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台湾“反服贸”运动中的新媒体运用情况进行了梳理分析,归纳总结台湾年轻一代运用新媒体的策略与手段,为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好对台信息传播提出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反服贸新媒体对台传播网络宣传
一、台湾“反服贸”运动中新媒体的主导地位
新媒體是台湾“反服贸”运动的导火线。2014年3月17日,岛内公民团体沃草团队建立的监督平台“国会无双:一天一分钟、国会大小事”披露,国民党籍“立法委员”张庆忠在“立法院”采取突袭方式宣布服贸协议的审查通过,在其网站“场边焦点”中发表了“台湾民主危机——黑箱服贸30秒强行闯关始末”这篇文章,引爆了常年监督服贸审议进程的岛内公民团体与政党不满,紧接着发生了学生与公民团体闯入“立法院”事件。
新媒体是台湾“反服贸”运动的主战场。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凭借对实时议题的掌控,多元运用社交媒体传播,加强与大众的互动,主导了反服贸信息的传递与主题。在这场运动中,有“一台ipad打趴台湾各家SNG车”的说法。在台湾网站进行的一项“你主要使用什么平台来获得反服贸事件讯息”的小规模调查中,使用社群网站的比例达47.7%(包括GOV网站、PTT、Facebook、Twitter、Google )远超过其他的媒体平台。据不完全统计,Facebook中文圈那段时间前30名热门帖文,清一色是反服贸的相关信息。PTT也同样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讯息传播平台,其八卦版的反服贸话题出现同时有10万人上线的火爆情形。不得不提的是gov.tw台湾零时政府。这本来是一个推动信息透明化的社群,2012年由一群资讯科系为主大学生自主发起,他们最早是为了帮助社会大众了解政府总预算,因此透过自身专业将公文及数字可视化、变得浅显易懂。进入“立法院”后,台湾大学生立即在夹脚拖鞋和iPad搭建了零时政府(gov.tw)直播环境,从影音直播、文字直播、运动要求、各方报导、人力物资需求、多国语言翻译等方面形成一个快速、简要、有令大众信服的信息汇集平台,3月18日当晚,观看直播人数就有80万人之多。
新媒体是台湾“反服贸”运动的鼓风机。在长达24天的“反服贸”运动过程中,参加成员利用在新媒体上汇聚数据、输出谣言,达到控制舆论、推波助澜、制造议题的作用。比如,在打压传统媒体上“反服贸”运动开始的一周时间内,网络上就流传了“TVBS摄影师翻倒垃圾桶制造暴动假像”的谣言与照片,虽然最后证实是工作人员不小心踢倒垃圾桶正要扶正,但抗议民众在TVBS的SNG车上贴满纸条,写着“媒体自重”、“滚出台湾”,甚至“你妈知道你在这里作假新闻吗?”等激烈的攻击字眼,一度成为棒打台湾传统媒体的舆论,从而间接引发社会对于台湾传统媒体中有关服贸议题的怀疑与争辩。
新媒体是台湾“反服贸”运动的组织利器。从媒体和传播的角度看,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功能,已经日益由原来分享和传播信息而演变成组织和行动的支柱,成为反服贸运动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反服贸”运动中受网络实况转播影响,主动参与学运的个人与团体日益增加,使得指挥工作面临挑战。为了缩短指挥落差,贯彻行动指导,学生团体采用Loomio共同决策应用程序,强化指挥链。“Loomio采用共同决策模式与组织决策模式,该软件适合多数团体活动使用,通过达成共识,让决策更有共鸣,从而强化指挥链。值得注意地,Loomio程序让指挥者与被指挥者具有共享指挥权的特色,不容易发生不服从指挥的情况,因为被指挥者也参与了决策。”
二、台湾“反服贸”运动中新媒体运用类型
在新媒体传播平台方面,主要有用来贴文和讨论的facebook和ptt、用来影音分享的youtube和flickr、用来文章讨论的痞客邦和tumblr、用来召开视频会议的google hangout、用来显示学运周边物资站和医疗所的google map,以及多功能的google plus及Yahoo!Kimo等。
在传播载体和软件上,台湾“反服贸”运动中也有许多创举。除了传统的手机、平板电脑和相机来记载文字影像之外,学生还采用了skywatch、ustream和空拍多轴飞行器进行抗议现场的视频网络直播行为,用线上协作平台hackpad进行文章的分享。
三、台湾“反服贸”运动中新媒体运用对台湾信息传播的影响
1、拓展用户的“社群时代”,寻找网络信息传播的长尾市场
脸书、微信、App和网站被称为新媒体“四大件”,它们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用户追求的不再是大众趋同,而是小众自我,每个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都有自己的小世界,最简单最直观的来看,就是每个人手机上的APP应用都有差异,这就是网络时代的长尾市场。
2、来自于群众募资平台的新媒体实验兴起
在某些社群特别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运用个人魅力感召支持者加入新媒体计划,出现一个个“自己的媒体自己做”的媒体创业者。比如从募资平台上崛起的《眉角》、问纸和Knowing就是一些生于网络,富含网络基因的年轻媒体,它们用自己的方式传达年轻人的声音。它们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公共议题好好说清楚,回归媒体最老派的本质。与传统媒体或上一波网络媒体相比,它们的发起人不仅本身年轻,而且更强调年轻的声音与媒体的核心价值,注重把传统的订阅媒体行为转换成一种支持理念和梦想的行为,获得不错的业绩。
3、移动化应用占主流、成长迅速
根据创市际comScore Mobile Metrix的资料,目前在台湾Web100中,在有加入移动端监测的31家网站中,移动端流量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中,新闻网站最为明显,移动端流量更是大幅超越了PC端。以《苹果日报》为例,在强调报道影音化、图像化、实时化的策略下,相对于PC端平均每月触达人数约518万,移动端的数量超过800万,以去年12月的流量来看,移动端对应PC端的比例达167%。而东森新闻云、中时电子报、自由时报等新闻类网站,也都呈现类似状况。如果以浏览的网页数来看,主要新闻媒体PC端流量成长约31%,但移动端增长率高达247%;杂志类部分,移动流量也增长了127%!这与台湾网民用网习惯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台湾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2014年台湾宽带网络使用调查”报告显示,台湾12岁以上曾使用无线区域上网或移动上网的总人数,由2013年的1107万人成长至1260万人,曾使用移动上网的12岁以上民众人数(推算)为987万人,占上述总人数47.2%,较上一年同期成长超过6%。 四、台湾“反服贸”运动新媒体运用对台网络宣传的思考
1、充分重视年轻人的参与与主体地位
参加这次台湾“反服贸”运动占领“立法院”的主要是年轻的学生,虽然有组织者,“占领”过程中也一部分政客到现场声援,但这些年轻的学生中也有相当部分是通过社交网络的号召来现场的。他们是完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90后,乃至于00后,他们懂得利用社交网站串联、会运用影音媒体、中英文语言做到无障碍传递信息。由于长期的信息断层,越来越多人对主流媒体不满,开始寻求新的信息来源渠道。
2、重视社交类网络媒体在对台宣传中的“扩音器”作用
台湾“反服贸”运动是一起通过新媒体发起而做大的新型社会运动,并造成台湾当局的极大被动,并对台湾社会产生了较深刻的影响。社交网络让观点与新闻、更新与视频一道获得了分享;它拉近了受众与事件间的距离,创造了共享话语权;它带来了自媒体时代,实现了“人人是记者”,更重要的是打破了各种媒介的边界、融合了世界的观点、经吸收消化后再表达、再扩散,形成一种集体的力量,从而实现“扩音器”“加速器”作用。作为对台宣传,我们不仅自己建平台,与台湾网站联手,还应该主动到台湾社交类网络开设阵地,分离有内涵的内容、透露有个性的信息,建立具有识别意义的社群粉丝。
3、把台湾众多的独立新媒体网站纳入信息集成的重要渠道
进入网络时代后,个体表达的门槛降低,以个人或NGO为发起者的网络自媒体开始兴起。与传统主流媒体不一样的是,这些媒体主要依赖自筹资金或小额募捐等渠道来生存,它们的特点是规模小,侧重于主流媒体忽视的细微领域、地方新闻、专业新闻,注重发动广大网民成为公民记者,去报道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去关心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议题。尽管小,但因其独立性,新媒体备受民众信赖。这些包括以社会运动报道见长的苦劳网、以视频分享为主要内容的公共电视Peopo公民新聞平台、以网民参与为主的新头壳新闻资讯平台、在“反服贸”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零时政府”网站等等。尽管这些新媒体的日常点击率都并不高,但他们对重大公共事件的发声,往往会被民众视为最具公信力的声音。在特定时候,结合社区网站的传播力,新媒体的报道经常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力,文章会被广泛转载,并与主流媒体产生良性互动,从而放大报道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①汪子锡,《E化民主的政策行销挑战分析》[J].《中国行政评论》,2014(2)
②台湾199it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台湾反服贸互联网使用调查报告》
③马军,《台湾学运中的网络战》[J].《凤凰周刊》,2014(8)
(作者单位:中国华艺广播公司)
责编:周蕾
【关键词】反服贸新媒体对台传播网络宣传
一、台湾“反服贸”运动中新媒体的主导地位
新媒體是台湾“反服贸”运动的导火线。2014年3月17日,岛内公民团体沃草团队建立的监督平台“国会无双:一天一分钟、国会大小事”披露,国民党籍“立法委员”张庆忠在“立法院”采取突袭方式宣布服贸协议的审查通过,在其网站“场边焦点”中发表了“台湾民主危机——黑箱服贸30秒强行闯关始末”这篇文章,引爆了常年监督服贸审议进程的岛内公民团体与政党不满,紧接着发生了学生与公民团体闯入“立法院”事件。
新媒体是台湾“反服贸”运动的主战场。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凭借对实时议题的掌控,多元运用社交媒体传播,加强与大众的互动,主导了反服贸信息的传递与主题。在这场运动中,有“一台ipad打趴台湾各家SNG车”的说法。在台湾网站进行的一项“你主要使用什么平台来获得反服贸事件讯息”的小规模调查中,使用社群网站的比例达47.7%(包括GOV网站、PTT、Facebook、Twitter、Google )远超过其他的媒体平台。据不完全统计,Facebook中文圈那段时间前30名热门帖文,清一色是反服贸的相关信息。PTT也同样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讯息传播平台,其八卦版的反服贸话题出现同时有10万人上线的火爆情形。不得不提的是gov.tw台湾零时政府。这本来是一个推动信息透明化的社群,2012年由一群资讯科系为主大学生自主发起,他们最早是为了帮助社会大众了解政府总预算,因此透过自身专业将公文及数字可视化、变得浅显易懂。进入“立法院”后,台湾大学生立即在夹脚拖鞋和iPad搭建了零时政府(gov.tw)直播环境,从影音直播、文字直播、运动要求、各方报导、人力物资需求、多国语言翻译等方面形成一个快速、简要、有令大众信服的信息汇集平台,3月18日当晚,观看直播人数就有80万人之多。
新媒体是台湾“反服贸”运动的鼓风机。在长达24天的“反服贸”运动过程中,参加成员利用在新媒体上汇聚数据、输出谣言,达到控制舆论、推波助澜、制造议题的作用。比如,在打压传统媒体上“反服贸”运动开始的一周时间内,网络上就流传了“TVBS摄影师翻倒垃圾桶制造暴动假像”的谣言与照片,虽然最后证实是工作人员不小心踢倒垃圾桶正要扶正,但抗议民众在TVBS的SNG车上贴满纸条,写着“媒体自重”、“滚出台湾”,甚至“你妈知道你在这里作假新闻吗?”等激烈的攻击字眼,一度成为棒打台湾传统媒体的舆论,从而间接引发社会对于台湾传统媒体中有关服贸议题的怀疑与争辩。
新媒体是台湾“反服贸”运动的组织利器。从媒体和传播的角度看,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功能,已经日益由原来分享和传播信息而演变成组织和行动的支柱,成为反服贸运动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反服贸”运动中受网络实况转播影响,主动参与学运的个人与团体日益增加,使得指挥工作面临挑战。为了缩短指挥落差,贯彻行动指导,学生团体采用Loomio共同决策应用程序,强化指挥链。“Loomio采用共同决策模式与组织决策模式,该软件适合多数团体活动使用,通过达成共识,让决策更有共鸣,从而强化指挥链。值得注意地,Loomio程序让指挥者与被指挥者具有共享指挥权的特色,不容易发生不服从指挥的情况,因为被指挥者也参与了决策。”
二、台湾“反服贸”运动中新媒体运用类型
在新媒体传播平台方面,主要有用来贴文和讨论的facebook和ptt、用来影音分享的youtube和flickr、用来文章讨论的痞客邦和tumblr、用来召开视频会议的google hangout、用来显示学运周边物资站和医疗所的google map,以及多功能的google plus及Yahoo!Kimo等。
在传播载体和软件上,台湾“反服贸”运动中也有许多创举。除了传统的手机、平板电脑和相机来记载文字影像之外,学生还采用了skywatch、ustream和空拍多轴飞行器进行抗议现场的视频网络直播行为,用线上协作平台hackpad进行文章的分享。
三、台湾“反服贸”运动中新媒体运用对台湾信息传播的影响
1、拓展用户的“社群时代”,寻找网络信息传播的长尾市场
脸书、微信、App和网站被称为新媒体“四大件”,它们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用户追求的不再是大众趋同,而是小众自我,每个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都有自己的小世界,最简单最直观的来看,就是每个人手机上的APP应用都有差异,这就是网络时代的长尾市场。
2、来自于群众募资平台的新媒体实验兴起
在某些社群特别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运用个人魅力感召支持者加入新媒体计划,出现一个个“自己的媒体自己做”的媒体创业者。比如从募资平台上崛起的《眉角》、问纸和Knowing就是一些生于网络,富含网络基因的年轻媒体,它们用自己的方式传达年轻人的声音。它们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公共议题好好说清楚,回归媒体最老派的本质。与传统媒体或上一波网络媒体相比,它们的发起人不仅本身年轻,而且更强调年轻的声音与媒体的核心价值,注重把传统的订阅媒体行为转换成一种支持理念和梦想的行为,获得不错的业绩。
3、移动化应用占主流、成长迅速
根据创市际comScore Mobile Metrix的资料,目前在台湾Web100中,在有加入移动端监测的31家网站中,移动端流量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其中,新闻网站最为明显,移动端流量更是大幅超越了PC端。以《苹果日报》为例,在强调报道影音化、图像化、实时化的策略下,相对于PC端平均每月触达人数约518万,移动端的数量超过800万,以去年12月的流量来看,移动端对应PC端的比例达167%。而东森新闻云、中时电子报、自由时报等新闻类网站,也都呈现类似状况。如果以浏览的网页数来看,主要新闻媒体PC端流量成长约31%,但移动端增长率高达247%;杂志类部分,移动流量也增长了127%!这与台湾网民用网习惯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台湾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2014年台湾宽带网络使用调查”报告显示,台湾12岁以上曾使用无线区域上网或移动上网的总人数,由2013年的1107万人成长至1260万人,曾使用移动上网的12岁以上民众人数(推算)为987万人,占上述总人数47.2%,较上一年同期成长超过6%。 四、台湾“反服贸”运动新媒体运用对台网络宣传的思考
1、充分重视年轻人的参与与主体地位
参加这次台湾“反服贸”运动占领“立法院”的主要是年轻的学生,虽然有组织者,“占领”过程中也一部分政客到现场声援,但这些年轻的学生中也有相当部分是通过社交网络的号召来现场的。他们是完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90后,乃至于00后,他们懂得利用社交网站串联、会运用影音媒体、中英文语言做到无障碍传递信息。由于长期的信息断层,越来越多人对主流媒体不满,开始寻求新的信息来源渠道。
2、重视社交类网络媒体在对台宣传中的“扩音器”作用
台湾“反服贸”运动是一起通过新媒体发起而做大的新型社会运动,并造成台湾当局的极大被动,并对台湾社会产生了较深刻的影响。社交网络让观点与新闻、更新与视频一道获得了分享;它拉近了受众与事件间的距离,创造了共享话语权;它带来了自媒体时代,实现了“人人是记者”,更重要的是打破了各种媒介的边界、融合了世界的观点、经吸收消化后再表达、再扩散,形成一种集体的力量,从而实现“扩音器”“加速器”作用。作为对台宣传,我们不仅自己建平台,与台湾网站联手,还应该主动到台湾社交类网络开设阵地,分离有内涵的内容、透露有个性的信息,建立具有识别意义的社群粉丝。
3、把台湾众多的独立新媒体网站纳入信息集成的重要渠道
进入网络时代后,个体表达的门槛降低,以个人或NGO为发起者的网络自媒体开始兴起。与传统主流媒体不一样的是,这些媒体主要依赖自筹资金或小额募捐等渠道来生存,它们的特点是规模小,侧重于主流媒体忽视的细微领域、地方新闻、专业新闻,注重发动广大网民成为公民记者,去报道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去关心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议题。尽管小,但因其独立性,新媒体备受民众信赖。这些包括以社会运动报道见长的苦劳网、以视频分享为主要内容的公共电视Peopo公民新聞平台、以网民参与为主的新头壳新闻资讯平台、在“反服贸”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零时政府”网站等等。尽管这些新媒体的日常点击率都并不高,但他们对重大公共事件的发声,往往会被民众视为最具公信力的声音。在特定时候,结合社区网站的传播力,新媒体的报道经常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力,文章会被广泛转载,并与主流媒体产生良性互动,从而放大报道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①汪子锡,《E化民主的政策行销挑战分析》[J].《中国行政评论》,2014(2)
②台湾199it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台湾反服贸互联网使用调查报告》
③马军,《台湾学运中的网络战》[J].《凤凰周刊》,2014(8)
(作者单位:中国华艺广播公司)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