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瓶颈
(一)体制存在缺陷。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一直处于产权不明晰、所有者缺位、法人治理不健全的状态。其一,产权结构不清晰。农信社成立以来,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但产权结构一直未改革到位。部分经过改造之后的农信社也是形似神不似,弄不清是“官办”还是“民办”,资本约束力不强。其二,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表现在股权设置分散,所有者权益保护机制丧失;“三会”职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决策机制、经营机制、治理问责机制缺位。其三,管理体制不顺畅。目前,尽管农信社“四自”能力有所提升,但风险管控能力不强,案件频发。
(二)经营管理粗放。农信社目前还存在操作流程粗糙、服务意识淡化、专业分工不清、责权利不明、激励和约束不匹配等问题,都制约着农信社的发展。同时,由于以前农信社用工混乱,致使大部分员工文化素质较低,经营观念陈旧且难以改变,严重制约了农信社的创新和发展。
(三)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质量差,经营困难,潜在金融风险仍然很大。农信社不良资产总量大,且底子不清;人均利润、资产利润率较小;拨备计提严重不足、资本充足率很低,抗风险能力较弱;农信社股金性质不实,存在较多的存款化股金,且基础很不稳固;内控制度尚不健全,案件时有发生,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四)业务创新的内生动力匮乏。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差异化,但农信社仍然是以单一的存、贷业务为主,且创新的内生动力不足。表现在高素质人才缺乏,经营理念落后,管理层内耗较大,积极主动创新的意识不强。同时,大多数人员对新业务的接受能力较差,且存在着排斥新业务、新理念和新方式等现象。
二、农村信用社做大做强的现实选择
(一)革新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做大做强农信社必须尽快通过革新体制、明晰产权制度,实行股份制运作商业化经营。当前,农信社还是以合作制为主,正是这种制度羁绊了农信社经营发展。因为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等价交换、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则,利益机制是基本机制,即所有市场主体的一切行为都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所以,要走一家一户互助,不以盈利为目的合作制之路是难以行得通的。现实中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性质也早以名存实亡,农民已把农信社当作一个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商业化金融机构,且农信社也是强调防范经营风险和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向信用户、优质企业等优质客户发放贷款,而不是支持贫困户。因此,当前这种“神形”分离的现象必须尽快改变,促使其真正走向股份制运作商业化经营的轨道,使其成为真正的所有者;产权归属明晰,产生自己的管理者。做到自主经营和自担风险,决策、经营、监督实现相互制约;规范各类经营行为,积聚更多的真实资本;以股东收益最大化,促使农信社走向良性健康经营发展之路,更好的服务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只有产权明晰,管理者和经营者才能真正专注于管理经营,各类机制的瓶颈及弊端才能得以根本破除,农信社才能真正做大做强。
(二)转换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方式。农信社实行集约经营、专业分工、双向制约是其做大做强的现实选择。一是转换思维观念,摒弃粗放型经营。从农信社的经营思想、管理方式、资产质量、经营成果看,目前,农信社仍处在粗放经营阶段,必须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化。首先,要建立以县级联社或更高一级法人为经营管理主体,彻底改变以乡镇为单位的分散自主经营局面,实行上级主导经营。其次,要建立科学预测、决策机制。围绕农村经济活动进行市场调查,加强各类业务和项目可行性的评估和分析,预测瞬息多变的市场潜力及前景,做出科学可靠、操作可行的经营决策。其三,转变经营发展方式。县联社作为经营主体后,要强化业务经营,把准农村经济发展脉搏,抢占业务发展制高点,发挥与农村经济共生共赢的优势,把信贷投放的重点转移到产业经营户和现代农业上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细分市场、搜寻目标、强化营销,坚持市场化运作,重点支持一批具有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的区域特色产业和龙头项目,形成农信社扶持经营的产业项目群和客户群,彻底摆脱农信社单打独斗的经营局面。其四,提升科技水平。以科技为支撑发展各类经营业务,提高经营业务的科技含量,加快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信社业务经营中推广应用的进程,疏通多方信息渠道,建立自身完善的信息网络系统。其五,强化经营核算意识。强化以效益为目标的核算意识,不做一笔无效业务;树立资本约束理念,实行存、贷款规模的匹配比例增长,控制存贷比例,调整存款结构,降低资金成本;开展多种经营,努力增收节支;严防经营风险,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二是实行专业化经营,流程化操作,扁平化管理。县级联社作为市场的主体,要参与各类市场经营活动,履行应有的经营职能、资产管理职能、风险防控职能,改变原有的经营方式和操作模式。首先,要提升专业化经营水平。要培养专业化人才,不断提升从事信贷、会计、审计、科技、中间业务等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保持各专业人员的相对稳定,提高各项业务的经营水准。其次,实行流程化、精细化操作。细化业务操作流程,推进模块式、流程化操作,严禁代理操作和单人进行全流程操作的行为,切实防范操作风险。其三,完善经营机构。按照有利于集约化经营、有利于风险控制的原则,对县级联社经营机构改造,引入扁平化管理模式,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对风险较大、利润较高、创造性较强的业务由联社直接经营,力求善管善成;对一些服务功能强、风险低、利润小的业务,由基层网点直接经营,从而实现服务与创利的高效用、最大化。同时,加强辖内人员的管理,打破以前条块分割的用人制度,统一管理、调配、使用员工,做到因才而用,保持员工的专业性、流动性。
三、改进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
农信社只有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丰富金融产品,改进金融服务,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
一是转换经营理念。目前,农信社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各方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是经营创新的难得机遇。农信社应抓住有利时机,定位于农村市场,把理念创新提升到增强农信社竞争力和生命力的重要地位。首先,做到“三个转变”。即农信社要做到由支持传统农业向支持现代农业转变;由支持传统农户向支持产业化经营户转变;由单纯的存贷款业务向存贷、结算、理财、代理等多品种复合型现代业务的转变。其次,要明确服务定位,坚持市场化方向发展。农信社要定位于服务农村经济发展,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现代化,严禁弃农趋城、动摇其固有的根基。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在支持县域经济实现腾飞、增加社会效益的同时,管控好信贷风险,提升农信社自身效益,达到“社农双赢”。
二是开发金融信贷产品,拓展服务功能。农信社的金融工具要不断适用农村经济发展的变化,满足新形式的需求。首先,要不断创新信贷产品。在满足农户基本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根据农户生产经营的变化,开展农户联保贷款、高端信用户联保体贷款、联保体+互助金(担保金)贷款等自然人保证贷款;开展专利权质押、经营权质押、提货单质押等自然人抵质押贷款;开展小企业法人联保、担保中介担保、“公司+农户+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社员+担保组织”等各类组合式法人客户贷款。同时,还要大力支持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以票据贴现、项目融资、科研贷款、订单贷款等各类形式贷款,起到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其次,要积极拓展中间业务。开展代收代付,做好政府惠农资金的代理、国家财政和税收资金的代收代付,牢牢掌握资源优势,不断增加中间业务的收入比重。其三,创新农村支付结算手段。加快大额、小额支付体系建设,提升结算速度;大力布放ATM机、POS机、金燕卡自助通等自助设备终端,提高农民的金融意识,加速非现金结算和普惠金融制度的推进,进一步改进农村金融结算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是创新服务方式。要开发新的代理业务,如代理融资、资金管理,代理会计事务,代理投资理财等。依靠电子化手段和专业人员将存贷款、代理、结算和信息咨询等业务品种进行系列组合,并根据客户的理财要求为其实施综合性、高效性的金融服务。要积极探索开办农户、企业财务顾问业务,如为客户提供经济、金融情报;为客户筹资活动提供咨询;帮助客户建立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培训财务管理人员等。
四是创新激励机制。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以绩效为根本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全体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不同专业、不同序列的考核评比机制和用人用工机制,促使公平公正的使用人才,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制订合理的组织规划,为员工的发展规划确定前进的道路和应采取的行动,提升员工对单位的忠诚度,以保持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周口市办公室)
(一)体制存在缺陷。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一直处于产权不明晰、所有者缺位、法人治理不健全的状态。其一,产权结构不清晰。农信社成立以来,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但产权结构一直未改革到位。部分经过改造之后的农信社也是形似神不似,弄不清是“官办”还是“民办”,资本约束力不强。其二,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表现在股权设置分散,所有者权益保护机制丧失;“三会”职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决策机制、经营机制、治理问责机制缺位。其三,管理体制不顺畅。目前,尽管农信社“四自”能力有所提升,但风险管控能力不强,案件频发。
(二)经营管理粗放。农信社目前还存在操作流程粗糙、服务意识淡化、专业分工不清、责权利不明、激励和约束不匹配等问题,都制约着农信社的发展。同时,由于以前农信社用工混乱,致使大部分员工文化素质较低,经营观念陈旧且难以改变,严重制约了农信社的创新和发展。
(三)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质量差,经营困难,潜在金融风险仍然很大。农信社不良资产总量大,且底子不清;人均利润、资产利润率较小;拨备计提严重不足、资本充足率很低,抗风险能力较弱;农信社股金性质不实,存在较多的存款化股金,且基础很不稳固;内控制度尚不健全,案件时有发生,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四)业务创新的内生动力匮乏。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差异化,但农信社仍然是以单一的存、贷业务为主,且创新的内生动力不足。表现在高素质人才缺乏,经营理念落后,管理层内耗较大,积极主动创新的意识不强。同时,大多数人员对新业务的接受能力较差,且存在着排斥新业务、新理念和新方式等现象。
二、农村信用社做大做强的现实选择
(一)革新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做大做强农信社必须尽快通过革新体制、明晰产权制度,实行股份制运作商业化经营。当前,农信社还是以合作制为主,正是这种制度羁绊了农信社经营发展。因为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等价交换、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则,利益机制是基本机制,即所有市场主体的一切行为都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所以,要走一家一户互助,不以盈利为目的合作制之路是难以行得通的。现实中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性质也早以名存实亡,农民已把农信社当作一个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商业化金融机构,且农信社也是强调防范经营风险和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向信用户、优质企业等优质客户发放贷款,而不是支持贫困户。因此,当前这种“神形”分离的现象必须尽快改变,促使其真正走向股份制运作商业化经营的轨道,使其成为真正的所有者;产权归属明晰,产生自己的管理者。做到自主经营和自担风险,决策、经营、监督实现相互制约;规范各类经营行为,积聚更多的真实资本;以股东收益最大化,促使农信社走向良性健康经营发展之路,更好的服务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只有产权明晰,管理者和经营者才能真正专注于管理经营,各类机制的瓶颈及弊端才能得以根本破除,农信社才能真正做大做强。
(二)转换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方式。农信社实行集约经营、专业分工、双向制约是其做大做强的现实选择。一是转换思维观念,摒弃粗放型经营。从农信社的经营思想、管理方式、资产质量、经营成果看,目前,农信社仍处在粗放经营阶段,必须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化。首先,要建立以县级联社或更高一级法人为经营管理主体,彻底改变以乡镇为单位的分散自主经营局面,实行上级主导经营。其次,要建立科学预测、决策机制。围绕农村经济活动进行市场调查,加强各类业务和项目可行性的评估和分析,预测瞬息多变的市场潜力及前景,做出科学可靠、操作可行的经营决策。其三,转变经营发展方式。县联社作为经营主体后,要强化业务经营,把准农村经济发展脉搏,抢占业务发展制高点,发挥与农村经济共生共赢的优势,把信贷投放的重点转移到产业经营户和现代农业上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细分市场、搜寻目标、强化营销,坚持市场化运作,重点支持一批具有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的区域特色产业和龙头项目,形成农信社扶持经营的产业项目群和客户群,彻底摆脱农信社单打独斗的经营局面。其四,提升科技水平。以科技为支撑发展各类经营业务,提高经营业务的科技含量,加快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信社业务经营中推广应用的进程,疏通多方信息渠道,建立自身完善的信息网络系统。其五,强化经营核算意识。强化以效益为目标的核算意识,不做一笔无效业务;树立资本约束理念,实行存、贷款规模的匹配比例增长,控制存贷比例,调整存款结构,降低资金成本;开展多种经营,努力增收节支;严防经营风险,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二是实行专业化经营,流程化操作,扁平化管理。县级联社作为市场的主体,要参与各类市场经营活动,履行应有的经营职能、资产管理职能、风险防控职能,改变原有的经营方式和操作模式。首先,要提升专业化经营水平。要培养专业化人才,不断提升从事信贷、会计、审计、科技、中间业务等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保持各专业人员的相对稳定,提高各项业务的经营水准。其次,实行流程化、精细化操作。细化业务操作流程,推进模块式、流程化操作,严禁代理操作和单人进行全流程操作的行为,切实防范操作风险。其三,完善经营机构。按照有利于集约化经营、有利于风险控制的原则,对县级联社经营机构改造,引入扁平化管理模式,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对风险较大、利润较高、创造性较强的业务由联社直接经营,力求善管善成;对一些服务功能强、风险低、利润小的业务,由基层网点直接经营,从而实现服务与创利的高效用、最大化。同时,加强辖内人员的管理,打破以前条块分割的用人制度,统一管理、调配、使用员工,做到因才而用,保持员工的专业性、流动性。
三、改进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
农信社只有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丰富金融产品,改进金融服务,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
一是转换经营理念。目前,农信社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各方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是经营创新的难得机遇。农信社应抓住有利时机,定位于农村市场,把理念创新提升到增强农信社竞争力和生命力的重要地位。首先,做到“三个转变”。即农信社要做到由支持传统农业向支持现代农业转变;由支持传统农户向支持产业化经营户转变;由单纯的存贷款业务向存贷、结算、理财、代理等多品种复合型现代业务的转变。其次,要明确服务定位,坚持市场化方向发展。农信社要定位于服务农村经济发展,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现代化,严禁弃农趋城、动摇其固有的根基。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在支持县域经济实现腾飞、增加社会效益的同时,管控好信贷风险,提升农信社自身效益,达到“社农双赢”。
二是开发金融信贷产品,拓展服务功能。农信社的金融工具要不断适用农村经济发展的变化,满足新形式的需求。首先,要不断创新信贷产品。在满足农户基本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根据农户生产经营的变化,开展农户联保贷款、高端信用户联保体贷款、联保体+互助金(担保金)贷款等自然人保证贷款;开展专利权质押、经营权质押、提货单质押等自然人抵质押贷款;开展小企业法人联保、担保中介担保、“公司+农户+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社员+担保组织”等各类组合式法人客户贷款。同时,还要大力支持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以票据贴现、项目融资、科研贷款、订单贷款等各类形式贷款,起到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其次,要积极拓展中间业务。开展代收代付,做好政府惠农资金的代理、国家财政和税收资金的代收代付,牢牢掌握资源优势,不断增加中间业务的收入比重。其三,创新农村支付结算手段。加快大额、小额支付体系建设,提升结算速度;大力布放ATM机、POS机、金燕卡自助通等自助设备终端,提高农民的金融意识,加速非现金结算和普惠金融制度的推进,进一步改进农村金融结算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是创新服务方式。要开发新的代理业务,如代理融资、资金管理,代理会计事务,代理投资理财等。依靠电子化手段和专业人员将存贷款、代理、结算和信息咨询等业务品种进行系列组合,并根据客户的理财要求为其实施综合性、高效性的金融服务。要积极探索开办农户、企业财务顾问业务,如为客户提供经济、金融情报;为客户筹资活动提供咨询;帮助客户建立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培训财务管理人员等。
四是创新激励机制。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以绩效为根本的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全体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不同专业、不同序列的考核评比机制和用人用工机制,促使公平公正的使用人才,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制订合理的组织规划,为员工的发展规划确定前进的道路和应采取的行动,提升员工对单位的忠诚度,以保持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周口市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