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捕捉学生的灵感思维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yd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的灵感,就是指人们长时间地思考某个问题,在久攻不克的情况下,突然受到外界条件的启迪,茅塞顿开,使问题迎刃而解的短暂过程。从思维心理学的角度看,灵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思维活动,每个正常人都可产生灵感,差别仅在于灵感出现次数的多少,灵感功能的强弱,而不在于其有无。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明确指出:“凡有创造经验的人们都会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捕捉学生的灵感思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灵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
  (1)突发性:从灵感的发生看,它是一种突然发生的思维活动。
  (2)突变性:从灵感的实现看,它是一种思维形式和过程的突变,表现为逻辑的跳跃。
  (3)突破性:从结果看,它是思维的一种突破,具有很强的突破性。
  针对灵感思维的基本特点,下面我就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捕捉学生的灵感思维的一些看法:
  
  1.重视数学基本问题和基本方法的牢固掌握和应用
  
  灵感不是靠“机遇”,直觉的获得虽然是有偶然性,但决不是无缘无故的凭空臆想,而是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若没有深厚的功底,是不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所以对数学基本问题和基本方法的牢固掌握和应用是很重要的。例如:在解“数学题”时,首先要明白题意并抓住题目条件或结论的特征之后,这时往往一个念头闪现就描绘出了解题的大致思路。这是尖子学生经常会碰到的事情,在他们大脑中贮存着比一般学生更多的知识板块和形象直感,因此快速反应的数学灵感应运而生。
  灵感不是上帝赐给的,而是通过学习、积累、酝酿、激发而突然产生的综合性效应。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除学生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生活储存外,我们还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捕捉自己灵感的火花,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
  
  2.强调数形结合,培养学生数学形象直感
  
  数学形象直感是数学灵感思维的源泉之一,而数学形象直感是一种几何直觉或空间观念的表现,对于几何问题要培养几何自身的变换、变形的直观感受能力。对于非几何问题我们要用几何眼光去审视分析就能逐步过渡到类几何思维;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任何灵感都是在反复思考、艰苦探索的基础上产生的;对问题懒于思考、懒于探索,想轻轻松松获得灵感是不可能的。灵感是对人们艰苦思索的一种奖赏。
  
  3.要善于通过其他的事物来启迪
  
  一个人有了丰富的知识积累、反复的思考准备、开放的思维方式,并不是只等灵感来光顾。有时候,灵感会无意识地突然来临;有时候,在其他事物的启迪下,灵感才能迅速降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触发学生的储存信息,善于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善于通过生活中的不同事物来启迪学生的灵感,使学生平时从书本上和生活中摄取的大量信息,转化为深层的潜意识,在教师的恰当启迪之下,碰撞爆发出灵感思维的灿烂火花。
  
  4.通过讨论来激发学生思维灵感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就是说,众人在一起,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东西。孔子的思想,实际上就是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过程中集体讨论形成的。所以,讨论中的某个观点、某句话,甚至某个人的一句调皮话,往往都可以触发到人的信息储备,点燃人的智慧火花,从而迸发出数学灵感。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其中重要的是要将灌输式教学改为启发讨论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对问题发表看法,陈述意见,讲解自己的思路等;在课外,还要提倡和组织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辩论,在讨论中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
  
  5.要及时捕捉学生数学灵感
  
  灵感,是一种突然爆发,转瞬即逝的短暂认识过程。尽管数学直觉、数学灵感(或顿悟)的出现都是突然的,都没有合乎逻辑也无通道可寻,它们的爆发起因也是随机的、不可先知的,有赖于机会。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觉地、有意识地努力去提高机遇,调动潜意识、诱发灵感。教学中,我们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我们还应该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灵感的产生主要来源生活,来自实践,就像当年牛顿证明万有引力一样,看到苹果落地,而苹果又不能回到树上一样。灵感的产生还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伊思·斯图尔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学的全部力量就在于直觉和严格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受控制的精神和富有灵感的逻辑”。受控制的精神和富有美感的逻辑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也是数学教育者努力的方向。
  总之,在大力倡导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要阵地,有意识地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为创造性人才的脱颖而出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肩负着传授知识的任务,更担着培养兴趣、使学生快乐成长的使命。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恰当地把握和运用好幽默艺术,使每一节数学课都充满笑声,充满和谐、愉悦的气氛,让每一位学生在愉快、轻松中学习,让幽默艺术散发出熠熠光辉。  关键词: 笑 气氛 成功 评价    有不少的教师认为:教师就应该有自己的威严,就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怕”才行,让学生对教师的话
函数奇偶性作为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其地位毋庸置疑。对于函数f(x)定义域中的任意一个x,若有f(-x)=f(x),则f(x)为偶函数;若有f(-x)=-f(x),则f(x)为奇函数。简单的一个定义,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一、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前提条件,然而这一点却往往被许多学生所忽略。  例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f(x)=x+1(x≥0);(2)f(x)=。  解
马链球菌兽疫亚种(Streptococcus equi ssp.zooepidemicus,SEZ)对集约化养猪业的发展危害严重,同时对养猪业的相关从业人员的健康具有潜在威胁。类M蛋白是该菌一种重要的表面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把课堂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按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成若干个问题,从而对不同层次又分解到各个不层次的教学中,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研究、进行探索,使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并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既能使学生的主动参与又能开发学生探究的能力,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下面我就教改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谈几点意见。    一、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亚里士多德说过:
通过对电化学阳极溶解振荡模型加白噪声后引发的随机共振现象的模拟研究发现,在该体系的周期二振荡态时呈现显性内信号随机共振现象.当白噪声加在该电化学体系的周期二振荡态
人类将进入知识经济的发展阶段,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其核心就是创新。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那么,怎样营造创新氛围,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胜心强,兴趣广泛,对未知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猜疑心,抱着试一试的欲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我们首先就必须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在数
摘 要: 本文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结合新课标理论,探讨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创新 挖潜 动手实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所谓“兴”起则“思”通,是指学习兴趣能有效地强化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那么
畜牧生产及动物疫病监测计算机管理体系,可有效推进全市畜牧生产及动物疫病监测系统规范化、现代化建设,是新形势下畜牧生产及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的需要。规范、高效、自动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