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要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就业,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作为教育部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
信阳是我省重要的农民工输出地,全市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20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25%。这在解决群众就业、为当地带来大量劳务收入的同时,也导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全市留守儿童达544856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数为261062人,占义务教育在校生的20.1%。这些留守儿童中,单亲外出的占37.9%,双亲外出的占62.1%。由于监护缺失,部分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生活上存在大量的问题,如心理抑郁、性格孤僻、行为习惯差、法制纪律观念淡薄、学习成绩下滑等,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消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是保障儿童基本权益、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认为,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抓住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把加强留守儿童教育放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中体会和把握,切实抓紧抓好。
近年来,在各级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统筹发展各类教育事业的同时,在保障留守儿童就学、关心留守儿童成长等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一)明确责任,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机制。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成立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一把手任组长,明确各相关部门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中的职责。市教育局制定了《关于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的意见》,对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出具体安排。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将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作为“普九”巩固提高检查评估的重要内容。
(二)坚持依法治教,保障留守儿童正常入学。我们把每年3月、9月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宣传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采取校报、专栏、标语、领导发表电视讲话、举办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不断增强广大群众依法送子女入学的意识。各县、区坚持实行乡长、村长、校长和家长“四长目标责任制”,与责任人签订保证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目标责任书,强化乡镇、村委会负责人督促学生家长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各中小学坚持向适龄儿童发放入学通知书,督促家长按时送子女入学。部分县区还实行司法公证制度,确保每一名留守儿童按时就学。
(三)摸清底子,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各义务教育学校每年组织师生对服务半径内的留守儿童入学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登记留守儿童家庭状况、监护人、在本地入学还是在外地入学等情况。各义务教育学校坚持实行“三对照”,即适龄儿童的文化户口和公安部门的户籍户口相对照,适龄人口与校内在校学生相对照,本地适龄就学儿童与随父母在外地就学的适龄儿童相对照。根据摸底情况,各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情况逐人档案,准确掌握外出务工学生家长务工地址、联系方式和委托监护人情况,及时进行沟通。
(四)积极创造条件,解决留守儿童就学中的具体困难。一是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让更多的留守儿童食宿在校,努力消除校外监护缺失。全市利用寄宿制学校工程项目以及引进社会资金,先后在100多所中小学兴建了学生宿舍楼、礼堂、餐厅,解决了10万余名学生的吃住问题。二是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使尽可能多的留守儿童得到救助。2006年,全市共发放“两免一补”资金1.85亿元,共有176.37万人次的贫困家庭学生受到资助。2007年,全市发放“两免一补”资金2.9亿元,共有400万人次的贫困家庭学生受到资助,义务教育留守儿童受助面达到95%以上。三是发挥学校和社会各界力量,确保留守儿童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年为2万余名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减免书本费和杂费,总金额达300万元。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广泛开展了“一帮一”“结对子”“手拉手”活动,团委开展了“希望工程”、妇联实施了“春蕾计划”、宋庆龄基金会设立了贫困生奖学金等,每年有近10万名留守儿童受到不同程度的资助。
(五)组建“代管家长”队伍,弥补留守儿童监护缺失。针对留守儿童监护缺位的现状,我们在全市建立起“代管家长”制度。各中小学对留守儿童实行包生管理,组织班主任、任课教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当学生的“代管家长”。“代管家长”一般有四项职责:一是做到“五个一”,即每月至少找留守学生谈心一次,给他们集中上一次心理健康课,进行一次家访,与家长通一次电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二是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注重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三是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提供必要的生活帮助,处理各种突发情况。四是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加强养成教育。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在十七大精神的鼓舞下,信阳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和教职员工有信心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实现中原崛起”“建设魅力信阳”的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信阳是我省重要的农民工输出地,全市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达20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25%。这在解决群众就业、为当地带来大量劳务收入的同时,也导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全市留守儿童达544856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数为261062人,占义务教育在校生的20.1%。这些留守儿童中,单亲外出的占37.9%,双亲外出的占62.1%。由于监护缺失,部分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生活上存在大量的问题,如心理抑郁、性格孤僻、行为习惯差、法制纪律观念淡薄、学习成绩下滑等,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消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是保障儿童基本权益、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认为,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抓住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把加强留守儿童教育放到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中体会和把握,切实抓紧抓好。
近年来,在各级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统筹发展各类教育事业的同时,在保障留守儿童就学、关心留守儿童成长等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一)明确责任,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机制。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成立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一把手任组长,明确各相关部门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中的职责。市教育局制定了《关于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的意见》,对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出具体安排。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将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作为“普九”巩固提高检查评估的重要内容。
(二)坚持依法治教,保障留守儿童正常入学。我们把每年3月、9月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宣传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采取校报、专栏、标语、领导发表电视讲话、举办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不断增强广大群众依法送子女入学的意识。各县、区坚持实行乡长、村长、校长和家长“四长目标责任制”,与责任人签订保证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目标责任书,强化乡镇、村委会负责人督促学生家长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各中小学坚持向适龄儿童发放入学通知书,督促家长按时送子女入学。部分县区还实行司法公证制度,确保每一名留守儿童按时就学。
(三)摸清底子,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各义务教育学校每年组织师生对服务半径内的留守儿童入学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登记留守儿童家庭状况、监护人、在本地入学还是在外地入学等情况。各义务教育学校坚持实行“三对照”,即适龄儿童的文化户口和公安部门的户籍户口相对照,适龄人口与校内在校学生相对照,本地适龄就学儿童与随父母在外地就学的适龄儿童相对照。根据摸底情况,各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情况逐人档案,准确掌握外出务工学生家长务工地址、联系方式和委托监护人情况,及时进行沟通。
(四)积极创造条件,解决留守儿童就学中的具体困难。一是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让更多的留守儿童食宿在校,努力消除校外监护缺失。全市利用寄宿制学校工程项目以及引进社会资金,先后在100多所中小学兴建了学生宿舍楼、礼堂、餐厅,解决了10万余名学生的吃住问题。二是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使尽可能多的留守儿童得到救助。2006年,全市共发放“两免一补”资金1.85亿元,共有176.37万人次的贫困家庭学生受到资助。2007年,全市发放“两免一补”资金2.9亿元,共有400万人次的贫困家庭学生受到资助,义务教育留守儿童受助面达到95%以上。三是发挥学校和社会各界力量,确保留守儿童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年为2万余名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减免书本费和杂费,总金额达300万元。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广泛开展了“一帮一”“结对子”“手拉手”活动,团委开展了“希望工程”、妇联实施了“春蕾计划”、宋庆龄基金会设立了贫困生奖学金等,每年有近10万名留守儿童受到不同程度的资助。
(五)组建“代管家长”队伍,弥补留守儿童监护缺失。针对留守儿童监护缺位的现状,我们在全市建立起“代管家长”制度。各中小学对留守儿童实行包生管理,组织班主任、任课教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当学生的“代管家长”。“代管家长”一般有四项职责:一是做到“五个一”,即每月至少找留守学生谈心一次,给他们集中上一次心理健康课,进行一次家访,与家长通一次电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二是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注重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三是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提供必要的生活帮助,处理各种突发情况。四是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加强养成教育。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在十七大精神的鼓舞下,信阳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和教职员工有信心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实现中原崛起”“建设魅力信阳”的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