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线教师在解读文本,或者在实际的教学中都会碰到这样的困惑:有些教学内容,孩子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借助参考书弄懂了,也难以心领神会。通过不断学习、实践与反思,我发现:巧妙地挖掘一些课程资源,真的能做到化难为易,润物无声。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教学片段作些探讨。
片段一:《拉萨的天空》课始教学片段
师:(展示一幅拉萨的天空图:图上有布达拉宫和湛蓝的天空。)看看这幅画,知道是什么建筑,在哪里吗?
生1:是布达拉宫。
生2:是拉萨。
师:拉萨在哪里?
生:拉萨在西藏自治区。
师:(出示中国地图)并向学生介绍拉萨,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布达拉宫非常雄伟。
生2:我发现那里的天空特别的蓝。
师:下面我们再来欣赏拉萨天空的几幅图片。(多媒体展示一组拉萨的天空图片)(随着一幅一幅的画片从他们的眼前闪过,我发现他们被那湛蓝的天空深深吸引住了。画面展示完了,孩子们还没有回过神来)
师:你们能用一个字来形容拉萨的天空吗?
生:(异口同声)蓝!
师:那我们就去看看作家王宗仁是怎样描写这蓝天的。
拉萨对于学生来说,陌生而遥远,对于它的天空的蓝,学生更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拉萨的蓝天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魅力。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之后,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就凭借多媒体画面,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的体验。此教学设计中,资料性课程资源的适时而又恰当的运用,为学生的学习打开了一扇扇。学生与文本建立起一座感情的桥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奠定情感的基调。
片段二:《雾凇》课尾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想亲眼目睹雾凇的风采吗?(播放课件或出示图片,并解说:它,宛若银菊怒放,晶莹剔透;它,仿佛梨花带雨攀枝,洁白高雅;它,披着美玉,带着白银,婀娜可人;它如朵朵银花,排排雪浪,蔚为壮观)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的雾凇像洁白高雅的菊花;有的像婀娜多姿的柳树!
生:我看有的像害羞的小姑娘,低着头,有的弯着腰,好像在给人们鞠躬;雾凇,你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啊!
生:我看到的像摇曳多姿的浪花,真美啊!
师:1990年江泽民观赏吉林雾凇后,不由地赞叹:“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事隔八年,中央召开“两会”期间,江泽民同志见到吉林的同志,又情不自禁地吟诵道:“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出示)你有什么感叹吗?
生:这真的是奇观呀!
生:这是大自然的杰作。
生:漫步其间,给人美的享受!
师:雾凇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松花江边留下了如此绮丽绝妙的自然奇观——吉林雾凇。这节课我们欣赏到了吉林雾凇那“冬天里的春天”,感受诗情画意般的美,你想说些什么?
东北吉林的雾凇,对于江南的孩子来说,是多么遥远的东西。虽然通过课文的学习,孩子已经所知所解,但何以让这一奇观在孩子的心中流下深深的印记,何以让孩子对这一胜景心生神往呢!课末图片的欣赏,主席的赞言,无疑在孩子的心湖投下了一块巨石,掀起了他们情感的波澜。最后我们所看到的是,孩子由衷赞叹,孩子的双眼里也多了份美丽的期待!
以上两个教学片段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抓住某个切入点,精妙地使用资料性课程资源将拓展学习空间,使课堂成为滋养智慧,孕育情感的土壤。无论是音效资源还是图片资源,都可以使语文课堂更富有情趣、意趣,使语文学习更具有深度和广度。教师看似“落花无痕”般地使用课程资源,似乎是“信手拈来”又似“无心插柳”,却使得资料性课程资源“化作春泥更护花”。资料性课程资源带给课堂的是一种文化的课堂,一种浓郁人文情怀的课堂;它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信息,更是一种情感的点击、思想与文字的碰撞。
(作者单位:常熟市谢桥中心小学)
片段一:《拉萨的天空》课始教学片段
师:(展示一幅拉萨的天空图:图上有布达拉宫和湛蓝的天空。)看看这幅画,知道是什么建筑,在哪里吗?
生1:是布达拉宫。
生2:是拉萨。
师:拉萨在哪里?
生:拉萨在西藏自治区。
师:(出示中国地图)并向学生介绍拉萨,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布达拉宫非常雄伟。
生2:我发现那里的天空特别的蓝。
师:下面我们再来欣赏拉萨天空的几幅图片。(多媒体展示一组拉萨的天空图片)(随着一幅一幅的画片从他们的眼前闪过,我发现他们被那湛蓝的天空深深吸引住了。画面展示完了,孩子们还没有回过神来)
师:你们能用一个字来形容拉萨的天空吗?
生:(异口同声)蓝!
师:那我们就去看看作家王宗仁是怎样描写这蓝天的。
拉萨对于学生来说,陌生而遥远,对于它的天空的蓝,学生更没有真切的感受。因此,一开始利用多媒体充分地向学生展示各种拉萨蓝天的图片,把学生引领进辽阔、纯净、如仙境般的天地,拉萨的蓝天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魅力。此时让孩子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拉萨的天时,他们异口同声从心中喊出了“蓝!”。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之后,在品味文中描述蓝天的语句时,他们就凭借多媒体画面,在心中涌起了对这美丽天空的无限遐想,产生了独特的体验。此教学设计中,资料性课程资源的适时而又恰当的运用,为学生的学习打开了一扇扇。学生与文本建立起一座感情的桥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奠定情感的基调。
片段二:《雾凇》课尾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想亲眼目睹雾凇的风采吗?(播放课件或出示图片,并解说:它,宛若银菊怒放,晶莹剔透;它,仿佛梨花带雨攀枝,洁白高雅;它,披着美玉,带着白银,婀娜可人;它如朵朵银花,排排雪浪,蔚为壮观)你看到了什么?
生:有的雾凇像洁白高雅的菊花;有的像婀娜多姿的柳树!
生:我看有的像害羞的小姑娘,低着头,有的弯着腰,好像在给人们鞠躬;雾凇,你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啊!
生:我看到的像摇曳多姿的浪花,真美啊!
师:1990年江泽民观赏吉林雾凇后,不由地赞叹:“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事隔八年,中央召开“两会”期间,江泽民同志见到吉林的同志,又情不自禁地吟诵道:“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出示)你有什么感叹吗?
生:这真的是奇观呀!
生:这是大自然的杰作。
生:漫步其间,给人美的享受!
师:雾凇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松花江边留下了如此绮丽绝妙的自然奇观——吉林雾凇。这节课我们欣赏到了吉林雾凇那“冬天里的春天”,感受诗情画意般的美,你想说些什么?
东北吉林的雾凇,对于江南的孩子来说,是多么遥远的东西。虽然通过课文的学习,孩子已经所知所解,但何以让这一奇观在孩子的心中流下深深的印记,何以让孩子对这一胜景心生神往呢!课末图片的欣赏,主席的赞言,无疑在孩子的心湖投下了一块巨石,掀起了他们情感的波澜。最后我们所看到的是,孩子由衷赞叹,孩子的双眼里也多了份美丽的期待!
以上两个教学片段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抓住某个切入点,精妙地使用资料性课程资源将拓展学习空间,使课堂成为滋养智慧,孕育情感的土壤。无论是音效资源还是图片资源,都可以使语文课堂更富有情趣、意趣,使语文学习更具有深度和广度。教师看似“落花无痕”般地使用课程资源,似乎是“信手拈来”又似“无心插柳”,却使得资料性课程资源“化作春泥更护花”。资料性课程资源带给课堂的是一种文化的课堂,一种浓郁人文情怀的课堂;它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信息,更是一种情感的点击、思想与文字的碰撞。
(作者单位:常熟市谢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