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道寻往等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xiao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历史上其他国际秩序转换最大的不同是,由于大国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下降,地区机制化程度与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东亚崛起并非依赖军事力量和对外扩张,而是在国际秩序转变过程中和平转型,因而所需时间更长,其渐进性、复杂性和可塑性的特点十分明显。中国作为兴起的东亚大国,与脱亚入欧的日本不同,立足东亚,推行睦邻、安邻和富邻的周边政策,积极推动与本地区其他国家的良性互动关系,努力在东亚地区构建稳定和平的新秩序。
  如何认识和理解国际秩序转型下东亚的和平发展,阐述中国在东亚构建稳定和平的新秩序中的独特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将“中国与东亚秩序”两者的转型联系起来考察,提出“共有利益”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并以此模式来分析国际秩序转型下东亚和平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作者认为,“共有利益”具有宽广的包容性,在国际体系中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是一个无时不在的关键要素。主要包括两部分,即原生的和建构的,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后者的重要性大于前者,即相互建构“共有利益”越来越重要。一个秩序的稳定与否或稳定程度取决于“共有利益”的广度和深度。因此,从两方面增进“共有利益”至关重要:一是共同发展;二是制度建设。发展意味着可以相互提供更多的资源,促进“共有利益”,使其的汇合面和空间愈来愈大。制度建设的过程就是建构或培育“共有利益”的过程。因此发展与制度建设均可塑造和规范国家行为,使之更加追求“共有利益”,有助于国家形象塑造,获得国际社会认可,最终通过塑造更加稳定的国际秩序来回报国际社会,使之享有和平、稳定和繁荣的国际环境。同时,“共有利益”要求树立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把一国的利益与他国利益紧密相联,而不是凌驾于他国利益之上,其价值在于能够调节或平衡权力、制度与身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共有利益”越多,意味着各方之间所重叠的利益面越大,国家间的合作面越大,合作的愿望更强烈,维护和平的动力就越大。
  就东亚而言,作者认为“共有利益”是确保东亚秩序在转型中保持稳定与和平的决定性变量,提出中国与东亚完全有条件也必须通过塑造与拓展“共有利益”,来确保东亚秩序的“和平转型”。
  作者对中国与东盟在培育“共有利益”方面实践的普遍意义进行了分析,认为从过去20多年的实践看,双方正处于历史性的繁荣发展期,利益的交汇与重叠会越来越多,从而排除了未来东亚可能出现的权威秩序、碎片秩序、均势秩序和认同秩序等几种秩序模式,预测东亚在中近期将形成以多边主义秩序为主的地区秩序模式。
  作为中国研究人员,作者在分析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上着墨较多。他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入手,阐述中国文化的和平与防御性质,指出中华文明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想是达致人类和谐、持久和平的终极目标。同时,作者还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史来说明中国和平发展的必然性。在西方战略文化里,没有扩张就没有崛起,这实际上是西方大国的崛起之路。中华文化是内向凝聚而成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实现了民族的大融合而非向外扩张,并建立了东亚社会相对稳定的国际秩序。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庄严宣告:中国不称霸,奉行和平共处外交,建设和谐世界,这并非权益之计,也并非仅仅基于中国对自身现实利益的认识,而更是出自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和文化哲学理念。因而,共存、共享、共赢的哲学观倡导的是一种既承认国际利益驱动,又确立彼此尊重对方利益、寻求和拓展共有利益、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道义原则的新型国家关系。尽管现行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并不能充分体现中国的利益,因而中国对于现存的国际秩序有批判的倾向和改革的诉求,但是,中国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不是要另起炉灶,否定现行秩序,而是要对其中不合理、不公正之处进行调整和改革。
  至于中国应如何参与和积极推动塑造与东亚的“共有利益”,共同构建稳定繁荣的东亚秩序,作者的观点也颇有见地。
  这是一本凝聚作者心智的专著。掩卷回首,久久萦绕脑海的,无疑是作者另辟蹊径,将“共有利益”作为分析中国崛起与东亚秩序的转型的关键,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
  
  1994:索尔仁尼琴重返俄罗斯蓝英年
  
  1974年2月索尔仁尼琴灰溜溜地离开苏联,1994年5月又轰轰烈烈返回俄罗斯。感今怀昔,人世变幻,白云苍狗。20年前的阶下囚变成20年后的座上宾。
  
  1994年5月27日索尔仁尼琴自美国佛蒙特州飞抵海参崴市。他的到来使这座滨海城市顿时沸腾起来。欢迎的规模、欢迎群众的热情、各地赶来报道他行踪的记者人数,远远超过1986年海参崴市对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的欢迎。自发的人群把机场围得水泄不通。多亏当地政府想得周到,在舷梯旁“埋伏”20条壮汉,把走下飞机的索尔仁尼琴夫妇和两个儿子围在核心,才免去索尔尼琴同几千名群众握手拥抱的重负。只有滨海边区副行政长官列别季涅茨获得同作家亲吻三次的殊荣。这时索尔仁尼琴表现出在国外学到的外交手腕,亲切地向欢迎群众致意,客气地对记者说:“请照相吧,正面?侧面?要不要转过身去?”接着又同接近他的人握手,于是人群自动让出一条路,索尔仁尼琴一家在壮汉的簇拥下从容走出机场,驶向海参崴宾馆。索尔仁尼琴大概是这家够不上星级的宾馆所接待过的最尊贵的客人,因为1986年戈尔巴乔夫视察海参崴时住在警备森严的西当卡政府别墅里。次日,索尔仁尼琴同汇聚在斯维特兰娜街中心广场上的市民会面。没有任何限制,谁都可以参加。远东大学教师索罗金夫妇带着小女儿奥莉娅也来到中心广场,丈夫对记者说:“这样的人物都回来了,说明俄罗斯还没完蛋。”当然,来的人并非都是拥护索尔仁尼琴的,也有打着红旗的共产党人严厉斥责他。索尔仁尼琴不反驳,不争辩,心平气和地听周围人说话。他明白,要想重新认识俄罗斯,先得接近群众,直接听他们谈话。当然,光听还不够,很多事还需要亲眼看。
  为此,索尔仁尼琴从海参崴乘火车横穿俄罗斯,沿途了解民情。车厢是BBC替他租的,以借此机会拍摄一部《索尔仁尼琴·回归》的纪录片。索尔仁尼琴沿途停留,同各行各业的人交谈,很少出席地方当局为他准备的宴会。7月21日傍晚抵达莫斯科雅罗斯拉夫车站。莫斯科市当局并未组织盛大欢迎仪式,车站只不过比平时打扫得干净一些。
  有人把索尔仁尼琴此次归国比作1928年高尔基5月归国。这种比较并不恰当。高尔基归国的场面隆重得多,不仅三军仪仗队列队欢迎,还有伏罗希洛夫、奥尔忠尼启则和卢那察尔斯基三位人民委员代表斯大林前往车站欢迎。欢迎的群众也是经过严格挑选的。除工厂和剧院的代表外,还有以高尔基名字命名的劳动教养院的代表。对此高尔基大为感动,老泪纵横,竟化了装同欢迎群众一起在大街上行走……难怪这种比喻令索尔仁尼琴大为光火,他吼叫道:“你们休想把我当成高尔基。他是来为斯大林制度效犬马之劳的,手握权杖,谁不听话就给谁一权杖,而我是回来寻找使俄罗斯爬出泥潭的道路的。”
  索尔仁尼琴明白表示,他回国不是为了进行创作,而是为了参加政治活动。而他的政治活动可以说从国外就开始了。4月5日《消息报》刊登了他对美国《福布斯报》提问的回答。他先批评政治家,但做得聪明。对西方政治家只用“事实”反驳其观点,语气平和,态度得体,而对独联体的政治家便蛮横无理,出言不逊。对俄罗斯的政治家只抨击失去权力的或觊觎权力的,却放过掌握权力的。他猛烈抨击盖达尔的改革计划,却放过盖达尔计划的主帅叶利钦,并为其攻打“白宫”辩解:俄罗斯不能存在双重政权,为此,采用任何手段都应允许。
  接着,索尔仁尼琴阐述自己的政见——反对恢复苏联,主张俄、乌、白、哈并成统一国家,并非纳扎尔巴耶夫所倡议的四国松散联邦。国内改革应自下而上——先建立以沙皇时代自治会为模式的强有力的地方政权,再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两相结合,便会产生全新的国家机构。土地不能私有化,真正渴望土地的农民买不起土地,如果拍卖,必将落入形形色色骗子手里,俄罗斯就真正完蛋了。索尔仁尼琴反对泛斯拉夫主义,认为俄国不应干预巴尔干,更不应卷入波黑战争,他说波黑穆斯林、克族、塞族都是无辜的,真正战争祸首是铁托……
  索尔仁尼琴是国内外都很有声望的人,对俄国内党派都有极大的诱惑力,他们都希望同他结盟,以壮声势。但看了他答记者问后,不少人心里凉了半截,盼望变成失望。
  (本文节选,有删节)
其他文献
2007年年末,正当“伊核六方”就安理会有关伊朗核问题的新决议的立场日渐趋近、伊朗面临进一步国际制裁的时候,美国情报部门的集体判断公诸于世了:伊朗在2003年秋季已经中断了核武器计划,并且在2009年以前不可能生产出武器级的浓缩铀。  表面上看,这是给布什政府的伊朗政策泼了一瓢凉水(还有人说是打了一记耳光),同时给伊朗洗刷了罪名,难怪布什总统在记者会上神色凝重,内贾德振臂欢呼伟大胜利。  其实,这
帕尔所谓“抽象有罪具体无罪,国家有罪个人无罪”的国际法论,说穿了是一种情绪,是一种诡辩——    8月21日~23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印度百忙之中,安倍于8月23日专程前往印度东北部的加尔各答,会晤了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称日本战犯“无罪”的印度法官拉达比诺德·帕尔的长子普拉桑塔·帕尔安倍在会晤中说,帕尔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表现出“高贵的勇气”,“至今赢得许多日本人的尊敬”安倍此举彰显了安倍家族
外交部拉美司 非洲司   亚非司 美大司 欧洲司      在上一期,外交部欧亚司、亚洲司几位同志,向本刊介绍了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救援队在中国地震灾区开展救援,以及亚洲国家对中国灾区提供援助的情况。紧接着,外交部拉美司、非洲司、亚非司、欧洲司和美大司,纷纷向本刊介绍了其他各洲有关国家援助中国灾区的情况,这就有了我们这一期的这个专题报道。  对各国向中国提供的救灾援助,中国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多
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这是很容易被人们混淆的两个概念。一些书名为教育技术的书籍,其绝大部分篇幅谈的都是信息技术中一些相关软件的使用,这似乎暗示着教育技术等同于信息技术。2000年11月14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又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这两个不同文件的发布,说明了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是有区别的。实际上,无论在中小学教师中,
在寒冬逼近的华盛顿,白宫摆出了最奢华的盛宴围坐在一起的G20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球总量85%,人口占全球人口的2/3,但20位领导人各怀心思令人瞩目的全球金融峰会只谈了三小时四十分钟……    头盘:果木熏鹌鹑,由意大利调味饭作点缀  主菜:百里香烤羊肋,以西红柿茴香和茄子制成的沙司和鸡油烩菌汁进行搭配  尾食:充满异国情调的沙拉,以及覆盖着香滑奶酪的烤核桃  佐餐葡萄酒:来自加利福尼亚兰德马克酒庄窖
香港游客埃及罹难  1月31日,一辆载有44名香港游客的埃及旅游客车在从红海旅游胜地胡尔加达开往南方古城卢克索的途中发生翻车事故,导致14人死亡,30人受伤。事件发生后,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立即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外交部等有关部门与埃方密切配合,全力帮助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做好救助工作,采取一切措施抢救受伤香港同胞,妥善处理善后事宜,并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转达中央政府对遇
9.13事件,即1971年9月13日林彪叛逃事件已经过去37年了这毕竟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不但是人们无法忘却的,而且总有值得回味的地方,甚至可以不断发掘出某些对现在仍然十分有益的新东西让我们重新分析一下那场可能引起严重破坏的特大政治地震是如何化解的,也许就可以从中发现新意    林彪这一伙要比“四人帮”危险得多    首先说说林彪说历史上的人和事,就得按历史的本来面貌实事求是地去说在笔者看来,林彪
今年上半年,中欧在北京举行了第二届战略对话,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曼德尔森访华,德国新任总理默克尔也到访北京、上海,为她的“就职访问”画上了句号。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以及笔者与欧方官员和学者的交流,可以看出目前欧洲对华认识正在发生一些新的变化。  欧洲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看法是,中国日益增加的国际影响,特别是能源外交或资源外交,与西方的国际主张和原则发生了冲突,对欧盟的对外政策构成了挑战。具体而言,中国的
●车耳商旅滋味● 系列之十六    最近一次去巴黎,我看到那里的人们依然开着小排量的汽车,还竟然恢复了有轨电车,人们逛街又开始骑自行车了,去超市买东西的人既拉小车又带塑料袋,而这一切都是出于环保的考虑。对于一个住宅密集程度可比北京的国际都市,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小排量的优势    和以前一样,巴黎狭窄的街道两侧仍然排满了汽车,一辆紧挨着一辆。  巴黎人是世界上的停车高手,他们停车的前后距离
原来他们虽然也和我们比邻而居,但是因为不具有充分独立的身份而不能自主地选择对中国的态度。苏联解体后就大不一样了,无论是中国,还是中亚国家,都能够独立地站在自身的国家利益上发展彼此间的邻国关系。    凡是到过中亚的人,十有八九都会听说过这样一句当地的谚语:“老婆是可以选择的,而邻居却不能。”原来中亚虽然和我们比邻而居,但是因为不具有充分独立的身份而不能自主地选择对中国的态度。苏联解体后,无论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