泰来”:先是国内经济一季度意外增长0.7%,全年有望超过1%,一扫前三年年均仅增长0.3%的颓势;再是自己在希腊债务危机中八面玲珑,力促“既不让希退欧、又不让希赖账”的救助协议达成;9月23日,奥朗德又亲自宣布埃及将接手原计划售给俄罗斯的两艘“西北风”两栖攻击舰,甩出折腾巴黎一年多的“烫手山芋”。  “西北风
每逢10月16日这一天,我都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感。50年前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那硕大的蘑菇云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1964年9月,天山南北秋高气爽,正是丰收的季节。辽阔的戈壁滩,白天金光闪闪,夜晚天空特别明亮。在离小山10多公里、十分广阔平坦的荒野,建起了100多米高的铁塔,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将在这高塔上爆响!  罗布泊上空的星星  在塔的不同方向、不同距离,布满了各种类型的飞机、大炮、坦克、
民主党人鲍卡斯将接棒骆家辉,出任美国驻华大使。  左图:蒙大拿冰川国家公园。  下图:蒙大拿大学著名的曼斯菲尔德  2013年12月20日上午,美国总统奥巴马透过白宫网站发表声明,明确了新任驻华大使的提名意向,现任国会参议员、民主党人马克斯·鲍卡斯将来华接棒骆家辉。该人事任命在圣诞假期结束后正式进入程序,预期新大使将很快来京就位。这次出人意料的任命,令鲍卡斯一时间成为公共舆论的焦点,关于这位现任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