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x5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一篇文章中的一词一句都是作者为了表达其内心的感情而精心挑选的,教师应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加强学生理解和运用文字的能力。
  一、品词析句,增强语感
  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学会如何更好地运用。为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挖掘,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品词析句,深化理解文本内涵”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方法之一。《荷塘旧事》是一篇回忆性的写景叙事散文,文章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到外祖母家过暑假,渲染了荷塘的美丽景色,其中的很多词句都值得我们去品味。作者笔下的荷塘是美丽的,为荷塘景色的描写运用了很多动词,增加了不少的分量。如“浮光跃金”、“嵌”、“泛”、“漾”、“点缀”等动词,必须让学生学会对不同的词语进行品读比较,并从中去体会领悟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读出语言的意蕴和情感,增强对语言和语境的感悟。文中还有一些描写十分的形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击”、“闹”、“急速”、“射”、“撞击”、“混”这些词语的品析,让学生体会击水比赛的激烈,通过对“当我们互相扭在一起时,便停止了击水,哈哈大笑起来”的体悟,让学生体会文中小伙伴们的亲密无间。
  二、借助朗读,让学生从读中体悟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进行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充分感知文章中字词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认真有效的朗读,让他们通过朗读领略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如《老人与海鸥》为我们讲述出了一个人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动人画面,从中能够感受到一段真挚的情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以“情”为线索,以“读”为抓手,抓文中的重点词句,对文中的重点文段进行品读,让学生充分的感受老人对海鸥的亲人般的深情,体悟和谐之美。例如,文中有着这样两处的描写:(1)“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2)“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么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这两部分内容表现了人与鸟之间的和谐与真情。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文句的深刻内涵,教师让学生在学习了“海鸥对老人的情”这部分内容后,进行回读,将这“有声有色的乐谱”与“飞动的白色旋涡”进行比较学习。入情入境地进行对比朗读,让情感在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中、在一次次投入的朗读中升华,使学生真正地走入文本,融入情境。
  三、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进行结合
  就“训练”而言,“训”是针对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练”是针对学生的反复实践过程。教师的讲是手段,而学生的做、读、说、写(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最终为己用才是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以讲为前提,练为目的,讲为练做铺垫,讲练结合,进行适时训练,使学生通过练最终形成综合能力。
  如教师教学《黑孩子罗伯特》这篇课文,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训练:(1)抓重点词句,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例如文章标题中的“黑”有着什么样的含义,是为了要突出什么;(2)学习文中的写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文章作者是如何描绘出罗伯特的美好心灵;(3)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孩子那种纯真、善良、宽容的美好品质,并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读了《黑孩子罗伯特》的体会,最终着眼在“写”上。
  生活是绚丽多彩的,有形、有情、有境。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方法,更会如雨后春笋般日日见长。语文教师教学要返璞归真,重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品词品句的主体是学生,要相信学生,教师不要代替包办。当然,品词品句需要条件:一是教师要会品;二是教师要爱读书、多读书,好好钻研教材,气力和智慧多花在教学上。品词品句还要给学生时间,充分读书。看似功夫在课堂上,实则功夫在课外,让学生多看书,通过看不同的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才是根本。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小学古诗词的教学存在着各种弊病,主要表现为:重“释”轻“会”,套路陈旧;重“授”轻“悟”;重“背”轻“读”。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缩短学生与它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亲近它们。通过学习、交流和实践,笔者对古诗的教学有了新的理解,总结了实现古诗创新教学的三策略。  一、巧设情境,诗趣富长  兴趣是学好一切的根本,只有学生感兴趣了,他们才会想去了解,用老夫子式的死记硬背
静思默想作为阅读主体的内部精神活动,既能促进思考,又能帮助理解;既能提高阅读速度,又能关注阅读个体的差异。如何提高课堂中静思默想的实效,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课题。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让笔者觉得把握好恰当的时机最为重要,它会让课堂因安静而精彩。   一、用好初读前的期待与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因此,在学生静思默想课文之前,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要让七、八岁的儿童喜欢汉字,具有自主学习的愿望,能会认2000多个生字和会写1000个左右的汉字。在施教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欣赏学生,重在引导,让小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有更多自由表达的空间,学生学得主动,识字教学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自己有过彷徨和悲伤  在课程改革之前,语文教学重在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关注的是学科知识,培养的是少数所谓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讲究课堂导入艺术,让精彩从头开始,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提高课堂导入的艺术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中的探索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导入的方法和策略。  一、利用好游戏进行导入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活动能使抽象语言内容变成一种具体、形象的情景,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竞争性等特点,能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游戏中导入新知能瞬间抓住儿童的心,起到
2010年7月,广西社会心理协会心理教育咨询中心在广西医科大附小举办了一次“欢乐暑假心理团辅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心理活动,在活动中调动孩子的体验,启发孩子思考,让孩子感受成长,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一、活动内容  目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和家长心理健康的意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群体:小学高年级学生及他们的家人。  形式: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游戏与他们对话
班级是一个集体,其组成要素除了学生之外,还包括班主任和各科科任老师。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行为习惯都会影响这个集体,反过来,集体的环境和氛围又影响着每个成员。因此,创设一个积极健康的班级环境,对学生学习习惯和道德品格的养成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班主任,其工作核心是班级管理,而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础,也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把班级管理从一门科学提升到一门艺术,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是
小学语文课本里所选的文章,都蕴含着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透过文本自身,引导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展现出无穷的生命活力。  一、创设情境——发现美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发现文本中蕴含的美。激发学生情感的途径有很多,但有两条是较为便捷的:一条是充分利用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情感,如对动物的喜爱,对英雄的敬仰,对太空的向往等。另一条是充分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当前农村小学高段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学生缺乏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量少,阅读质量不高。如何更好地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是值得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  一、遵循规律,制定阅读计划  1.兴趣引导,师生共同确定阅读篇目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因此,我们在选择阅读
目前,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关注个体差异日益成为一线教师和广大教研人员关注的焦点问题。实践证明,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可以有效地开展课内外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而如何在小学英语分层教学中实现各层次学生之间真正地合作与平等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分层、合作、平等的教学理念出发,以教学实践构建新型的小学英语教学观,以求教于方家。  一、问题的提出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堂,导入语十分关键,如同一幕戏剧的上演,语文课堂教学最需要的是“先声夺人”。那么,如何敲响这“先声”引领学生向“新知”进军,确实应当“不同凡响”,需要作精心的艺术构思。  一、激情式  “情”是语文教学的根,教师饱含真情的语言会紧紧扣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荣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