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贵有疑,思源于疑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th5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激发学生质疑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智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和未来合格公民。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利用各种机会,通过设计和引导逼迫等方法让学生质疑,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学贵有疑 思源于疑 激发 设疑 鼓励 质疑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8-167-01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提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和未来合格公民。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是人们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但是学生进入高中后,由于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特点是知识点较散、抽象,且因为应试教育的原因,渐渐地失去了对化学的兴趣,因而,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有关新课程的理论知识,研究中学化学教学的独特的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学贵有疑,思源于疑”。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学会并掌握在教学中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心理学认为:激发是使个体在某种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始终维持兴奋状态的心理过程。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那么,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呢?
  
  一、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
  
  (一)应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
  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如成就需要等并促使对象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即当学生的思维受困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在讲授氢氧化铝的两性知识时,教师可以先演示Al(OH)3分别和HCl、NaOH反应的实验,然后设疑:为什么Al(OH)3既能和盐酸反应又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盐和水呢?氢氧化铝究竟是酸还是碱呢?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能较好地得到激发,并促使学生去认真地研读教材。
  (二)应在重点、难点处设疑
  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就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所提的问题也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例如,《物质的量》一节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教师可以在讲授了物质的量这一概念后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物质的量和物质的质量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又如《离子反应》一节的教学难点之一是“强弱电解质的电离、导电性”,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教师应在此设计出一系列问题,如:“溶液靠什么导电?灯泡的亮度不同说明什么什问题?它们的电离程度有何不同?是不是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就一定比弱电解质的导电性强?为什么?怎样通过实验来证明?”让学生讨论、总结,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的释疑,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进行:可以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可以增设同类,对比启发;可以指导读书,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也可以从直观进行启发;同时,仔细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也是重要的一环。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
  (三)应在关键处设疑
  众所周知,中学化学教学中注意提高课堂效率是极为重要的,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重点、难点是关键处,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是关键处,一节课上学生最疲劳时也是关键处,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时更是关键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四,教师在设疑时应注意恰当地组织问题,人为增加问题的不一致性,从而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作用。
  
  二、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 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教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性……”提出问题不仅是思维的开端,也是所有发现的前提,更是创新的开端。因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善问是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2]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鼓励学生质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学生是否具有适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响其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必要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应引导学生特别注意对关键词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在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问“是什么”;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要敢于问“为什么、有什么区别”;在总结知识时还要不断反问“都是这样吗、还有其它其方法吗”。当然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学生的问题可能会不着边际甚至荒唐可笑,但切不可讥笑、打击学生,要予以鼓励、引导。为了让学生能够主动质疑,教师还应努力创设贴近生活的化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授二价铁和三价铁的性质和检验时,如果直接讲授课本内容,学生没有兴趣也就不会质疑,而教师如果先讲解“铁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如果缺铁会导致缺铁性贫血,治疗的方法一般是服用补铁剂。”并展示一片补铁剂让学生观察,这时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有的学生就会提出一些问题如“是铁单质吗?还铁化合物?为什么要加糖衣?”等等。
  
  三、教师激发学生质疑的另一途径便是善于“诱”、“逼”学生提问题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经常在课堂上讲解某个学生在课外的提问,或是直接鼓励学生自己来讲,或是直接让学生对某一事物提问题,并对经常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例如赞扬问题提的巧妙、提的深刻,或是赠书给某个学生,这些方法都能在其他学生身上引起震动,因为好胜心是每个学生的天性。这样长期坚持,必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为了达到“诱”、“逼”学生提问,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中不要把一切问题都提出来,让学生有问题可提。
  (二)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有个过程,切不可心急,欲速则不达。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的形成过程是有阶段性的,即有一个由初级阶段到熟练掌握的阶段。学生质疑技能的培养也要遵循这个规律。
  (三)因势利导,逐步克服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的倾向,使提问更有价值。
  因此,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激发学生质疑技能的培养。中学化学教师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和理论,才能在处理各种教学问题上游刃有余,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越,岳刚德.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南出版社,2004.4
  [2]汪杰英,于浙圆.化学教学中的“善问”与“善待问”[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7
其他文献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小组合作是合作学习中采用较多的组织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8-162-01     “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生态课堂”被我们一线教师所认识。“生态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其特点是用生态学的视角关注课堂中的生态元素,追求课堂的和谐,尤其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基于这一认识,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从剖析案例出发,谈谈自己对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一些认识。    一、“生态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8-161-01     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实际相联系,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让他们从生动、具体的背景材料中去发现,去探索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这不仅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而且能最大限
钟祥市高考连年取得理想成绩是钟祥开展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必然结果。钟祥市教育局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契机,着力实施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大力强化教育教学管理,深入推进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8-163-01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摘 要:美术欣赏课,要进入意境的领会,除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理解艺术作品的意境外,教师需使用召唤、预备审美经验,创设情境,发掘、探幽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进入意境审美的高潮,达到审美教育的完善。  关键词:欣赏 意境 品味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8-164-01     美术欣赏课中,要进入意境的领会,欣赏者除从审美心理的角度理解艺术
“不待扬鞭自奋蹄”,对校长管理来说,是一种美好的梦想。一所学校,数百位教师能力素质表现各异,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要形成“一股绳”,就需要校长有伯乐的眼光,具备琴师的指法,轻拢慢捻
期刊
“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我国最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他的文章严谨不苟,风格平易而且自然.朴素自然的文章,不像大红大绿那么显眼,它的好处要细心玩味才能够体会”.的确,在他的散文
团风县团风小学校刊《世纪风》总编:吴祖林主编:邵汉军刊名解读:创建于1903年的团风小学,历经百年的沧桑岁月,承载着跨世纪的文化积淀。忽如一夜春风来,一股和煦的春风吹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