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因此,计算教学不容忽视。计算教学应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不把法则的得出,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应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尝试,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自我发展,自我提高。
【关键词】小学 计算教学 实践 思考
在实际学习中小学生在计算中孩子在计算上出现差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提高计算教学的质量,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一、理解算理、优化思维、加强计算教学的多样化训练
计算教学,既要重视从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从发现和提出新的计算问题,产生学习新的计算方法的需求,也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算理的理解上,既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算,更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这样算。可以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算理,也可以复习旧知,帮助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顺利实现自主迁移。
计算教学也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因为思维的发展,能够提高计算能力,计算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促进的。算法多样化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强调算法多样化,不等于只强调算法的数量而忽视质量的提升。算法多样化之后,教师应指出哪种方法是一般方法,并着重引导学生加以研究。小学生反思意识比较淡薄,尤其班级中的后进生,如果没有教师有意识的要求,没有教学中有步骤的训练,他们很难实现对已有知识经验的主动提升和超越。只有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之间的关系,才能切实提高计算能力。
第二、加强口算、估算教学才能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口算既是笔算、估算是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逐步提高基本口算的熟练程度。 以口算能力训练为突破口,加强学生口算训练。每堂课可以安排3—5分钟的口算训练,使口算成为学生每天的必修课,养成天天算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情境,灵活估算。
如“三种篮球的单价分别是 48元、38元、28元,带1000元钱买24个同样的篮球,他可能买了哪种篮球?”这个问题,单价 38元、28元的在估算时不会出现异议,单价48元的,运用估算①48≈50,24≈20,50×20=1000元,从估算的结果看,1000元钱够买 24个篮球。②48≈50,24=24,50×24=1200元,显然这1000元是不够的。①②两种估算出现了不同结论,要求学生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时再引导学生把问题再带回到现实情境当中去,在实际购买的时候,48×24=1152元,这1000元钱买不到 24个单价48元的篮球。
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运算”,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与否,运用心算的方法可以对计算的结果做预先定位,快速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通过计算前的心算和计算后的检查,可以避免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可以让学生看计算结果的末一位,如个位是3和8,结果的个位相加就肯定是1,相乘就一定是4,如13×26积不可能是两位数等等。
第三、适量练习,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练习设计要注意突出重点。如有关小数计算练习的重点是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小数加、减法中小数点对齐;小数乘法中小数点的位置怎样确定,位数不够时用“0”占位;小数除法中除数转化整数时被除数中小数点的移动方法。教师组织练习必须明确为什么练,练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程度,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材的计算教学是集中在一个单元的,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补充相关的计算练习,并注意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计算。在重视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同时,对学生数学计算训练重视训练把握基础性,突出针对性,寻找规律性。计算除了理性的追求而外,形式上的变化与趣味是教材与教学当中的不可缺少的元素,这种融入趣味性和形式多变的安排,能够满足孩子好奇、求新的心理。孩子在兴致勃勃的情况下进行学习,他们的思维兴奋程度高,对知识感受敏锐,这样教学的效果也更好。
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 6页:你能在□填上合适的数字,使等式成立吗? □□×□□=1600 □□×□□=2400
这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运用积的末尾0的个数来确定两个乘数,加深了对乘数末尾有 0的乘法的理解,体验了积不变的时候两个乘数互相变化的规律,学生觉得这种题好玩,在好“玩”中学习计算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所盼望的。
在练习中,我们还看到计算会采用改错、猜谜、比较、找规律、数学小资料等形式,这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计算而精心编制的,像这样的实例有很多,教师在运用时要充分体现它的价值。学习计算后,教材通常都安排利用计算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也是很合理的。教师对此要有足够认识,要让学生在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计算的兴趣,享受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快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有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求灵活新颖、只有持之以恒,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当然计算教学还要注意处理好练习中质与量的关系,习题要少而精,正確处理好练与评的关系等。题型除了基础题,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综合运用题、探索规律题,用以发展与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小学生处于智力与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较为枯燥的运算中培养学生数感,感受数学的价值,提高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正是从事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关键词】小学 计算教学 实践 思考
在实际学习中小学生在计算中孩子在计算上出现差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何提高计算教学的质量,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第一、理解算理、优化思维、加强计算教学的多样化训练
计算教学,既要重视从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从发现和提出新的计算问题,产生学习新的计算方法的需求,也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算理的理解上,既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算,更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这样算。可以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算理,也可以复习旧知,帮助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顺利实现自主迁移。
计算教学也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因为思维的发展,能够提高计算能力,计算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促进的。算法多样化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强调算法多样化,不等于只强调算法的数量而忽视质量的提升。算法多样化之后,教师应指出哪种方法是一般方法,并着重引导学生加以研究。小学生反思意识比较淡薄,尤其班级中的后进生,如果没有教师有意识的要求,没有教学中有步骤的训练,他们很难实现对已有知识经验的主动提升和超越。只有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之间的关系,才能切实提高计算能力。
第二、加强口算、估算教学才能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口算既是笔算、估算是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逐步提高基本口算的熟练程度。 以口算能力训练为突破口,加强学生口算训练。每堂课可以安排3—5分钟的口算训练,使口算成为学生每天的必修课,养成天天算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结合实际情境,灵活估算。
如“三种篮球的单价分别是 48元、38元、28元,带1000元钱买24个同样的篮球,他可能买了哪种篮球?”这个问题,单价 38元、28元的在估算时不会出现异议,单价48元的,运用估算①48≈50,24≈20,50×20=1000元,从估算的结果看,1000元钱够买 24个篮球。②48≈50,24=24,50×24=1200元,显然这1000元是不够的。①②两种估算出现了不同结论,要求学生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这时再引导学生把问题再带回到现实情境当中去,在实际购买的时候,48×24=1152元,这1000元钱买不到 24个单价48元的篮球。
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运算”,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与否,运用心算的方法可以对计算的结果做预先定位,快速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通过计算前的心算和计算后的检查,可以避免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可以让学生看计算结果的末一位,如个位是3和8,结果的个位相加就肯定是1,相乘就一定是4,如13×26积不可能是两位数等等。
第三、适量练习,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练习设计要注意突出重点。如有关小数计算练习的重点是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小数加、减法中小数点对齐;小数乘法中小数点的位置怎样确定,位数不够时用“0”占位;小数除法中除数转化整数时被除数中小数点的移动方法。教师组织练习必须明确为什么练,练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程度,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材的计算教学是集中在一个单元的,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补充相关的计算练习,并注意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计算。在重视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同时,对学生数学计算训练重视训练把握基础性,突出针对性,寻找规律性。计算除了理性的追求而外,形式上的变化与趣味是教材与教学当中的不可缺少的元素,这种融入趣味性和形式多变的安排,能够满足孩子好奇、求新的心理。孩子在兴致勃勃的情况下进行学习,他们的思维兴奋程度高,对知识感受敏锐,这样教学的效果也更好。
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 6页:你能在□填上合适的数字,使等式成立吗? □□×□□=1600 □□×□□=2400
这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学生在寻找的过程中,运用积的末尾0的个数来确定两个乘数,加深了对乘数末尾有 0的乘法的理解,体验了积不变的时候两个乘数互相变化的规律,学生觉得这种题好玩,在好“玩”中学习计算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所盼望的。
在练习中,我们还看到计算会采用改错、猜谜、比较、找规律、数学小资料等形式,这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计算而精心编制的,像这样的实例有很多,教师在运用时要充分体现它的价值。学习计算后,教材通常都安排利用计算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也是很合理的。教师对此要有足够认识,要让学生在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计算的兴趣,享受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快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有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求灵活新颖、只有持之以恒,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当然计算教学还要注意处理好练习中质与量的关系,习题要少而精,正確处理好练与评的关系等。题型除了基础题,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综合运用题、探索规律题,用以发展与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小学生处于智力与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较为枯燥的运算中培养学生数感,感受数学的价值,提高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正是从事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