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昌吉回族民间舞蹈的现代特征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yshe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半个世纪来,回族民间舞蹈艺术发展缓慢、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舞蹈体系,随着时代发展,思想的解放,回族民间舞蹈冲破了一些宗教戒律,展示了当代回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征。本文以回族舞蹈作品《踩点点》为例,在编舞技法、舞蹈语汇、舞蹈音乐、舞蹈服饰等方面分析了现代回族舞蹈的创新思路和时代特征。
  【关键词】回族;民间舞蹈;现代特征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一、《踩点点》的创作背景
  舞蹈《踩点点》是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艺术剧院参加全国第九届舞蹈大赛的作品。编导张天才、马柯湘深入民间采风,收集、挖掘、吸取生活中的营养,深入细致地了解回回民族日常生活习俗,以民间传统的体育游戏“踏脚”的原始形态为素材,借鉴昌吉地区回族的节日“耍场”活动,吸收了新疆其它民族舞蹈的元素,经过精心的揣摩、提炼和发展,创作出了符合当代回族人民性格的舞蹈语汇和体态造型。“耍场”“踏脚”源于武术,“耍场”流传于新疆昌吉,喜庆节日中在庭院表演的舞蹈,舞者4人,2名伴唱者即兴编唱,或平步前进,或提腿转身,舒展大方。“踏脚”流传于宁夏泾源,多借月光在宽敞的场地上进行,老幼皆可。舞者用脚的内外侧和腿部“裹”“打”对方,只踏不踢,双手用于协调身体平衡。舞蹈动作有转身平踏、左右跳踏、连环脚踏、前蹬后踏、燕式平踏等,充满欢乐和健身作用。《踩点点》作品取材于回族流行的习武活动,却又被赋予了舞蹈的灵动与秀美,一群青年男女在“踩”的动律之中欢腾活跃,争斗的踩、戏谑的踩、调情的踩、竞相的踩,充满青春活力和时代生活气息。
  二、《踩点点》编舞技法的创新
  在编舞技法上,巧妙地运用了现代舞的思维方式,大胆创新和探索,在回族舞蹈典型的“碎摇头”“硬软屈步”“一顺撇”“鸽子翻身”“蝴蝶飞舞”“凤凰展翅”等等动作中,融入了新疆其它民族舞蹈和国外舞蹈的脚部动作,打破了回族传统的动作规范和节奏规律,注入了非程式化因素,使其发生了夸张的变形,呈现出新的动律。同时,从抒发情感出发,紧缩节奏,强化张力,语汇古朴而现代,围绕着一个“踩”为舞蹈主线,踩天、踩地、踩空中;蹲着踩、站着踩、跳着踩;踩到了流畅的河水、踩到了耸立的山川;踩出了回族人的热情好客的胸怀、踩出了回族人民朴实真挚的情感、踩出了回族人民走向新生活的幸福之路,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抒发了新疆回族人民在创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焕发出来的高涨热情和喜悦心情。其构思生动感人,主题突出,使回族舞蹈有了一个新起点。
  三、《踩点点》的时代特征
  (一)舞蹈语汇的创新
  舞蹈《踩点点》的演员集哈萨克族、回族、维吾尔族、汉族等多个民族,具有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活情趣。同时,又体现出浓郁的新疆地域回族舞蹈色彩,抒发了新疆回族人民在创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园中的民族精神和喜悦心情。
  舞蹈引子部分以慢板的男声 “哎…呀…吆…”为背景音乐,在美丽辽阔的大草原上,山花烂漫,炊烟袅袅,男女双人造型使观众眼前一亮,男子大八字步屈腿前弓腰,女子躺在男子背上,左脚为重心,右脚蹬向空中,突出“脚”的作用,为舞蹈中的“踩”做了铺垫。伴着踏脚节奏的动律,姑娘小伙们齐声“吆……嗨”,引出了欢快的主旋律。小伙们踩着轻快稳健的屈伸步伐,上身前倾左右摆动,热情奔放、刚健有力、潇洒自如;姑娘们屈伸点步,翻身踩踏,碎摇头配合轻快敏捷的硬屈步,呈现出舞姿舒展、灵巧多变、含蓄柔美、靓丽俊俏的姿态。挺胸立腰,上身稍前倾的体态,富有平稳节奏感的摇头,左右摆动、前后转身的身体动律;灵活、柔韧富有弹性的屈伸步;多方位、节奏明快的踩踏,展现出回族人民的热情奔放、纯真质朴、习武逗乐、开朗豁达、勇敢豪放的民族精神和气质。舞蹈中,渗透着其他民族乃至国外舞蹈的元素,通过巧妙地运用,产生了新的动律,形成了新的回族舞蹈语汇,使回族舞蹈富有时代气息,如:男女集体相对舞蹈时,端腿踩踏,展臂转动,借用了维吾尔族舞蹈的滑冲步和腰围手动作,表现出男女青年的阳刚和柔美;在舒缓的双人舞中,用屈肘扶胸式手位动作,含情脉脉的侧身对视,则用了维吾尔族舞蹈中的行礼语汇;展示男子风采时,看到了藏族舞蹈“库马拉”中的嘀哒步伐;女子出场时,体态挺拔向上,略微前倾,双臂自然下垂,屈伸点步踩踏,又看到了爱尔兰《大河之舞》的踢踏舞步。由此看来,民族间文化艺术的碰撞、交流、渗透、借鉴和学习,对发展本民族的舞蹈艺术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舞蹈音乐的时代感
  舞蹈《踩点点》以回族传统的《鸽子》、《仓啷啷令》令牌音乐为素材,借鉴了“踩”的动律,“踏”出了新时代的节奏,形成了具有新疆昌吉地域特色的回族舞蹈音乐节奏。主旋律采用主导节奏型贯穿和扩大音值发展的写作手法,强化了回族舞蹈“踏”的动感,展现出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热情欢快的现代节奏,加上摇滚乐器的伴奏,富有动感与优美的旋律,主题变奏与再现,快慢板相结合,丰满的和声及现代音乐的配器手法,增加了舞蹈主题和情感的表达,主旋律在“踏”的节奏中回旋出现,形成交替连接,使舞蹈音乐连贯起伏,自然过渡到舞蹈的高潮。舒缓的慢板音乐,伴随一段男女双人舞蹈,表达了回族青年美好的爱情故事。由此,让传统音乐具有时代的节奏和旋律,吸收现代音乐的音型结构方式,强化回族舞蹈的动感与节奏性,可以使音乐在舞蹈中充分发挥其功能效应,促使传统舞蹈动作发生夸张与变形,在对比中呈现新的动态美,让回族舞蹈音乐展现时代风韵和民族特色。
  (三)舞蹈服饰的时尚感
  由于宗教信仰与生活习俗,回族人民的服饰颜色多以白色和绿色为主,白色象征着洁净与素雅;绿色象征着希望与祥和。既往的回族舞蹈多以白帽、白衬衣、黑色马甲、红色腰带、白色或绿色裤子、绣花布鞋等服饰为特征。
  从舞蹈《踩点点》的服饰可以看到,采用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在体现本民族舞蹈服饰特征的基础上,借鉴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的舞台服饰,吸取其精华,在服饰的色彩、款式、配饰等方面仔细研究,认真揣摩回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审美心理,创作出具有新疆回族现代风格的绚丽多彩的舞台服饰。色彩上,保留了白色和黑色,大胆运用了玫瑰红的涮色,在款式、配饰方面大胆创新,男子头戴白帽,身穿白色灯笼袖衫、白裤和白靴,外套黑色大V字领马甲,系红色腰带,帽边、领口、袖口、靴靿两侧绣有金色花边,装饰亮片,帽子前方绣有月牙和星星,显现出回族小伙健壮的体魄;女子头戴金色皇冠头饰,上方有月牙,身穿玫红色斜襟短款贴身衣及涮色裤子,立领袖紧、前胸绣有牡丹花,衣边、裤边也镶有花边和亮片,显现回族姑娘的窈窕妩媚,艳丽夺目。用牡丹花突出民族特性,以月牙突出宗教习俗,花边和亮片则借鉴了其他民族的服饰特点,使舞蹈《踩点点》的服饰既不脱离本民族的审美理念,又具有时代的审美特征,充实和发展了回族服饰文化。
  四、新疆回族舞蹈的发展
  在以往的观念中,人们往往把宁夏一带的回族民间舞蹈当成回族舞蹈唯一的样本典范,在具体的认识和实践中不免会限制与制约回族舞蹈的创作。而回族文化和舞蹈具有宗教性、多元性特点,民间自然状态的舞蹈样式稀少,具有鲜明回族地域文化色彩的“原生态”文化资源十分珍贵,这给回族舞蹈的创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新疆回族舞蹈发展与居住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在保持本民族艺术风格基础上,吸收了宁夏、甘肃和青海等地区回族舞蹈的特点,学习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等各民族舞蹈的优点,如摇头耸肩、腰围手位、打响指、搓步屈伸、单手或双手抚胸行鞠躬礼等,从而形成了朴实大方、俊俏秀美、稳健潇洒、豪放轻快、幽默诙谐等特点。舞蹈《踩点点》在新疆回族舞蹈的发展中具有引向之势,主要表现在地域特色浓郁、民族特点突出、时代节律强烈,素材抓的新奇,编排手法新颖,充满生机活力。舞蹈抓住了“踩”这个动词,贯穿整个舞蹈作品,展现出新疆回族舞蹈艺术发展的时代特征和独有的风格;抓住了新疆回族文化的“根”,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风格性与观赏性相和谐,准确体现了新疆回族独有的文化特色。
  优秀的舞蹈唤起了我们的深沉思索,当前,伴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新疆迎来了文化大发展,回族民间舞蹈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与中原、西域、欧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深入体验生活,结合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生活,不断研究和探索回族舞蹈的形体语言、音乐服饰、创作及编舞技法,把握好回族特定的民族情感、民族精神等文化特征,吸取其他各民族舞蹈艺术精华,注重引导、挖掘整理,一定会创作出更优秀的回族舞蹈作品,推进新疆回族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雍飏鹤,马冠卿.宁夏泾源回族“踏脚”舞蹈的调查研究与保护[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11).
  [2]张莉.新疆昌吉地区回族舞蹈的“动态”形象与文化解读[J].赤峰学院学报,2014(05).
  作者简介:宋瑞江(1965-),男,汉族,新疆昌吉学院音乐系舞蹈讲师,主要从事舞蹈教学与研究。
其他文献
朱占平,湖南醴陵人,1952年12月生;1975年1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93年获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职业鉴定专家委员会(陶瓷)副主任委员,湖南醴陵陶瓷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特聘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釉下五彩传承人、湖南美术家协会陶艺委员会委员、湖南醴陵釉下五彩国瓷研究所艺术总监。  从事釉下五彩陶瓷艺术近四十年,曾获联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旅游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世界文化遗产近几年备受青睐。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更加趋向于精神方面的需求,这方面的需求最为重要的便是来源于文化。其中世界文化遗产在人们的精神需求中显得更加重要,而世界文化遗产本身的脆弱性与不可再生性直接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世界文化遗产的解说与一般旅游景点的解说有所区别,本文就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解说方式方法展开论述,以便
【关键词】自我意识;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50-0067-05  【作者简介】王晓娜,山东省济南第十一中学(济南,250031)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之一。高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时期,常
【摘要】从2015年国务院颁布出台的《博物馆条例》中可以看出,博物馆的“教育”开始成为博物馆运行的首要目的,并上升至国家法规层面。面对现今博物馆界多种教育理念推陈出新的现状,分众教育成为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的可选择理念之一。分众教育是针对大众教育而产生的,开展教育工作时要充分了解受众群组的兴趣所在,根据受众群组的需求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受众目标明确,才能够真正地想观众之所想、答观众之所惑。因此
【摘要】教改项目针对高校美术学研究生专业能力与社会要求不符的状况,依托学校自身专业与师资优势,对漆艺专业教学进行改革,建构了“技术 艺术 学术”三术一体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培养具有扎实技术基础、较高艺术修养、较强学术能力的漆艺人才为目标,以“漆工艺—漆画—立体漆艺—漆陶艺”等漆艺类课程为教学内容,以夯实技术基础、提高艺术水平、提升学术素养为教学过程,以“教室—工作室—网络”立体化的教学平台为
【摘要】戏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其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表述。学习戏曲对传承我国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戏曲教学是中学音乐教学的难点,学生对流行歌曲更感兴趣,传统戏曲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让学生了解、认识戏曲,学习并喜欢上戏曲,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戏曲文化得以发扬发大,是我们广大音乐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摸索,笔者认为,戏歌的发展
【摘要】龙王在前,妈祖在后,不仅仅是指在长岛的海神信仰发展中先有龙王信仰,后有妈祖信仰,同时也简明扼要的阐明所信仰的海神地位功能:龙王的信仰是渔民在前方出海捕捞作业时对大自然敬畏,妈祖信仰是后方亲人企盼渔人平安归来的渴望;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人类抗风险能力的提升,龙王信仰与妈祖信仰逐渐融汇一起,更多的体现了长岛居民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对平安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神话故事;海神信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城市的魂与脉,是区别于其它城市的特色所在。实施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对提升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品位、加快特色文化城市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调研分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在文化街区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从提高认识、发挥政府保护主导作用、健全管理体制、注重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等方面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文化街区保护;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摘要】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是根据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及素质教育的思想为指导方针自编的校本课程,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关键词】音乐课堂;音乐欣赏;创作课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在网络环境下让
【摘 要】生涯适应力是生涯建构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包含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和生涯自信四个维度。高中阶段的生涯教育可基于这四个维度,通过设计和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生涯体验活动,促进学生思考未来,努力探索自我和环境、学会面对和解决问题。   【关键词】高中;生涯适应力;体验活动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42-0018-05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