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熬鱼冻

来源 :东方少年·阅读与作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66726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六月六,熬鱼冻,
  吃了鱼冻动一动,
  身强体壮到寒冬,
  不怕风霜不怕雪,
  迎接来年好丰收!
  天还没亮,住在村尾的桂婶儿家屋顶上已经冒起了炊烟。
  今天是农历六月初六,踏步村一年一度的“六月六”集市又要开始了。
  踏步村是一个藏在大山里的小村庄。这儿的房屋依山而建,房前屋后种满花草和果树。一条清亮的山溪绕村而过,像把整个小村怀抱在其中,大家都把这条溪叫“圆溪”。
  村里的住户不多,很多人都走出大山去外面讨生活了,住在这儿的人们则依旧保留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整个村庄非常安静,特别到了夜晚,除了偶尔听到几声犬吠,便只有山风吹过林涛的声音了。
  不过这样的景致会在一年中的某一天被打破,那便是每年的农歷六月初六!
  噢,谁能想到这样一个小村庄里,“六月六”会有一场集市呢?
  这一天,不仅外出的踏步村村民会想办法赶回来,体味一番老家的味道,就连山下或更远地方的人们也会赶来看新鲜、凑热闹。“六月六”并不是节日,却和节日一样热闹,和节日一样喜庆。
  这一天,家家户户会把过去一年存下的山货拿出来,沿着圆溪摆上一长溜摊位,任由邻居和游人前来购买或交换。大清早,人们便陆续抵达,开始在云雾缭绕的村庄里走动,等到太阳露脸,水汽消散,集市就到了最鼎盛时间,人声喧哗,熙来攘往,仿佛要把村后的山林都唤醒一般。
  “六月六”不仅是购买山珍的好机会,那些远来的客人还把它当作一场郊游。是呀,盛夏时节,到处酷热,山里却清风习习,凉爽宜人。夏花正艳,满山满谷飘满芬芳馥郁的花香,一圈走下来,游人除了购得满手货物,还被花香萦绕全身!
  当然,品尝鱼冻这件事可不能忘了。
  踏步村家家户户都会熬鱼冻,熬得最好的,就数桂婶儿了!
  熬鱼冻的鱼要够大够新鲜才好,普通的鱼也可以熬鱼冻,但味道总差一些。桂婶儿家的鱼冻是用胖头鱼熬的。胖头鱼不是什么珍稀鱼类,桂婶儿能熬得那么好是有秘方的。
  首先,熬鱼冻的鱼是桂叔在山那边的水库里捕上来的。大的不行,小的不要,以二至三斤重为最佳;另外,桂婶儿在熬鱼的时候除了放葱姜蒜外,还会加入几块自己磨的老豆腐。鱼和豆腐“咕嘟咕嘟”炖上几个小时,最后撒上少许盐便可出锅。调味料少之又少,保留了食物最本真的味道,鱼肉结实,豆腐则吸饱了鱼的鲜,别提有多美味了!
  鱼烧好了还是半成品,鱼冻的精髓在于“冻”。六月是盛夏,鱼汤没那么容易结成鱼冻,山里人家也没有冰箱,怎么才能出“冻”呢?从前大家都找阴凉处把鱼放起来,或者悬在井壁旁。桂婶儿想了一个办法,她把盛鱼的钵装进竹篮里,用细绳系住竹篮放进圆溪里。清凉的圆溪水就像一个天然冰箱,散发的水汽与凉意让鱼汤结成鱼冻,别有一番天地万物皆自然的风味。
  渐渐地,大家开始模仿桂婶儿的做法,一到“六月六”,圆溪里漂浮着一个个小竹篮,只要愿意,游人便可取一副碗筷,任意打开竹篮自行夹一段鱼来吃。谁家的鱼盆被吃得最干净,那便是对熬鱼冻者的最高奖赏了。洁白紧致的鱼肉和爽滑细腻的鱼冻在唇齿间滑行,怎一个鲜字了得?咀嚼一通后咽下,嘴里还回味着一丝丝甘甜,令人欲罢不能。游人们回去后也尝试着制作鱼冻,总觉得缺了什么。有人说是因为没有圆溪水的浸润才会如此,于是踏步村的鱼冻和“六月六”集市一样,越来越有名了!
  当第一缕阳光洒进庭院的时候,桂婶儿尝了一口鱼汤,满意地说:“可以了!”
  桂叔提着装鱼的竹篮正要出门,他们的女儿甜妞叫起来:“爸爸,爸爸,让我去放吧!”
  甜妞今年十岁,特别乖巧可爱。桂叔说:“好!记得把绳子系得紧一些,不要让篮子漂走了!”
  甜妞满口答应,匆匆忙忙出门朝圆溪跑去。
  清晨的太阳像洗过一样照在圆溪里,溪水清清亮亮,闪着亮晶晶的光芒。甜妞来得早,溪水里还没有其它竹篮子。她挑了一棵最大的树系绳子。这样会更牢,她一边系一边想。
  忽然,甜妞手中的绳子动了几下,身后还传来一阵“呼哧呼哧”的声响。
  甜妞回头一看,只见一个小孩正蹚进溪水里捞竹篮。
  “住手!”甜妞大叫,那小孩吃了一惊,竹篮“哐当”一声掉进水里,还好桂叔用草绳把盛鱼的钵系得牢牢的,里面的鱼才没洒出来。
  甜妞气坏了:“喂,你干什么啊?你为什么偷吃我家的鱼!”
  小孩吓得满脸通红,声音里都带着哭腔了:“我,我……‘六月六’,不是可以吃鱼冻吗?”
  甜妞的态度缓和了一些:“吃鱼冻是没错啦,可是现在还早啊,集市还没开始,鱼冻还没结成,你也太心急了吧!”
  那孩子的脖子和脸已经红成了一片。他结结巴巴地说着对不起,拔腿就跑,差点被溪边的台阶跘了一跤。
  “哎呀!”小孩叫了一声,甜妞连忙去扶他,这一下,甜妞发现小孩的手上长满了细细密密的茸毛,低头再看,小孩的脚特别大,也长满了毛。
  甜妞一愣神,那孩子挣脱甜妞的手跑开了。
  甜妞的心里升起一个念头,莫不是自己碰上山魈了?
  (二)
  踏步村和山魈家族有着非常深的渊源。据说很久很久以前,踏步村的先民们从别处逃难至此,开始时异常艰难,最基本的食物和住处都没法解决。住在山上的山魈们就成群结队地下来帮忙:造屋、翻地、送野菜瓜果。
  安顿好了,村民们渐渐丰衣足食后,山魈便不再出现。大家都说,山魈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却不求回报,因此村里形成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任何一个踏步村的村民都不得伤害山魈,如有山魈到踏步村来,必以贵客相待!
  几乎没有人再见到过山魈,但是人们都说,山魈有法术,会幻化成人形,“六月六”的集市上说不定就有山魈,品尝鱼冻的游客里或许也有他们。   从小听过山魈故事的甜妞一直希望山魈可以尝尝自家的鱼冻。人们都说桂婶儿熬的鱼冻好吃,甜妞想听听山魈们怎么说。妈妈熬的鱼冻可是令甜妞自豪不已的啊,她希望所有的人都喜欢呢!那么,眼下这个小孩,会不会就是山魈?他的模样虽然像个人类小孩,但是不是因为法力不够,所以留了边边角角没变完整?
  甜妞越想越兴奋,她顾不得看住水中的鱼篮,三步并作两步地跑上台阶,寻找刚才那个小孩的踪影。
  此时的踏步村里,人流渐渐多起来。村民们开始支起摊位,晒出各自的货品。家家户户也开始把鱼篮放进溪水里,让水流把鱼汤结成鱼冻。通往山下的小路上渐渐涌来五颜六色的人流,喧闹声打破了小山村的沉静,整个山村像阳光一样闹闹哄哄起来。
  甜妞没心思去管这些,她沿着圆溪一路跑一路张望,她非得找到那个小孩,邀请他去尝尝自家的鱼冻——即使现在还没冻起来也没关系,她會陪着小山魈等着。可是,小山魈在哪儿呢?
  就在快要失望的时候,甜妞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先生,低着头笑眯眯地看着跟前的小孩,而那个抹着眼泪仿佛受了无尽委屈的小孩,就是刚才那个小山魈!
  甜妞想都没想就冲上去,拉着小孩的手说:“跟我来,我请你吃我家的鱼冻!我家的鱼冻,是踏步村最好吃的了!”
  “真的吗?”小孩抬起头来。
  “当然了!你尝一下不就知道了?”甜妞补充道,“现在还没形成鱼冻,不过我可以陪你一起等。”
  小孩的眼睛亮亮的,他扭头看着老先生。老先生点点头:“去吧!桂婶儿家的鱼冻,可值得尝一尝!”
  “咦,您怎么知道我妈妈是桂婶儿?”甜妞好奇地问。
  老先生“哈哈哈”地笑起来,他说:“我不仅知道桂婶儿,我还知道你是甜妞呢!”
  甜妞更加确定,这个小男孩是小山魈,这个老人家,说不定就是山魈爷爷呢!
  (三)
  甜妞的热情好客感染了小山魈,他的话渐渐多起来。小山魈说自己叫阿吉,是和爷爷一起来赶“六月六”集市的。
  “爷爷每年都来,我是第一次来。爷爷说踏步村的鱼冻可好吃了!”阿吉说完,舔了舔自己的嘴唇。
  甜妞被逗乐了:“我保证今天我家的鱼冻,只给你一个人吃!”
  “真的吗?”阿吉瞪大眼睛的样子可爱极了,甜妞觉得,自己要是有这样一个弟弟就好了。
  鱼冻还没结成,甜妞带着阿吉在集市上逛。他们东看看,西瞧瞧,有时候还忍不住上前闻一闻。别看阿吉小,对摊位上的山货如数家珍;甜妞不认识的,阿吉都可以说得一清二楚,甜妞禁不住向阿吉竖起了大拇指!
  走累了,甜妞就向摊主讨一碗甜酒酿喝。摊主看到是小孩,绝不会收一分钱,看到有两个小孩,还会一人给一份。阿吉“呼噜呼噜”一转眼就把酒酿吞了下去,甜妞把自己的那份也给了阿吉,阿吉也照样吃个精光。
  踏步村的酒酿又甜又醇又有后劲儿,甜妞是喝惯了的,阿吉却不行了。走着走着,甜妞发现阿吉落在后头了,她一扭头,看到阿吉的脸红红的,原本光洁的脸颊变得毛茸茸起来,圆乎乎的耳朵也变尖了,并且,他的双手从长袖下伸了出来,和大人的手一样大,手指又长又尖,手背上还覆盖着一层灰色的茸毛。
  甜妞吓得一把拉住阿吉快跑起来,她下意识地觉得,阿吉的这副样子不能让外人看见!
  阿吉却全然不知,还傻呵呵地朝着路人点头,抬着手说“你好”,甜妞好不容易把他带到远离人群的地方,在僻静的角落里坐了大半天,阿吉才清醒了一些。
  甜妞松了口气:“你醒了!太好了!鱼冻也结上了,快点尝一尝!”
  阿吉一听有鱼冻吃,兴奋得手舞足蹈。他高高兴兴地一把抓起筷子,就要往甜妞递过来的鱼盆里夹——
  “甜妞!”
  “阿吉!”
  两个焦急不已的声音在身后响起,阿吉的筷子“咣当”一声掉落在地上——他可真是个胆小的小山魈啊!
  “爸爸?妈妈?你们怎么来了?”
  来的何止是甜妞的爸爸妈妈,村长、村民还有早上那个白头发老先生,他们都来了,个个脸上都是极其紧张的神情。
  “甜妞、阿吉,快随山魈爷爷上山去!”爸爸一把拉住甜妞和阿吉,交到老先生手里,催促他们快走。
  甜妞一头雾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她正想问,山魈爷爷口中念念有词,顿时一阵风裹挟着树叶围转在他们身旁,周围涌起一层烟雾,接着便什么也看不见了。
  (四)
  那次的“六月六”集市之后,踏步村就从山里消失了,就像它从来不曾存在过一样。
  关于踏步村的消失流传着各种各样的传说。有人说,踏步村本来就是古怪的村落,那里的村民都是山魈,山魈回山里去了,所以村子不见了;也有人说,也不全是山魈,倒也有人类,有些家庭就是由山魈和人类组成的,人类没有法术,得随着山魈走,所以一下子不见了并不奇怪。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便是说有一年“六月六”集市,有一个小山魈因为贪吃露出了真面目,引起了山下游客的注意。那人飞奔下山通知了电视台、报纸,想通过爆料达成自己的某些目的,可是等到他引着各路人马浩浩荡荡地来到踏步村时,却发现村庄已经荡然无存,不要说人影不见一个,就连房屋、建筑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整个山坳笼罩在一片浓重的烟雾中。那人不信,非得进去寻找,结果在里面撞来撞去,三天才出来,出来时满嘴胡言乱语,人们都说他一定在里面撞了邪受了惊吓,也有人说他是被自己的影子吓到了。
  山坳里的踏步村最终成为了一个传说,成为了老人家讲给小孩听的故事里的一个地点。后来听说,有人曾无意中路过踏步村旧址,因为浓雾太大不好赶路就在那里停歇。等到浓雾消散,他们发现山间有一条蜿蜒的小溪,溪水里影影绰绰漂着几只竹篮,里面飘来诱人的香味,不过他们没敢上前查看。下山后,他们查看了当天的日期,惊讶地发现,那一日,是农历六月初六。
其他文献
受疫情影响,寒假延长了近两个月,在这段时间里,我们需要在线听课。  可是,就在这“非常时期”,我偏偏不争气地得了支气管肺炎,住进了医院。  在住院的日子里,印象最深的是那特别的网课经历了。  怎么特别呢?  我先说说环境吧,我住在苏州儿童医院八楼的病区,这里的病人大多都有严重的发热、咳嗽症状,无论是白天还是深夜,总是有小朋友的哭闹、尖叫和咳嗽声。我就住在病房靠门口的床位上,所以听得特别清楚。  白
期刊
我们一家回到了乡下的姥姥家。妈妈一进门,就惊喜地喊:“悠悠,快进来,快看看姥姥家院子里有什么?”我连忙跑进去,哇!许多白如云、绒如棉絮的小羊羔正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呢!  我立刻把帽子、围巾甩到妈妈手中,奔向小羊们。我蹲在小羊们中间,一会儿摸摸这个,一会儿瞧瞧那个。它们头上的两只耳朵有点像明朝乌纱帽的帽翅,有的小羊耳朵周围会有一片棕色的毛,像是戴了一枚发卡。小羊的头顶上有两个像刚出头的春笋一样的小犄角
期刊
全球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我要發明一种多功能手枪来帮助人们更好地战胜、消灭这种病毒。  这种多功能手枪的外形和普通手枪差不多,不过,它的子弹非常特别。这种子弹只有针尖大小,可以轻松地穿透人的皮肤进入身体,几乎没有创口,痛感比打针还轻。下面我来详细地介绍一下它的功能。  这种手枪有很多厉害的功能。其中最主要的、也是我最得意的功能是病毒分析功能。它可以快速扫描并识别人体内是否存在病毒,无论是处于发病期还
期刊
我的文具袋里装着许多好看的水笔,有一支破旧的水笔在里面显得格格不入,但我一直舍不得扔掉它,因为它是一支充满友谊的水笔。故事还要从三年级开始说起……  我和王英是同桌,也是好朋友。一天课间休息时,我最喜欢的一支水笔因为王英的碰撞,从课桌上掉到了地上,慌乱中王英还不小心在上面踩了一脚,水笔彻底坏了。我非常生气,一把拿起王英平时舍不得用的一支水笔,狠狠地往地上一摔。就这样,她的水笔也摔坏了。王英流下了眼
期刊
我的外婆家在美丽的越国古都——浙江诸暨,每到4月份,外婆就会上山采艾草,给我们做一道传统美食——雪团,这是一种特别好吃的米粉果子。  雪团的底色是翠绿色的,由艾草加米粉揉成,里面藏着红红的豆沙,表面镶嵌着白白的糯米,看上去就像许多晶莹的雪花落在葱绿的草地上,拿在手上就像一个小小的雪球,难怪取“雪团”这个名字呢!  蒸熟的雪團散发着一股浓浓的艾草香,雪团上的糯米也变得透明发亮,让人馋得忍不住流口水。
期刊
不知不觉,初中的航程已走过两年多了,不久前的百日誓师大会给我带来了冲刺中考的动力,也带来了一丝小小的失落。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们不能到学校上课,但班主任精心为我们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网上百日誓师大会”。就在大会的前一天,我意外地收到了班主任发来的消息,她说让我录制一段视频,并配上相应的文字。我有点受宠若惊,能在誓师大会上朗诵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我立马拿起手机,反复地看着我要朗诵的部分,
期刊
周末的下午,我坐在院子里,一边认真地串着羊肉串儿,为晚上准备烧烤食材,一边聆听着院子里春天的歌声——听,小鸟在枝头上唱着美妙的歌曲;银杏树在风的带动下“沙沙”作响……傍晚时分,天空中出现了一道道五颜六色的晚霞,吸引着我一动不动地望向那里,沉浸在了美景之中。  晚上,一場烧烤盛宴在我家大院子里拉开了序幕。“主烤”的任务落在了老爸肩上,不一会儿,炭火就生好了,烧烤正式开始。只见老爸坐在台阶上,不停地翻
期刊
这是我第一次盼望开学。我从冬天盼望到夏天,从大雪纷飞一直等到绿树浓荫。  静坐窗边,漫天飞雪,飘飘洒洒,悠然自得。“什么时候开学呀?”我焦急地问妈妈,在家里待了一个多月,实在盼望开学见到朋友们。“二月底吧!”妈妈回答。  我暗暗想:开不了学,那就多玩会儿,有一线的医护人员在奋斗,疫情很快就会过去,待樱花烂漫时一定会开学。于是我一会儿看看书,一会儿找东西玩儿,丝毫不在意那一页页撕去的日历。  写写、
期刊
我的家乡成都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地方,这里除了拥有驰名中外的麻婆豆腐、回锅肉等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外,还盛产各种各样的水果。我最喜欢的是酸甜可口的枇杷。  秋天,枇杷树开出了一朵朵淡黄淡黄的花,紧紧地挨在一起;冬天,一棵棵枇杷树静静地站立着,努力积蓄阳光的温暖;春天,枇杷树伴着万物一起复苏,把每一条根都尽力向下,汲取更多养分。终于到了阳光灿烂的夏天,一颗颗毛茸茸、绿油油的小枇杷探出了头,它们躺在那小船般
期刊
我在面包胡同中散步,偶然遇见了一只灰猫,那只猫说他叫轻烟。他浑身上下灰扑扑的,的确很像一股烟雾。那只猫说他住在面包胡同41号。我只知道41号是一个大四合院,门终年紧闭着,不知道里面竟然住着一只这样的灰猫。  我和轻烟交往多了,才知道他平时非常喜欢喝莲子银耳粥。轻烟住的院子里种了很多薄荷,怪不得虽然它是只野猫,但是身上一只跳蚤都没有。轻烟说有一种除去跳蚤的秘方,可以用薄荷和其他几种野草制作,非常可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