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tworth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期,要想有效传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就要结合实际,明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特征,通过开展有效的传承研究,提高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水平。本文从多方面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进行阐述,旨在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 传承 发展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具有民族特色,有效开展对民族民间舞的传承研究是必要的,在进行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应结合传承规律,科学制订高效的传承模式,从而推进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发展。
  一、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概述
  (一)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起源
  我国的民族舞蹈艺术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种艺术形式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艺术财富,价值不容小觑。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人际交往和聚会等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民族特色、信仰及生活习惯的总结,将其体现于舞蹈形式中,抒发自身的情感和感悟,或者通过舞蹈形式来丰富生活,增添趣味性。民族民间舞蹈的产生起初只是作为一种载体,既具有娱乐的性质,又是表达情感的途径。随着该种艺术形式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便成为一个民族的象征和印记,具有本民族的鲜明特点。不同地区的风貌和习俗不同,其舞蹈艺术的形式和内涵也存在差异,体现出更为丰富的民族特色。
  (二)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特征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均有其独特的艺术和文化形式,但从整体角度来看,民族民间舞蹈在发展的历程中具有共同之处。该种艺术形式从起源便可作为一种用于娱乐的表演形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
  1.传承性
  民族民间舞蹈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已经逐渐形成自身特有的体系,历代传承都将艺术经典和精髓保存下来,可见民间舞蹈形式并不是某一特定时期的产物,而是经过长时间传承和发展获得的结果。这个过程较为漫长,且需要经过历代的创新和创造。我国的民族较多,且每个民族均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不同文化经过长期发展不断融合和创新,并融入舞蹈形式中,使民族民间舞蹈在传承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价值。
  2.群众性
  民族民间舞蹈的群众基础较为牢靠,只有通过人民群众的参与和传播,才能实现真正的艺术传承。民间舞蹈内容大多以群众的生活为主,真实反映地方的精神风貌,如果民间舞蹈脱离群众,便无法称为民间舞蹈,更难以展现该种艺术形式的文化内涵。我国古代“六艺”中的“乐”指的是教育中心,可见舞蹈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人类通过舞蹈形式表现情感,是贴近生活、贴近内心的真实表达,因此,该种艺术形式更会受到人们的青睐。每逢佳节,人们均会通过舞蹈的形式庆祝,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舞姿的丰富和婀娜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更增加了娱乐性质,可抒发和慰藉人类的情感,因此,其与群众的生活关系更为密切。[1]
  3.民族性
  民族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审美和风俗的体现。民间舞蹈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可将民族的风俗和精神充分展现。舞蹈文化具有特殊的艺术性质,能够体现出文化的精髓,也是一个民族的审美标准,具有较为鲜明的民族特征。舞蹈艺术是民族信仰的体现,和人类的情感密不可分,寄托了群众对民族发展的渴望。民间舞蹈能够充分体现出该民族人们的精神和性格特征,并将这些纳入文化遗产当中,通过舞蹈艺术的形式进行传承和发扬,从而凝聚更多的民族力量,以更具艺术的形式将民族精神进行传承。
  二、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规律
  民间舞蹈由于特征独特,其传承的手段也具有一定的规律。为了更好地传承该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对传承规律进行更为深入的把握。
  第一,应明确意识到,群众才是该种艺术形式的主要传承者,因此,在实施传承时,应特别重视群众的作用,发挥群众的才能,将其进行完整的传承。不论哪种艺术形式,均离不开社会意识的作用,因此,舞蹈艺术也应以为群众服务为宗旨,将服务大众作为发展的目标。只有群众在生活中不断通过舞蹈形式表达情感,才能更好地对该种艺术形式进行传承,使其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第二,传承民族民间舞蹈也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多方影响。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历经多个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均会对舞蹈的表现形式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尤其在社会处于动荡时期,更会阻碍舞蹈艺术的发展,鲜有创新。
  第三,舞蹈在传承的历程中也会遇到诸多问题。该种艺术在传承时会表现出一定的负面规律,其受到的社会影响较大,因此便会产生异化或媚俗化的问题。部分研究人员认为,民族民间舞蹈的最本质特征便是民间的,是群众属性,因此,该种艺术形式应作为群众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样才能保证民间舞蹈得以传承。但人们往往忽略了舞蹈艺术的创新性,致使舞蹈艺术无法与时代的潮流接轨,难以迎合年轻人的审美倾向,可见这种观点有失偏颇。
  三、民族民間舞蹈艺术传承与发展的策略
  (一)继承“原汁原味”的民族特色
  发展创新的基础是要继承民族文化的传统精髓。继承便是要深刻把握不同民族舞蹈中潜在的文化底蕴、价值和审美标准,深入理解其表现出的核心理念。而民族性则是民族特有的生产和生活等方面的行为规律,在特定思维方式下形成的文化表达。舞蹈的民族性可作为民间舞蹈的核心,也是民族思想和精神的集中呈现。在民族民间舞蹈中,如果缺乏鲜明的民族特色,便无法实现进一步的创新。如新疆维吾尔族的舞蹈形式,便具有更为鲜明的特征:脖子快速横移、下腰、步伐三步一踢,眼睛身体向上“挑”的律动感等,均可作为该种民族舞蹈特有的标签。如果没有上述特征,即使穿上民族服装,响起民族音乐,也无法为人类带来更为明显的民族文化体验,从而造成舞蹈风格和民族特征的模糊性。
  (二)做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教学工作
  高校是完成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与传承的重要基地,能够为传承与发展这种艺术形式创造良好的环境。一线的舞蹈教育工作者是传承舞蹈文化艺术的重要人员。因此,教师在开展舞蹈教学时,应尽量革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拓展教学思维,将民族舞蹈教学提高到更为理想的水平。教师应尽量丰富舞蹈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通过民间舞蹈的接触和学习体会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和魅力,并大力支持学生进行艺术创新,从而展现其个性和风格,实现对该种艺术形式的最好传承与发展。让学生仅了解民间舞蹈文化还不足以实现有效的传承,还应让其掌握民间舞蹈的发展历史,深刻体会到每个动作的来源出处,将舞蹈文化的发展规律和当前的发展形式与学生分享,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对舞蹈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提升舞蹈教学的层次性,让学生能够吸收到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另外,教育工作者在编制教材的过程中,也要凸显传承性的特征。在具体落实教材内容时,教师可通过民俗学等角度研究舞蹈文化,深入剖析舞蹈特点,从而引导学生更为准确地把握民间舞蹈的规律,实现在校对民间舞蹈进行准确传承和创新的目的。[3]   (三)推进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
  首先,应以舞蹈的原生态为基础实现发展。在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继承和创新的过程中,应着重凸显渠道的民族性和群众性特征,在传承时应尽量保留该种艺术形式的本真面貌,提升民俗和礼仪的完整性。舞蹈产生于群众的日常生活,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逐渐形成自身的特色,从而体现出独有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其次,民间舞蹈的价值也在逐步发展。从政治角度分析,挖掘民间舞蹈的内涵不仅提升了民族的向心力,还可以有效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民间舞蹈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也是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文化建设起到助推作用。从文化的价值方面看,民间舞蹈不仅可展现独有的文化价值,还能传承濒临失传的民间技艺,是挽救文化遗产的理想途径。从教育方面看,在科学教学方式的引导下,并伴随政府的政策支持,教育人员可结合现代化的管理系统加强文化与艺术的交流,从而发挥民间舞蹈的最大教育价值,发挥民间舞蹈独有的文化与艺术魅力。如《喜鹊衔梅》便是我国舞蹈家创作的具有民间特色和群众性的群舞。从该种舞蹈透视当代民间舞蹈的创作,能够产生新的启发,体现出更为鲜明的时代和个人印记。[2]以传统视角看待民间舞蹈的选材,该舞蹈主要是对山东海阳秧歌的创新。较为经典的动作便是能够同时表现出梅的静态形象和喜鹊的动态特征,突出身体与扇子突发的“衔梅”动作。舞蹈的选材大多从生活的细节着眼,在厚重的文化背景下,从点入手,展现“面”的宽广和深厚,在部分舞蹈动作的映衬下反映出让人意犹未尽的文化内核。在民间舞蹈发展的历程中,研究者需要重点钻研我国古代的舞蹈艺术形象,确定体现文化精神的目标后,便可进行舞蹈的创编,在动作、表现力等方面体现出艺术与文化交融的最佳效果。
  此外,大多地区还将民间舞蹈融入广场舞当中,切实凸显民间舞蹈群众性的特点。广场舞的普及更为广泛,参与人群也日益增加,其中不仅有中老年群体,还吸引了其他年龄段的人群共同参与,成为大众娱乐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将民间舞蹈的形式和内涵融入群众性的广场舞当中,不仅可将舞蹈作为锻炼身体的方式,还能从精神层面满足当代人的情感需求,更能迎合大众对艺术和文化形式的追求。
  四、結语
  总之,在有效开展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传承研究过程中,要结合时代发展,科学对民族民间舞蹈艺术进行创新,从而有效开展传承工作。本文结合实际,分析了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途径,希望能够为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李丽宏.舞蹈教学与创作在戏曲传统艺术中的探索[J].大众文艺,2020(05):171-172.
  [2]黄莺.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中的气息运用及重要性探索[J].戏剧之家,2019(21):118.
  [3]江源.四川民间舞蹈欣赏与保护——评《中国民族舞蹈艺术和欣赏》[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32(06):134.
  (作者简介:韩雨臣,女,硕士研究生,东营职业学院,研究方向:舞蹈教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其他文献
HarpinXooc蛋白来源于植物病原细菌X.oryzae pv.oryzicola,与其他Harpin相同,它也是不亲和病原细菌在烟草等植物上诱导HR或者HCD的效应分子。同时,HarpinXooc编码基因hrf2位于hr
摘要:舞台化妆造型艺术是建立在以人物为主体的基础上,且在塑造角色时通过对剧本中的人物精神特点进行挖掘,以此来诠释出不同的人物形象。由于舞台化妆造型属于表演前的重要准备工作,所以,需要做好化妆与造型工作,为观众塑造出生动、真实的角色。基于此,本文针对舞台化妆造型艺术与人物形象特征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舞台化妆造型 人物形象 特征  在进行舞台表演前需要针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分析,从而做好舞台化妆造型
作品《盛夏》灵感来源于笔者对青春美好时光的记忆和描述.通过铜版画痕迹的特征进行创作,画面中突出痕迹的美感,以牡丹花为主要背景 ,采用浮雕的形式,烘托主体人物的精神面貌
茄科作物青枯病是由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E.F.Smith)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该病原物具有寄主范围广、抗逆性强、难以根除等特点,防治上既缺乏优良的抗病品
摘要:当前,广播电视行业重要的工作内容包括有针对性地提升电视编导的多项专业能力以及艺术素养,二者将会直接影响到大众的审美观念。从节目的初始构思到最终的策划拍摄,任何步骤都需要电视编导的合理操作,由此可以明确电视编导工作的重要性。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入手,分析现代电视编导应该具备的能力与艺术修养,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借鉴。  關键词:电视编导 职业能力 艺术修养  电视编导的整体能力以及艺术修养的高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培养新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能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并为将来步入社会积累宝贵经验.本文以湛江市吴川某中心小学为实践研究案例,
摘要:赣南傩戏历史悠久,起源于商周时期,由驱鬼逐疫的傩舞发展变化而来,动作原始而又优美,被称为“活化石”的傩戏像树根一样盘根错节地深深扎根在赣南这片富饶之地。本文重点分析赣南傩戏音乐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发掘其带来的美学价值,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领略到它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傩戏 音乐 特征 美学价值  一、引言  傩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最初形态其实是祭祀神灵、驱鬼逐疫的巫傩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