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房屋建筑结构中底部框架-抗震墙设计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y1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是指底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结构,上部使用砌体承重的多层房屋,具有上下结构、材料、刚度不同的特点。这类建筑设计的规范的要求比一般混凝土房屋的严格,大多数均为强制性条文,结构计算也有特殊的要求。
  关键词:抗震设计;结构设计;底部框架
  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房屋的需求越来越高,城市地域的有限性致使房屋不得不建的很高很高,人们把目光转移到了安全方面。因此,底部框架的抗震墙房屋的结构设计在整个建筑设计中变得尤其的关键,因为这种结构设计比多层钢筋抗震设计的造价低、施工更为方便。所以在我国广泛采用这种建筑形式。
  2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结构特点
  由于建筑功能的不同,建筑底部需要较大开间的商业用房,上部的砌体墙体无法直接落地,因此底部就必须选择另外的结构形式,采用框架能满足承载能力的要求,但不能保证侧向刚度的要求,因此就必须设置适当的抗震墙,从而就形成了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结构的结构类型。
  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结构主要特点如下:
  (1)底部框架-抗震墙的材料一般为钢筋混凝土,相对于上部砌体具有较好的“延性”,而上部是由砂浆和砌块结合砌筑而成的砌体材料,虽然砌体材料具有很好的抗压性,但是受剪抗拉性差,属于“脆性”材料。
  (2)底部和上部的结构形式截然不同,底部由框架和抗震墙构成,而上部由砌体的抗震墙开间相对较小。上部砌体数量多、抗震墙开间小的结构,弥补了在材料方面上部砌体比钢筋混凝土弹性模量小的不足,但可能导致竖向刚度存在突变。大量的震害表明,底部的框架-抗震墙的抗震性能直接影响到房屋的抗震性能。这种结构类型在地震时的破坏都是由底部引起的。显而易见,水平方向的地震力的作用使底部成为“变形集中层”的薄弱环节。
  3 底部空间-抗震墙房屋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抗震房屋做出了很多要求,主要包括:
  3.1 结构体系布置的合理性
  上部的砌体墙体与底部的框架或抗震墙应对齐;底部应设置纵、横两个方向的框架,防止一方向为框架,另一方向为连续梁的结构。目的是抵抗两个方向的地震力。
  3.2 建筑平面、立体面的布置要尽量的规则、对称
  为了避免在水平地震力的作用下发生扭转破坏,要求底部框架-抗震墙砖砌房屋的建筑体型应尽可能的匀称、对称;抗震墙布置也要均匀分散并相互联系着。
  3.3 严格限制建筑的高度和层数,且高宽要适当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总高度、层数和高宽比均有严格的规定,对不同的地震烈度有不同的要求。
  3.4 抗震墙的最大间距限制
  抗震墙的间距可分为上部和底部。上部单层砖房的横墙间距和多层砖房的要求基本一致;底部要求其具有一定的变形和耗能能力。为了避免上下部分的抗震能力相差过大,规范规定底部框架-抗震墙的最大间距:Ⅵ度小于21m,Ⅶ度小于18m,Ⅷ度小于15m。
  3.5 上下刚度比要求
  底部框架-抗震墙和上部砌体的侧向刚度应接近,上下侧向刚度比:Ⅵ、Ⅶ度时不应大于2.0,Ⅷ度时不应大于1.5,且均不应小于1.0。
  4 抗震结构的设计
  抗震结构的设计很多,这里主要介绍底部抗震墙和框架的设计。
  4.1 底部抗震墙的设计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结构中的抗震墙作为抗震的第一道防线,主要起着承担竖向荷载、水平地震的作用。所以,在设计抗震墙的时候,《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抗震墙必须承担底部的100%的水平地震剪力,而框架当成安全储备来使用,不考虑框架承担地震剪力。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设计首先要满足最大横墙间距的限制,也就是设防区中Ⅵ、Ⅶ度和Ⅷ度的最大横墙间距应分别设计为21m、18m 和15m。底部抗震墙不仅要符合抗震横墙最大间距的要求,而且还要满足沿房屋两个主轴方向都必须布置抗震墙。所以,要求在布置上两个主轴方向的抗震墙成直角的形状,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其抗震的作用。抗震墙的设计与上部砌体结构要具有一定的协调性。设计抗震墙时必须做到上、下部的侧移刚度均匀变化的原则,而不允许各层间有突变。因此,不应理解为底部的抗震墙设置越多越好或越强越好,而应当使上下协调,相互匹配。
  例如,某Ⅶ度区底部的二层框架的抗震墙工程,负一层是地下室,楼层高度为3.6m;第一层是商业,层高3.9m;上托5 层是砖混住宅,层高2.8m。第一次PMCAD 主菜单8 试算可以不加入剪力墻,检索图形文件ZH2,了解到本层的地震剪力标准值V2=3423.7kN(见图1)。根据抗震规范第7.2.4 条第2 款规定取增大系数为1.4,根据抗震规范第6.2.8 条规定Ⅶ度区底部二层抗震墙需乘以1.4 的增大系数,地震剪力设计值Vw=1.3×1.4×1.4×3423.7kN=8723.6kN,《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计算公式(11.7.3-2)中γRE=0.85,βc=1.0,C35 混凝土fc=16.7N/mm2,可得出剪力墙横断面面积bh0=2.90m2,假定横墙墙厚b=0.25m,计算得出横向剪力墙的总长度为11.6m,剪力墙的总长度至少要达到11.6m。将横向剪力墙平均分成4 小段,每段为3.1m,按照平均、均衡、周围、分散的原则布置在横向框架内,一般将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剪力墙的高度和宽度比设计在1.5~3 之间,而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房屋剪力墙的高度和宽度比设计在2~4 之间会比较合乎实际;同时还要满足抗震规范第7.1.5 条对剪力墙横墙最大间距要求。假定纵向墙厚b=0.2m,计算得出横向剪力墙的总长度为14.5m,纵向剪力墙的总长度至少要达到这个值。前后的外纵墙作为商业门面混凝土墙垛要短,一般将前后外纵墙为布置2 段2.1m 长的剪力墙,中轴利用楼梯间布置3 段2.4m 长剪力墙,再次进入PMCAD 主菜单8 试算。
  
  图1二层抗震验算结果
  验算结果满足规范要求。
  4.2 底部框架的设计
  一般用底部剪力法来计算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指数。对底部的双向地震剪力,包含底部为一层和两层的框架-抗震墙房屋设计值时,结合结构且根据侧向刚度的比值大小乘以范围为1.2~1.5 之间的增大系数。底部框架是抗震设计中的第二道防线,不仅承担竖向荷载,而且还要承担总地震剪力的20%。底部框架的设计按烈度不同来确定抗震等级。例如Ⅵ、Ⅶ和Ⅷ度区分别选择三、二和一级。确定底部框架的地震作用效应以及设计底部框架柱的地震剪力值,都按各个抗侧力构件的有效侧向刚度比例分配。抗测力构件的有效侧向刚度的数值对框架可不折减,而对混凝土墙、砌体抗震墙可分别乘以0.3 和0.2 的折减系数。计算底部框架柱的轴力,需考虑地震作用下产生的倾覆力矩引起的附加轴力。此时可将上部砌体房屋视为一个刚体,底部各轴线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根据底部抗震墙和框架之间的侧向刚度比例分配来确定。底层框架砖房的底层双向地震剪力设计值由该方向的抗震墙决定,并根据各抗震墙的侧移刚度比例分配。抗倾覆验算作用于二层或三层以上楼层,其水平地震作用会对底部会引起倾覆力矩,使底部抗震墙产生附加弯矩而造成框架柱产生附加轴力。底部抗震墙和框架柱各自承担的倾覆力矩可按它们各自平面内的侧移刚度比例分配。
  5 结论
  本文介绍底部抗震墙和框架的结构,得出以下结论:
  (1)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虽然是由两种不同材料和不同结构组成的混合房屋,如何把抗震墙设计得恰到好处,控制好刚度比,使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是该类房屋设计的关键。
  (2)要正确选择计算模型,使其与基本假定一致。
  (3)受力构件的配筋要正确,并应满足构造要求。
其他文献
摘要:《城市建筑》是阿尔多·罗西最为重要的一本理论论著作。本文通过解读书中罗西对建筑体与城市的思想,阐释建筑类型学方法论的提出与应用,并对罗西有关建筑思考的进行相应的讨论。  关键词:阿尔多·罗西 、类型学、现代建筑运动、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F47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背景  20世纪初期,城市设计自然发展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现代建筑运动在把城市作为建筑的中心问题加以强调的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也给我国建筑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一些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依旧沿用传统的施工技术,而这一技术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应用的范围很窄,施工技术也相对较差,施工技术落后,这些问题都影响着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质量。鉴于此,笔者针对新型施工技术的优势及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新型施工技术;建筑工
期刊
中图分类号:TU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混凝土是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其他外加剂经化学、物理反应而成的成品或半成品材料。由于混凝土裂缝会引起极限承载力能力降低,同时影响耐久性等问题,使混凝土裂缝成了水利工程中最常见的工程病害。混凝土裂缝按裂缝发展深度分为表面裂缝、贯穿裂缝和深层裂缝。贯穿裂缝,无论对构件的整体受力,还是防渗效果的影响比之浅层表面裂缝的危害都大得多。表面裂缝对耐久
期刊
中图分类号:S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森林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从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通过调节改善森林生态系统,使系统内的生物群落结构持续稳定,采取适宜的防治措施,将森林病虫害控制在最低限度以内。现就我县森林病虫害可持续控制谈几点想法,敬请指教。  1进一步认识森林植物害虫、病原菌等有害生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所谓森林病虫害是人类从对自身的利弊角度提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和实施理念,探讨了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微观方法。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微观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独立的,负责任的(在团队条件下)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是德国职业教育目标,值得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借鉴。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培养学生个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教育理念已得到我国广大高等职业
期刊
摘要:GPS技术用于公路测量是公路测量中的重大技术革命,其应用及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尤其RTK定位技术在公路测量中的应用。  关键词:应用GPS,RTK,公路测量,静态,动态定位。  中图分类号:P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 GPS是全球定位系统英文缩写,有时也称作NAVSTARGPS,其意思为“导航星测时与测距全球定位系统,”它是由美国建立的,用于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实时、连续、全天
期刊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道路概况  龙翼七街位于郑州市郑东新区龙湖区,为郑东新区龙湖地区的一条东西向城市主干路,本次设计为龙湖外环路~107辅道,全长971.004米。  龙翼七街规划红线宽98m,四幅路形式,标准横断面布置型式为:98m(红线宽)-5m(人行道)-7m(非机动车道)-17m(边绿化带)-15m(机动车道)-15m(中央绿化带)-15m(机动车道)-
期刊
摘 要:文章结合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对建筑物应该如何采取低碳理念来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建筑中有利于低碳建设的因素,同时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指出了低碳理念应该如何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得以利用的案例;要使建筑能够达到低碳绿色的要求,应该尽量提升低碳理念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比例。  关键词:低碳建筑;建筑设计;节能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什
期刊
摘 要:对于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来说,其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极为重要,因为合理的选择结构的设计方案不仅能够到达相应的技术要求,还能够减少经济上的消耗。然而,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是一个极为复杂且综合性比较强的系统性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加大对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对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在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做出了相应的研究,并对结构设计优化的相关的方法与步骤进行了详细介绍,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暖通空调系统已经成为我国能耗大户,做出正确合理高效的设计方案就势在必行,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具体要求,找出其中的问题,确定最终的方案,确保暖通空调系统设计能够符合实际的需求以及做到环保。  关键词:暖通空调;设计;能耗;节能  中图分类号:TM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暖通空调领域能耗  1. 1 建筑环境与暖通空调能耗  能源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但是由于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