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初三语文复习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huo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审视近几年的语文学科考试说明,无论是从考试范围还是题型特点,都在逐年发生变化。找出近三年考试说明的变化,特别是新增加的考试内容和新的题型,通过比较分析,从中获得有效信息,可以提高中考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初三语文复习教学 有效策略 中考考试说明
  随着中考的临近,初三复习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面对多本教材和多樣资料,如何正确把握复习方向,如何准确解读考试说明,如何提高复习效率,是每一位老师思考并关注的话题。下面就中考考试说明的解读及复习策略的关注谈几点粗浅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考试要求变化的对比与分析
  近年来,《考试说明》逐年增加了考试内容,较过去更加具体、明确。比对近三年的《考试说明》,值得关注的有五个变化:
  (一)在知识积累与运用中,增加了两个考查点。一是正确使用常见的标点符号;二是识记课本中涉及的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明确了病句辨析修改常见病句的几种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成分多余、结构混乱等。
  (二)增加了古代诗词阅读的考查。具体要求是:理解词义和句意;划分朗读节奏;欣赏词语和句子;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诗词的语言和写法。
  (三)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改变。近年来坚守的《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16篇文言文,增加了河北省使用的三种教材共有的三篇课文《与朱元思书》、《口技》和《满井游记》,明确指出了也可选取篇幅短小、浅显易懂的课外文言文小段。同时也增加了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要求。
  (四)现代诗文背诵的篇目有所增加。其具体篇目和语段范围是:朱自清的《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余光中的《乡愁》;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五)对写作的要求增加了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和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二、复习策略的有效建构
  语文教学没有鲜明的知识链条,在三年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文本之间没有显性的因果关系,学生没有对过往的知识产生依赖,于是也就没有知识链接的过程。因此,考试前的总复习承载着太多的任务和需求。为此,我提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关注教材文本的知识回顾。教材是学生三年学习期间的主要依托,文本中包含着这个阶段最丰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内涵。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能力素养,都需要通过对文本的回顾进行清晰的唤醒,以获得系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
  在关注教材中文言文的同时,也要关注课内现代文的相关内容,特别是课后练习的呈现方式和答案要求。教材中的练习是经过编者精心设计的,对文本的解读准确、深刻,其试题质量和设题点是任何复习资料都无法比对的。对课后练习的解读,能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和答题能力。
  (二)关注高效课堂的创建与基本指标。高效课堂有科学的量化指标,但总体来说必须达到以下三个要求:第一是明快。教师的情绪,要平和,不能过于激昂和低落,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状态是最有利的。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学生的良好情绪,形成互动。课堂的节奏感和逻辑性是适合课堂教学内容的。第二是融洽。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这个氛围要由教师来营造,从情绪到求知欲的引发,以及整个课堂的感应互动都能体现这种关系。第三是投入少,产出多。这就是效益。我们的课堂,有一点是既定的,就是时间。在这个时间内要研究如何提高效率,不必自设框子,用最少的时间圆满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就是高效。
  只要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的教育情景,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课堂教学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的学习途径。
  (三)关注具有导向功能的知识呈现。中考除了具有选拔功能外,引领教学的方向也是其重要的功能。因此,在复习时,要关注具有导向功能的知识在试题中的呈现。如:语言的运用能力;文本的整体感知;作者的情感体验,等等,这些都是今后教学过程需要引领的方向,也是学生考试中最薄弱的环节,需要老师在复习中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引领。
  (四)关注现代文的阅读过程。在现代文阅读中,考生往往重视试题的呈现方式,而忽略了文本的阅读过程。拿到试卷后不是按顺序首先对文本进行整体阅读,而是将目光跳过文本直接和试题对接。没有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也没有对内容的准确把握,考生在看过题干后,便匆忙到文本中寻找答案。这样的答案焉能完善准确?从历年来的成绩分析看,阅读题的失分是最高的,而阅读题中主观题的失分更为普遍和严重。因此,要让学生在训练中养成从文本到问题再到文本的解题思路,改变找点、找词、找答案的不良习惯。
  (五)关注题干的解读和答题思路的形成。在复习过程中,老师要引领学生对题干的解读进行反复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和答题能力。学生要准确理解题干要求,耐心思考问题,精心组织语言,准确写出答案,避免因匆忙和粗糙造成不必要的失分。主观题的答案要丰厚而不啰唆,简洁而不简陋,既要注意知识环节的完善,又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流畅。
  (六)关注作文的卷面呈现与得分技巧。作文的呈现和得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老师在复习阶段要严格训练学生的作文呈现方式。从开头结尾、段落层次、选材布局、主流意识、语言运用、情感表达、标点使用、文字书写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让优秀的作文以最优美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以获得最合理的评价。
  参考文献:
  [1]现代语文.曲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3.
其他文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备课、上课及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形式,代之以全新的方式方法。笔者在此就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如何备课谈谈看法。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把教师备课狭义地理解为写教案,即备课就是为课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而这样的备课往往是以教师的阅读感受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甚至把教师自己的阅读感受设置为教学目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大纲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阅读教
人类离不开阅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有了阅读。那时人们读日月星辰,读沧海桑田,读动物世界,读人生旅程,甚至可以说,文字的产生与这种阅读直接有关。阅读与一般的“看”的区别在于:它是用心的,它是心灵的经历与体验。阅读不止在于掌握语言文字,它对人的生活质量及个体素质的提高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阅读教学不能忽视。  不少教师在阅读课上偏重知识的传输,理解过程中大多注重讲解,却没有把语文最重要的阅读的方法教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纵观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日益被大家所重视与实践应用,但探究性学习举步维艰。究其原因,除了探究学习的组织与引导有一定的难度外,还有许多老师误解探究性学习为科学研究,认为探究是科学研究领域的事情,致使探究性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缺席。  其实探究性学习,并非要求学生搞科学研究,而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类似于科
语文新课标规定:“语文教学应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即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可见,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堂应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
摘要: 文化是教育的灵魂与血液,是教师个体超越平凡、升华自身的根本。乡村教师的发展问题实质上是文化问题。而当代乡村教师面临一系列的文化困境,其根源仍然在于文化。只有重新审视乡村教师的文化境遇,同时立足于乡村现实参与文化创造,实现文化重构,乡村教师才能改变目前的被动处境,提升自身生命的价值。  关键词: 乡村教师 文化境遇 文化重构  新农村建设是惠及亿万农民的壮举。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
摘 要: 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大力弘扬改革创新主旋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实现五个转变,教学理念从“教师为主”转变为“学生为主”,教学载体从“单打独斗”转变为“协作共进”,教学方式从“直接给予”转变为“探究引导”,教学点拨从“教师总结”转变为“辩论明晰”,教学拓展从“局限课堂”转变为“内外融合”。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克雷洛夫说:“现实是彼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是架在川上的桥梁。”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更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更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缺乏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真正获得生命的发展呢?我认为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