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研究试图分析汉语和日语中的由给予动词构成的复合动词“V给”和“Vテヤル”。汉语的“给”和日语的“ヤル”都是典型的给予动词,可以构成双宾语结构。它们接在动词之后构成复合动词,但其语法功能并不完全相同。于是本研究从语法化的角度分析指出,导致“V给”和“Vテヤル”语法功能上差异的原因与汉日的语法化机制的不同有关。
关键词:给予动词;复合动词;语法化;补助动词
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304-02
一、引言
汉语中的动词“给”和日语中的动词「ヤル」是能构成双宾语的典型给予动词。两者用法一致,都可以接在其他的动词之后,构成复合动词。如(1)(2):
(1)a.我给他一本书。
b.僕は彼に本をやった。
(2)a.我送给他一本书。
b.僕は彼に本をプレゼントしてやった。
给予动词用于动词后项构成的这种复合动词尽管在汉语和日语中都有许多的共通之处,但两者的语法功能却不完全相同。例如,「ヤル」在日语中可以接在取得动词「買う」之后,但在汉语中动词“给”接在动词“买”之后就很难成立了。
(3)a.僕は彼に本を買ってやった。
b.*我买给他一本书。
这种情况在汉语中必须使用接受者放在句末的形式。或者把接受者放在动词句之前作前置词。
(4)a.我买一本书给他。
b.我给他买一本书。
给予动词构成的复合动词,汉语和日语之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本文中将从语法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二、“V给”和「Vテヤル」的成立条件
(一)动词的词汇性限制
朱德熙(1979)指出,汉语中“V给”结构如果要成立,V必须是含有给予意味的词汇。(3b)取得动词构成的“买给”之所以不能成立,就是因为“买”没有给予的意味。而日语中的「Vテヤル」结构则没有这样的制约。
(5)a.我送给他一本书。
(6)a.僕は彼に本をプレゼントしてやった。
b.我卖给他一本书。
b.僕は彼に本を売ってやった。
c.我交给他一本书。
c.僕は彼に本を手渡してやった。
d.*我买给他一本书。
d.僕は彼に本を買ってやった。
e.*我念给他一本书。
e.僕は彼に本を読んでやった。
(二)接受者的省略
“V给”和「Vテヤル」的差异还体现在接受者的省略方面。关光世(2001)指出,汉语中的“V给”结构不能省略接受者。
(7)a.我送给他一本书。
b.*我送给一本书。
(8)a.我卖给他一辆汽车。
b.*我卖给一本书。
同时,汉语中不伴有动词“给”的双重宾语结构不存在这样的制约。这点不难理解,如此强烈的要求接受者的存在是由于“V给”结构中的动词“给”。
(9)a.我送了他一本书。
b.我送了一本书。
(10)a.我卖了他一辆汽车。
b.我卖了一本书。
另一方面,在日语中根据前后文脉等接受者明确的场合,有时可以省略掉接受者。接受者的省略与「テヤル」无关。
(11)a.僕は(彼に)本をプレゼントしてやった。
b.僕は(彼に)本をプレゼントした。
(12)a.僕は(彼に)車を売ってやった。
b.僕は(彼に)車を売った。
(三)接收者的具体性
“V给”和「Vテヤル」的不同同时还体现在接受者的具体性方面。中川正之(1973)和关光世(2001)指出,接受者是固有名词的情况,不伴随动词“给”的双重宾语结构不自然,必须使用“V给”结构。换言之,接受者为具体的场合,动词“给”是必要不可缺的。
(13)a.*二黑过来递村长一支烟。
b.二黑过来递给村长一支烟。
(14)a.*我送妹妹一本书。
b.我送给妹妹一本书。
另外,接受者是人称代词的场合,动词“给”的使用是任意的。如:
(15)a.二黑过来递他一支烟。
b.二黑过来递给他一支烟。
(16)a.我送他一本书。
b.我送给他一本书。
(下转第306页)
(上接第304页)
而在日语中接受者的具体性和「テヤル」的必要性无关。即使接受者是固有名词,「テヤル」的使用也是任意的。
(17)a.僕は「彼/京子」に本をプレゼントしてやった。
b.僕は「彼/京子」に本をプレゼントした。
a.僕は「彼/京子」に車を売ってやった。
b.僕は「彼/京子」に車を売った。
(四)达到的含义
汉语的“V给”一般被认为是结果补语,动词“给”的有无关系到动作、行为的结果含义。沈家煊(1999)认为,使用“V给”结构的(18b)(19b)移动和到达都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接受者和物品之间所有关系都是成立的。总之,这些句子都一定包含了物品到达的含义。
(18)a.他写了一封信给我,让我转交给你。
b.他写给我一封信,让我转交给你。
(彼は私に手紙を書いて、君に手渡させた。)
(19)a.我曾经送一件毛衣给她,她不收。
b.我曾经送给她一件毛衣,她不收。
(私はかつて彼女にセーターをプレゼントしたが、彼女は受け取らなかった。)
另一方面在日语中,「テヤル」的有无与物品的达到含义无关。例(18)「指輪をプレゼントする」与「テヤル」的有无无关,也没有到达的含义。(19)「車を売る」并没有受到「テヤル」的左右,包含了到达的含义。
(20)a.僕は花子に指輪をプレゼントしたが、花子は受け取らなかった。
b.僕は花子に指輪をプレゼントしてやったが、花子は受け取らなかった。
(21)a.僕は太郎に車を売ったが、太郎は買わなかった。
b.僕は太郎に車を売ってやったが、太郎は買わなかった。
综上所述,汉语中的“V给”和日语中的「テヤル」都能放在给予动词之后构成复合动词,但要注意它们在语法功能上的几个差异。关于“V给”结构中的动词“给”关光世(2001)这样定义,“限定接受者是特定受领者的同时,动作、行为也特定化,具有‘到达事物受领者的显在化机能” 。与此相对,日语的「テヤル」就以上现象分析来看,与接受者的特定化及事物到达的显在化并无关联。那么下面笔者就给予动词构成的复合动词,汉语和日语之间产生如此差异的原因进行考察分析。
三、复合动词的语法化
“V给”结构中的动词“给”受接受者的特定化以及事物到达的显在化影响。「Vテヤル」中的动词「ヤル」则不具备此机能。另外,“V给”结构中的动词“给”必须包含有给予意味。而物品的接受与否在「Vテヤル」结构中则不左右句子的成立。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是由于日语中的动词「ヤル」具有把具体性给予意味抽象化,表达受益关系的语法机能。而汉语中的动词“给”带有浓厚的具体性给予意味。换言之,「Vテヤル」结构中的动词「ヤル」实现了一定的语法化从复合动词转变成了补助动词。而“V给”结构的动词“给”仍依然是复合动词。
在日语「V1(テ)V2」的复合动词结构中,前项的V1表示具体动作,后项V2是抽象性要素。这种实现变化的语法化过程是很常见的。如:
(22)a.食べている
b.書いておく
但这在汉语中按照规则,语法化的不是后项V2,而是发生在前项的V1。例句(23)中的V1,不仅超过了单纯的词汇性抽象化范畴,还作为一个构句的构成标志获得了新的语法机能。
(23)a.在图书馆看书(図書館で本を読む)
b.把椅子搬过来 (椅子を運んでいく)
c.叫他去北京 (彼を北京に行かせる)
在(24)的方向补语和程度补语的例子中,也存在V2获得一定抽象性的情况。但是这些都只停留在词汇性扩张阶段,不能说如(23)中的V1那样获得了新的语法机能。
(24)a.活下去 (生き続ける)
b.下起来(降り始める)
c.累死(ひどく疲れる)
由此可见,“V给”结构中处于V2位置的动词“给”也是停留在作为给予动词时的具体性意味,还不至获得新的语法功能。这点可以说是与汉语语法化原则是保持一致的。总之,“V给”和「Vテヤル」的语法化机制的不同,造成了中日两国语言语法化结构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J\].方言,1979(2).
\[2\]関光世.“V给”文の意味と特徴に関する考察\[J\].中国語学,2001:232.
\[3\]中川正之.二重目的語文の直接目的語における数量限定語について\[J\].中国語学,1973: 218.
\[4\]沈家煊.“在”字句和“给”字句\[J\].中国语文,1999,(2).
\[5\]大堀壽夫.認知言語学\[M\].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2.
\[6\]张国宪.汉语双宾语结构式的语法化渠道与元句式语义\[J\].现代汉语研究.2003.(5).
关键词:给予动词;复合动词;语法化;补助动词
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304-02
一、引言
汉语中的动词“给”和日语中的动词「ヤル」是能构成双宾语的典型给予动词。两者用法一致,都可以接在其他的动词之后,构成复合动词。如(1)(2):
(1)a.我给他一本书。
b.僕は彼に本をやった。
(2)a.我送给他一本书。
b.僕は彼に本をプレゼントしてやった。
给予动词用于动词后项构成的这种复合动词尽管在汉语和日语中都有许多的共通之处,但两者的语法功能却不完全相同。例如,「ヤル」在日语中可以接在取得动词「買う」之后,但在汉语中动词“给”接在动词“买”之后就很难成立了。
(3)a.僕は彼に本を買ってやった。
b.*我买给他一本书。
这种情况在汉语中必须使用接受者放在句末的形式。或者把接受者放在动词句之前作前置词。
(4)a.我买一本书给他。
b.我给他买一本书。
给予动词构成的复合动词,汉语和日语之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本文中将从语法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二、“V给”和「Vテヤル」的成立条件
(一)动词的词汇性限制
朱德熙(1979)指出,汉语中“V给”结构如果要成立,V必须是含有给予意味的词汇。(3b)取得动词构成的“买给”之所以不能成立,就是因为“买”没有给予的意味。而日语中的「Vテヤル」结构则没有这样的制约。
(5)a.我送给他一本书。
(6)a.僕は彼に本をプレゼントしてやった。
b.我卖给他一本书。
b.僕は彼に本を売ってやった。
c.我交给他一本书。
c.僕は彼に本を手渡してやった。
d.*我买给他一本书。
d.僕は彼に本を買ってやった。
e.*我念给他一本书。
e.僕は彼に本を読んでやった。
(二)接受者的省略
“V给”和「Vテヤル」的差异还体现在接受者的省略方面。关光世(2001)指出,汉语中的“V给”结构不能省略接受者。
(7)a.我送给他一本书。
b.*我送给一本书。
(8)a.我卖给他一辆汽车。
b.*我卖给一本书。
同时,汉语中不伴有动词“给”的双重宾语结构不存在这样的制约。这点不难理解,如此强烈的要求接受者的存在是由于“V给”结构中的动词“给”。
(9)a.我送了他一本书。
b.我送了一本书。
(10)a.我卖了他一辆汽车。
b.我卖了一本书。
另一方面,在日语中根据前后文脉等接受者明确的场合,有时可以省略掉接受者。接受者的省略与「テヤル」无关。
(11)a.僕は(彼に)本をプレゼントしてやった。
b.僕は(彼に)本をプレゼントした。
(12)a.僕は(彼に)車を売ってやった。
b.僕は(彼に)車を売った。
(三)接收者的具体性
“V给”和「Vテヤル」的不同同时还体现在接受者的具体性方面。中川正之(1973)和关光世(2001)指出,接受者是固有名词的情况,不伴随动词“给”的双重宾语结构不自然,必须使用“V给”结构。换言之,接受者为具体的场合,动词“给”是必要不可缺的。
(13)a.*二黑过来递村长一支烟。
b.二黑过来递给村长一支烟。
(14)a.*我送妹妹一本书。
b.我送给妹妹一本书。
另外,接受者是人称代词的场合,动词“给”的使用是任意的。如:
(15)a.二黑过来递他一支烟。
b.二黑过来递给他一支烟。
(16)a.我送他一本书。
b.我送给他一本书。
(下转第306页)
(上接第304页)
而在日语中接受者的具体性和「テヤル」的必要性无关。即使接受者是固有名词,「テヤル」的使用也是任意的。
(17)a.僕は「彼/京子」に本をプレゼントしてやった。
b.僕は「彼/京子」に本をプレゼントした。
a.僕は「彼/京子」に車を売ってやった。
b.僕は「彼/京子」に車を売った。
(四)达到的含义
汉语的“V给”一般被认为是结果补语,动词“给”的有无关系到动作、行为的结果含义。沈家煊(1999)认为,使用“V给”结构的(18b)(19b)移动和到达都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接受者和物品之间所有关系都是成立的。总之,这些句子都一定包含了物品到达的含义。
(18)a.他写了一封信给我,让我转交给你。
b.他写给我一封信,让我转交给你。
(彼は私に手紙を書いて、君に手渡させた。)
(19)a.我曾经送一件毛衣给她,她不收。
b.我曾经送给她一件毛衣,她不收。
(私はかつて彼女にセーターをプレゼントしたが、彼女は受け取らなかった。)
另一方面在日语中,「テヤル」的有无与物品的达到含义无关。例(18)「指輪をプレゼントする」与「テヤル」的有无无关,也没有到达的含义。(19)「車を売る」并没有受到「テヤル」的左右,包含了到达的含义。
(20)a.僕は花子に指輪をプレゼントしたが、花子は受け取らなかった。
b.僕は花子に指輪をプレゼントしてやったが、花子は受け取らなかった。
(21)a.僕は太郎に車を売ったが、太郎は買わなかった。
b.僕は太郎に車を売ってやったが、太郎は買わなかった。
综上所述,汉语中的“V给”和日语中的「テヤル」都能放在给予动词之后构成复合动词,但要注意它们在语法功能上的几个差异。关于“V给”结构中的动词“给”关光世(2001)这样定义,“限定接受者是特定受领者的同时,动作、行为也特定化,具有‘到达事物受领者的显在化机能” 。与此相对,日语的「テヤル」就以上现象分析来看,与接受者的特定化及事物到达的显在化并无关联。那么下面笔者就给予动词构成的复合动词,汉语和日语之间产生如此差异的原因进行考察分析。
三、复合动词的语法化
“V给”结构中的动词“给”受接受者的特定化以及事物到达的显在化影响。「Vテヤル」中的动词「ヤル」则不具备此机能。另外,“V给”结构中的动词“给”必须包含有给予意味。而物品的接受与否在「Vテヤル」结构中则不左右句子的成立。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是由于日语中的动词「ヤル」具有把具体性给予意味抽象化,表达受益关系的语法机能。而汉语中的动词“给”带有浓厚的具体性给予意味。换言之,「Vテヤル」结构中的动词「ヤル」实现了一定的语法化从复合动词转变成了补助动词。而“V给”结构的动词“给”仍依然是复合动词。
在日语「V1(テ)V2」的复合动词结构中,前项的V1表示具体动作,后项V2是抽象性要素。这种实现变化的语法化过程是很常见的。如:
(22)a.食べている
b.書いておく
但这在汉语中按照规则,语法化的不是后项V2,而是发生在前项的V1。例句(23)中的V1,不仅超过了单纯的词汇性抽象化范畴,还作为一个构句的构成标志获得了新的语法机能。
(23)a.在图书馆看书(図書館で本を読む)
b.把椅子搬过来 (椅子を運んでいく)
c.叫他去北京 (彼を北京に行かせる)
在(24)的方向补语和程度补语的例子中,也存在V2获得一定抽象性的情况。但是这些都只停留在词汇性扩张阶段,不能说如(23)中的V1那样获得了新的语法机能。
(24)a.活下去 (生き続ける)
b.下起来(降り始める)
c.累死(ひどく疲れる)
由此可见,“V给”结构中处于V2位置的动词“给”也是停留在作为给予动词时的具体性意味,还不至获得新的语法功能。这点可以说是与汉语语法化原则是保持一致的。总之,“V给”和「Vテヤル」的语法化机制的不同,造成了中日两国语言语法化结构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J\].方言,1979(2).
\[2\]関光世.“V给”文の意味と特徴に関する考察\[J\].中国語学,2001:232.
\[3\]中川正之.二重目的語文の直接目的語における数量限定語について\[J\].中国語学,1973: 218.
\[4\]沈家煊.“在”字句和“给”字句\[J\].中国语文,1999,(2).
\[5\]大堀壽夫.認知言語学\[M\].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2.
\[6\]张国宪.汉语双宾语结构式的语法化渠道与元句式语义\[J\].现代汉语研究.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