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质下降,学校责无旁贷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k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有很多:不注意科学饮食,营养过剩;学生不爱运动,沉迷于电子游戏;课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没有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等等。那么,面对中小学生体质普遍下降的现状,责任到底在谁?我认为学校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应承担主要责任。
  一、体育课堂教学日渐边缘化
  长期以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犹如无形的绳索,将孩子牢牢地绑在学习和课业负担之上,体育与语、数、英学科相比,显然被边缘化了。一些体育教师坦言,“体育课是鸡肋”,虽然各学校嘴上挺重视体育,但在实际中往往是宁愿停掉体育课,也不愿意浪费文化课一分钟的时间。体育课被挤占、被挪用的现象较为严重,体育课程没有得到规范实施。另一方面,由于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纠纷的增加,学校缺乏积极的应对措施,体育教师在组织活动时缩手缩脚,顾虑重重,致使学生活动量下降、活动内容减少。如传统的跳箱、爬竿、鞍马、单杠等器械类项目因存在危险,且不在中考体育测评范围内,已逐渐淡出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如篮球、足球等因对抗激烈,体育课很少涉及。
  二、大课间活动不够“给力”
  为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部印发了《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对于中小学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实施做出了明确规定: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每天上午安排25至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然而一项调查显示,只有22%的小学、初中和13%的高中能够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一些学校在推进“阳光体育运动”时打了折扣。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保证每个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应该是学校的一项长期工作,但有的学校并没有落实。
  三、体育活动保障不够到位
  提高学生的体质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尤其关键。然而体育类师资短缺在基层学校较为普遍,一些学校的体育课难以正常开足开齐。一项调研显示,只有约40%的小学生和25%的初中生每周上3节体育课,70%的高中生每周上2节体育课,一些学校的体育课难以保质保量,大多数体育教师在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常年超负荷工作。另外,一些学校体育活动场地、活动设施少,无法满足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和锻炼的需要。一些学校的教育经费本来就少,投入到体育中的经费就更少。体育经费的不足使学校的体育设施得不到补充,破损的器材也得不到及时维修,严重制约着体育教育的开展,学生体质下降也就在所难免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其他文献
名师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通常指在某一教育教学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师。每位名师身上,都蕴含着丰厚的教育教学资源.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较强的课堂实践能力。
赫尔岑,这位列宁特别推崇的思想家、哲学家,一直用自己的真实,畅想平凡生活的伟大。他的《往事与随想》都是些老实话,一份记忆,一点思绪,没有半点豪言壮语,却散发着真实的香味。巴金先生特别喜欢这本书,晚年翻译了其中的一部分。后来,巴金还写出了属于自己的《随想录》。真的应该感谢赫尔岑先生,否则,巴金晚年的文章也不会写得那么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也许人活着,就应该平淡一些,做一些简简单单的事情,不要老是在
任何学校文化的核心都是它的历史:过去塑造了今天。同样重要的还有深入人心的校园事迹,这些重要事迹能够贯穿学校的精神,留给人们深刻的经验和教训。  因为文化,“学校”这样一个普通的字眼有了生命的温润、历史的厚重、未来的承载。  那么,如果想要塑造一种优秀的学校文化,校长,该建立怎样的“学校观”?该如何表达自己对“学校”的基本认识?  在思考这一问题的时候,我不由得联想到前不久刚读到的一首散文诗《来世,
本文介绍了“八五”期间吉林省交通发展的概况及今后的发展构想。
科技的日新月异让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意识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在科技最优先的前提下,尽量的节省升本的提高自身的经济利益,这同时也涉及到了一个矛盾的问题:运用最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