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陶渊明的诗歌,本文以为陶渊明从来都在“与造物游”。他从悠然的田园生活到不为世俗左右、看淡世事,直至忘却世情无不表现出他的自由精神——“游”的心境。本文从入世、出世、忘世三个角度结合陶渊明的诗句解读了贯穿于陶渊明一生的“游世”思想。
关键词:陶渊明 诗歌 “游”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自觉”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争鸣的又一个黄金时代。当时的许多知识分子,往往通过文学的形式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探索,然而玄言诗的广泛流行,使得文学艺术内容显得空虚狭隘。陶渊明以独到的观察事物的眼光把最平常的事物以质朴、平淡的笔调写出了不平常的诗意,所以远远地超出了同时代文人。通过陶渊明的诗歌,我们读出了他刚正不阿的人格,真率的生活态度,热爱劳动和田园生活的情操,执着探索人生真谛、不断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以及由此而体现出的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游世”的心灵。陶渊明以庄子“安时而处顺”{1}的思想,“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2}。他从田园走来又回到田园,他长时间的农民生活,使得他的诗歌融会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种种体验和对人生真谛的种种思索。“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3}陶渊明有了“游世”的思想,那么是“隐”还是“仕”,就不在乎方式,他将人的生存方式与审美人生巧妙地融合起来了。他的诗歌所体现出的“寄意于物”“游于物外”的自由精神,是陶渊明精神面貌的体现,是他的田园诗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一、入世之游
陶渊明和所有的人一样,生活在庞大而又复杂的现实世界之中,面对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艰难困苦以及在仕途上与自我格格不入的尔虞我诈,他能有所超越吗?从陶渊明的本性出发,他从小就热爱着那片土地,由此而将自己半生时间参与躬耕。陶渊明既喜爱田园又要“大济苍生”(《感士不遇赋》),所以他经历了屡仕屡隐的一生。这对他来说,是从自然走向仕途,又从仕途返回自然。从此,陶渊明固守着那片土地,并怡然自得。从他对田园风物由衷的喜爱和深切的依恋,我们可以体味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他显然是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在一起了。陶渊明热爱劳动,喜爱田园生活,并将率真的自我灌注到造物里,即所谓“寓意于物”,把最真我的性灵畅游于那片土地之上。
(一)“性本爱丘山”
之所以能从陶渊明的诗歌中感受到恬淡的意境和朴茂的生机,和他小时候的经历以及与生俱来的天赋息息相关。陶渊明从小生活在临近鄱阳湖、庐山的浔阳柴桑的乡村之中,朝夕接触美丽的山水田园景色。他生活的时代,又是自然美感在人们意识中日益变得重要的时代,《世说新语》里可以看到东晋人赞美山水的许多名言隽语;老、庄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和美妙的寓言,《诗经》《楚辞》以及汉魏以来的诗歌散文中描绘自然的许多精美的片段,又给他以丰富的启示,所以他从小就喜爱自然。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是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与子俨等疏》),从中可见,陶渊明“爱丘山”“爱闲静”的与生俱来的热爱大自然的本性,往往让自己“欣然忘食”“欢然有喜”。这种喜爱是骨子里的,只有这样,才能将自我交给丘山。这为陶渊明以后走上归隐田园之路,写出质朴天然的诗歌作品,使自我精神世界得到满足奠定了基础。
(二)“聊为陇亩民”{4}
陶渊明长期生活在土地上,参与劳动。这种长期的农村生活成为他的生活体验,统统化为笔下“率真”“任情”的诗歌。躬耕田园的生活使他心情舒畅:登山临水、饮酒赋诗,与农民往还,使他感到充实、自足;火荒、歉收、疾病给他带来了困厄,使他有过不平的悲愤,但他都能以委运任化的潇洒态度泰然处之,安贫乐道。“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其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句子,正是陶渊明的独特之处。他把事物的客观存在,贯穿于自己的感情之中,“这种‘情’不仅仅是一般的喜怒哀乐的情绪,而是具有深刻的内容,蕴含着诗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摸索和一定程度上的认识”。陶渊明的“情”是通过形象化的方式表现的,笔下的客观环境,其中人、事和物,都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感受和情思。崇尚自然的情怀和重返自然的喜悦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他那获得自由的典型感受就是心情十分愉悦。所以他笔下的那十几亩田地、八九间草屋、屋前屋后的桃李和榆柳,还有深巷中的狗吠、桑树旁的鸡鸣,以及那远处隐隐的村落和近处农舍上袅袅的炊烟,无不充满生机,趣味盎然。“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独游,欣慨交心。”(《时运并序》)当陶渊明走向田野的时候,心情非常兴奋。初春的鸟声显得格外的欢快,初春的和风也好像特别的轻柔。“平畴交远风,良田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不仅写出新生秧苗都在春风中欣欣向荣的生意,更洋溢着他看到自己劳动的初步成果时那种迫不及待的喜悦心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道:“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陶渊明在诗里写到劳动的艰辛,写到一天劳动之后回家休息时得到的快慰,都很真切。“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写出农民很普遍又很深刻的感受。他的田园诗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淡、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盥濯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如“山涤余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写山村的早晨,晨雾渐渐消失,南风使新苗长上了翅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写邻居和自己一起谈史论文的情形,那种真率的交往实在令人羡慕。这些作品只是陶渊明在娓娓道来,只是把他此时喜悦的心情说出来,我们也可以从中感受文字背后那种自由自在的心灵之旅。 (二)“欲辨已忘言”
“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忘怀得失”,“晏如也”(《五柳先生传》),陶渊明拥有这样清虚恬淡的心态,形成了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人生态度。庄子认为,只有“忘”才能达到“自适”的境界,故而提出了“坐忘”的概念。庄子的“坐忘”正是摆脱人生种种内外束缚,获得绝对自由,最终达到与道冥契的最佳方式,也就是心隐的形式。“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饮酒》其八)此诗通过采菊泛酒,观鸟归林,写生活如何清静,心境如何淡远,只有过这样的生活,才会对眼前的自然意趣有所感受与欣赏,从而远去“世情”,获得“生”的慰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这首诗很美,美就美在,这是一幅完完全全纯自然地、无意识地反映陶渊明人生追求的画面,更妙的是连他也忘记了自己的存在。正如庄子所谓的人生至境,真正的自由乃是“无所待”的自由:“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上与造物者游。”{11}这才是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逍遥游。这是一种无我,也是一种最佳的“天人合一”。
综观陶渊明屡隐屡仕的一生,他达到了一种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最好的安归之处,于是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他用朴素的“田家语”去表达自然,而自然的大美却从心里流溢出来。因为他不像中朝名士那样模山范水,也不像江左名士那样有距离地欣赏自然,而是把自己化入自然,寄意自然,又游心于自然之外,心境与物境完全融为一体。这是玄学的最高境界,玄学家没有达到,陶渊明达到了。“结庐在人境”的他,面对贫穷,以儒家安贫乐道的精神处之,有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的高尚情怀和宁静心境;面对人生苦患,他以老、庄无为的玄学人生观和“游世”的思想“放意与天游”,以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使人的心灵获得自由解放,真正达到“心游”和“乘物以游心”的精神状态。
{1}{2}{3}{6}{8}{11} 付云龙、陆钦:《老子·庄子全文注释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18页,第165页,第396页,第143页,第165页,第468页。
{4}{5}{7}{9}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译》,巴蜀书社1991版,第10页,第23页,第37页,第42页。
{10} 王瑶:《中国文学论丛》,平明出版社1953版,第82页。
参考文献:
[1]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1.
[2] 冷成金.隐士与解脱[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
[3] 付云龙,陆钦.老子·庄子全文注释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4] 逯钦立.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 刘方.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及现代意义[M].成都:巴蜀书社,2003.
[6] 王瑶.中国文学论丛[M].上海:平明出版社,1953.
关键词:陶渊明 诗歌 “游”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自觉”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争鸣的又一个黄金时代。当时的许多知识分子,往往通过文学的形式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探索,然而玄言诗的广泛流行,使得文学艺术内容显得空虚狭隘。陶渊明以独到的观察事物的眼光把最平常的事物以质朴、平淡的笔调写出了不平常的诗意,所以远远地超出了同时代文人。通过陶渊明的诗歌,我们读出了他刚正不阿的人格,真率的生活态度,热爱劳动和田园生活的情操,执着探索人生真谛、不断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以及由此而体现出的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游世”的心灵。陶渊明以庄子“安时而处顺”{1}的思想,“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2}。他从田园走来又回到田园,他长时间的农民生活,使得他的诗歌融会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种种体验和对人生真谛的种种思索。“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3}陶渊明有了“游世”的思想,那么是“隐”还是“仕”,就不在乎方式,他将人的生存方式与审美人生巧妙地融合起来了。他的诗歌所体现出的“寄意于物”“游于物外”的自由精神,是陶渊明精神面貌的体现,是他的田园诗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一、入世之游
陶渊明和所有的人一样,生活在庞大而又复杂的现实世界之中,面对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艰难困苦以及在仕途上与自我格格不入的尔虞我诈,他能有所超越吗?从陶渊明的本性出发,他从小就热爱着那片土地,由此而将自己半生时间参与躬耕。陶渊明既喜爱田园又要“大济苍生”(《感士不遇赋》),所以他经历了屡仕屡隐的一生。这对他来说,是从自然走向仕途,又从仕途返回自然。从此,陶渊明固守着那片土地,并怡然自得。从他对田园风物由衷的喜爱和深切的依恋,我们可以体味出诗人那纯净的心地和平静的心境,他显然是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在一起了。陶渊明热爱劳动,喜爱田园生活,并将率真的自我灌注到造物里,即所谓“寓意于物”,把最真我的性灵畅游于那片土地之上。
(一)“性本爱丘山”
之所以能从陶渊明的诗歌中感受到恬淡的意境和朴茂的生机,和他小时候的经历以及与生俱来的天赋息息相关。陶渊明从小生活在临近鄱阳湖、庐山的浔阳柴桑的乡村之中,朝夕接触美丽的山水田园景色。他生活的时代,又是自然美感在人们意识中日益变得重要的时代,《世说新语》里可以看到东晋人赞美山水的许多名言隽语;老、庄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和美妙的寓言,《诗经》《楚辞》以及汉魏以来的诗歌散文中描绘自然的许多精美的片段,又给他以丰富的启示,所以他从小就喜爱自然。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是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与子俨等疏》),从中可见,陶渊明“爱丘山”“爱闲静”的与生俱来的热爱大自然的本性,往往让自己“欣然忘食”“欢然有喜”。这种喜爱是骨子里的,只有这样,才能将自我交给丘山。这为陶渊明以后走上归隐田园之路,写出质朴天然的诗歌作品,使自我精神世界得到满足奠定了基础。
(二)“聊为陇亩民”{4}
陶渊明长期生活在土地上,参与劳动。这种长期的农村生活成为他的生活体验,统统化为笔下“率真”“任情”的诗歌。躬耕田园的生活使他心情舒畅:登山临水、饮酒赋诗,与农民往还,使他感到充实、自足;火荒、歉收、疾病给他带来了困厄,使他有过不平的悲愤,但他都能以委运任化的潇洒态度泰然处之,安贫乐道。“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其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句子,正是陶渊明的独特之处。他把事物的客观存在,贯穿于自己的感情之中,“这种‘情’不仅仅是一般的喜怒哀乐的情绪,而是具有深刻的内容,蕴含着诗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摸索和一定程度上的认识”。陶渊明的“情”是通过形象化的方式表现的,笔下的客观环境,其中人、事和物,都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感受和情思。崇尚自然的情怀和重返自然的喜悦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他那获得自由的典型感受就是心情十分愉悦。所以他笔下的那十几亩田地、八九间草屋、屋前屋后的桃李和榆柳,还有深巷中的狗吠、桑树旁的鸡鸣,以及那远处隐隐的村落和近处农舍上袅袅的炊烟,无不充满生机,趣味盎然。“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独游,欣慨交心。”(《时运并序》)当陶渊明走向田野的时候,心情非常兴奋。初春的鸟声显得格外的欢快,初春的和风也好像特别的轻柔。“平畴交远风,良田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不仅写出新生秧苗都在春风中欣欣向荣的生意,更洋溢着他看到自己劳动的初步成果时那种迫不及待的喜悦心情。《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写道:“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陶渊明在诗里写到劳动的艰辛,写到一天劳动之后回家休息时得到的快慰,都很真切。“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写出农民很普遍又很深刻的感受。他的田园诗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淡、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盥濯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如“山涤余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写山村的早晨,晨雾渐渐消失,南风使新苗长上了翅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写邻居和自己一起谈史论文的情形,那种真率的交往实在令人羡慕。这些作品只是陶渊明在娓娓道来,只是把他此时喜悦的心情说出来,我们也可以从中感受文字背后那种自由自在的心灵之旅。 (二)“欲辨已忘言”
“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忘怀得失”,“晏如也”(《五柳先生传》),陶渊明拥有这样清虚恬淡的心态,形成了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人生态度。庄子认为,只有“忘”才能达到“自适”的境界,故而提出了“坐忘”的概念。庄子的“坐忘”正是摆脱人生种种内外束缚,获得绝对自由,最终达到与道冥契的最佳方式,也就是心隐的形式。“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饮酒》其八)此诗通过采菊泛酒,观鸟归林,写生活如何清静,心境如何淡远,只有过这样的生活,才会对眼前的自然意趣有所感受与欣赏,从而远去“世情”,获得“生”的慰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这首诗很美,美就美在,这是一幅完完全全纯自然地、无意识地反映陶渊明人生追求的画面,更妙的是连他也忘记了自己的存在。正如庄子所谓的人生至境,真正的自由乃是“无所待”的自由:“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上与造物者游。”{11}这才是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逍遥游。这是一种无我,也是一种最佳的“天人合一”。
综观陶渊明屡隐屡仕的一生,他达到了一种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领悟到大自然的不息生机是自己最好的安归之处,于是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他用朴素的“田家语”去表达自然,而自然的大美却从心里流溢出来。因为他不像中朝名士那样模山范水,也不像江左名士那样有距离地欣赏自然,而是把自己化入自然,寄意自然,又游心于自然之外,心境与物境完全融为一体。这是玄学的最高境界,玄学家没有达到,陶渊明达到了。“结庐在人境”的他,面对贫穷,以儒家安贫乐道的精神处之,有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的高尚情怀和宁静心境;面对人生苦患,他以老、庄无为的玄学人生观和“游世”的思想“放意与天游”,以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使人的心灵获得自由解放,真正达到“心游”和“乘物以游心”的精神状态。
{1}{2}{3}{6}{8}{11} 付云龙、陆钦:《老子·庄子全文注释本》,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18页,第165页,第396页,第143页,第165页,第468页。
{4}{5}{7}{9}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译》,巴蜀书社1991版,第10页,第23页,第37页,第42页。
{10} 王瑶:《中国文学论丛》,平明出版社1953版,第82页。
参考文献:
[1]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译[M].成都:巴蜀书社,1991.
[2] 冷成金.隐士与解脱[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
[3] 付云龙,陆钦.老子·庄子全文注释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4] 逯钦立.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 刘方.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及现代意义[M].成都:巴蜀书社,2003.
[6] 王瑶.中国文学论丛[M].上海:平明出版社,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