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地位,重视双基教学,注重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加强学法指导,进行应用数学等多种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种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
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和谐的情境”,确立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地位
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唯一的这一个,相互之间存在差异。因而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保护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并给予积极而善意的帮助。同时,对于学有潜力的学生,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在对学生倾注的满腔关爱中,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与学生一同探索、一同研究,用自己亲切信任的目光、和蔼幽默的语言,在对学生不断的表扬和鼓励中,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参与的精神和勇气。
二、重视双基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要把数学教学看成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教学时注意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如在圆的面积、圆柱的体积等公式的教学中,一定要讲清楚公式的形成过程及相互的关系,才有利于学生准确灵活地运用它们。
数学技能训练就是充分重视心智技能的训练。教师在解题教学中,不能只按思考成熟的思路、方法讲解,必须把自己解决问题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怎样分析、怎样推断、怎样选择方法等过程展示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受到思维方法的训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强化过程教学,进行数学方法和思维品质的教育
教材通过多次修正,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副“完美”的、以“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例题(习题)”形式组成的纯数学“逻辑链”。这种系统性、严谨性以及数学所特有的抽象性,既远离学生的直接经验,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假象:数学是一种完善的规则系统,学数学就是用这些规则和结论去解题!一方面这无疑是造成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方法等弊端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又给学生感知、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带来困难,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比学其他知识更困难的症结所在。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掌握前人的间接经验和成果,并发展智能、提高思维品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根本上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指导学生掌握诸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认知理论,把按照一定形式编写的教材还原为生动活泼的数学创造思维活动,把凝结在教材中的知识背后的材料及科学活动过程充分展开,把概念和定理的发生、发现过程、解决问题时所涉及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给学生,突出分析与概括过程,深入挖掘出隐藏在具体知识后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数学地思维;在经历数学思想方法的动态过程中,真正地掌握知识;在对数学知识的能动建构中获得创造的灵性,进而达到既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能促进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的目的,最终使学生学会思维、会学思维,用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四、加强学法指导,确保“面向全体学生”落到实处
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师对学生分类要求,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教学分成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两个阶段,课堂上只占用少部分时间以绝大多数学生的水平为基准进行少而精的集体教学,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自学、练习,教师做巡回个别辅导或答疑。在这段时间里,对优生可安排阅读教材,以深入理解讲授内容,还可安排提高性练习。对学困生,要求再做一下例题,教师有针对性地个别辅导和答疑,最后通过必要的教学反馈——矫正手段,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知识缺陷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和矫正,最终使全体学生掌握所学内容,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
五、挖掘教材内容,有机渗透品德教育
数学教材中多处介绍数学史,中国古代数学成就,例如,祖冲之与圆周率、刻漏计时等,教学时结合这些素材可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此外,数学中含有极为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素材,如有些例习题的解答若能从“局部”拓展为“整体”,解题思路会豁然开朗,体现了整体与局部的辩证思想。再者,通过数学教学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劳动素质教育(如数学家传记),以及数学美教育(如数学的简约性、数形结合等)。
数学应该是属于所有人的,新课程下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转变思想,更新理论,探索方法,进而将其真正落到实处。
(新乡市育才小学)
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和谐的情境”,确立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地位
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唯一的这一个,相互之间存在差异。因而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保护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并给予积极而善意的帮助。同时,对于学有潜力的学生,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在对学生倾注的满腔关爱中,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与学生一同探索、一同研究,用自己亲切信任的目光、和蔼幽默的语言,在对学生不断的表扬和鼓励中,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参与的精神和勇气。
二、重视双基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要把数学教学看成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教学时注意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如在圆的面积、圆柱的体积等公式的教学中,一定要讲清楚公式的形成过程及相互的关系,才有利于学生准确灵活地运用它们。
数学技能训练就是充分重视心智技能的训练。教师在解题教学中,不能只按思考成熟的思路、方法讲解,必须把自己解决问题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怎样分析、怎样推断、怎样选择方法等过程展示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受到思维方法的训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三、强化过程教学,进行数学方法和思维品质的教育
教材通过多次修正,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副“完美”的、以“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例题(习题)”形式组成的纯数学“逻辑链”。这种系统性、严谨性以及数学所特有的抽象性,既远离学生的直接经验,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假象:数学是一种完善的规则系统,学数学就是用这些规则和结论去解题!一方面这无疑是造成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方法等弊端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又给学生感知、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带来困难,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比学其他知识更困难的症结所在。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掌握前人的间接经验和成果,并发展智能、提高思维品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根本上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指导学生掌握诸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认知理论,把按照一定形式编写的教材还原为生动活泼的数学创造思维活动,把凝结在教材中的知识背后的材料及科学活动过程充分展开,把概念和定理的发生、发现过程、解决问题时所涉及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给学生,突出分析与概括过程,深入挖掘出隐藏在具体知识后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数学地思维;在经历数学思想方法的动态过程中,真正地掌握知识;在对数学知识的能动建构中获得创造的灵性,进而达到既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能促进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的目的,最终使学生学会思维、会学思维,用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四、加强学法指导,确保“面向全体学生”落到实处
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师对学生分类要求,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教学分成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两个阶段,课堂上只占用少部分时间以绝大多数学生的水平为基准进行少而精的集体教学,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自学、练习,教师做巡回个别辅导或答疑。在这段时间里,对优生可安排阅读教材,以深入理解讲授内容,还可安排提高性练习。对学困生,要求再做一下例题,教师有针对性地个别辅导和答疑,最后通过必要的教学反馈——矫正手段,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知识缺陷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和矫正,最终使全体学生掌握所学内容,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
五、挖掘教材内容,有机渗透品德教育
数学教材中多处介绍数学史,中国古代数学成就,例如,祖冲之与圆周率、刻漏计时等,教学时结合这些素材可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此外,数学中含有极为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素材,如有些例习题的解答若能从“局部”拓展为“整体”,解题思路会豁然开朗,体现了整体与局部的辩证思想。再者,通过数学教学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劳动素质教育(如数学家传记),以及数学美教育(如数学的简约性、数形结合等)。
数学应该是属于所有人的,新课程下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转变思想,更新理论,探索方法,进而将其真正落到实处。
(新乡市育才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