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能指导、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及主动实践的教学。这种教学思想符合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原理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其生动活泼地学习。因此,在各科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合理地运用这一教学指导思想。在此,本人拟就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一、要在语言上下功夫
启发式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是很重要的。要“动之以情”,教师就是靠自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要“晓之以理”,教师就用语言阐明哪些道德观念,把道理讲得明白易晓。要“导之以行”,教师还是靠语言的点拨,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行为,并与自己不良行为作斗争。为发挥语言的力量,增强教育的效果,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备好语言。有的教材语言不适合教学的需要,就得把材料修改一番,不仅使它口语化、儿童化,而且力求生动具体。有了好的教材,还要备讲,讲究表达的艺术。重要的地方,语调、情感都要设计好。当然,教师要把理解教材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教师的语言才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如《中国的保尔——张海迪》一课,我在备课时,深深地被张海迪与病魔斗争,为社会尽责所感动。在课堂上,我怀着对张海迪无比崇敬的心情,用热忱而激动的语调讲述张海迪的事迹。教师的真情实感,激励着孩子们,他们对张海迪崇敬的感情油然而生。这时,学生眼前,好像出现了张海迪艰难地手摇轮椅,走街串巷寻找工作的形象;耳边仿佛响起张海迪乞求的声音:“给我一个工作吧!我要的不是工资,是为人民服务的权力!”学生听着听着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二、要注重情景的运用
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一些内容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有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他们理解起来更加困难。为了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进行启发。
例如,教材要求对三年级学生进行“爱英雄、学英雄”的教育,这是一堂激发情感的课,让八、九岁的孩子理解安全的重要性,是很困难的。我在备这一课时,决定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想象,激发感情。为了突出安全重要性的内容,把几个重要的安全事故场面用多媒体展示出来,把描写事故发生的语言,表情朗诵,制成录音,再配上事故发生的现实场景。在上课时,通过这样的情景,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形声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了感染力,提高了教学效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就自然地产生学习英雄的愿望。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当思想体现在鲜明形象时,儿童才能理解它。”实践证明:通过创设情景进行启发,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哪些光辉的英雄人物的形象,就像明灯一样在他们心底闪光,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
三、要在注重过程启发
启发式的最高水平是启而有发并且最终不需要启发。弗莱雷也曾经对教师的提问提出了一些要求:“要提出能激起思考的问题;要能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提问,学生不仅仅会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对答案提出疑问。”思想品德学科是开放性的,许多问题的结论不是唯一的。过程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的提问指向思考过程而不是答案,让学生受到思维过程上的启发;要求教师把启发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向自己提问,自己启发自己的思维过程。比如以“激疑”为先导,以“质疑”为基本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启而有发,而且能最终不需要教师的启发。这一方法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问题。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融合,也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四、要进行适当的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的关键是:教师要设计好讨论题,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并且难易程度要适当。问题太简单、太容易,学生没有积极性,太深太难,学生也不会有积极性。如果是一组问题就要注意问题之间的联系,一题扣一题,步步引向深入。《唱支山歌给党听》一课讲完以后,我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第一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取得了那些成绩?”目的在于把能集中表现教学观点的重要内容拎出来,让学生从取得的成绩中清楚地看到党在社会中重要的作用。第二步:“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多惊人的成绩呢?”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让他们懂得取得惊人成就的同时一定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第三步:“‘我们小学生文化程度低,不用好好学习,其它的事都是大人的事’这话对吗?”目的在于联系实际,指导实践。
讨论,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某个问题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最后得到一个道德认识,达到教育目的。
五、要组织学生调查访问
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访问,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启发性最大的一种方式。通过组织学生自己调查、访问,不仅可以使他们接触社会,通过耳闻目睹,开阔眼界,了解社会,吸收思想营养,而且在调查过程中,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积极思考,自己判断,自己得出答案,有助于大大地提高学生的独立判断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的道德行为。
我讲授《在改革开放中腾飞》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向家长、邻居作调查,教师引导他们从家庭到家乡的变化谈起,在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访问工人农民、科技人员,了解祖国的成就,教师再指点看海下开采石油的图片,讲述我国石油发展史,组后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表上的数字算一笔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处渗透“祖国在飞速发展”的思想,用“讲、看、算”这些生动而具体的事例,步步启发学生,使他们看到了我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了祖国前进的步伐。就这样,学生把对家庭、家乡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爱交织在一起,他们对“我们祖国在改革开放中腾飞”的理解就具体而深刻了。
总之,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加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尽管启发的方式不只以上几种,但其教学主旨是一样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采用多种启发形式,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求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创造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效,以有效地完成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各项任务。
一、要在语言上下功夫
启发式教学中,教师的语言是很重要的。要“动之以情”,教师就是靠自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要“晓之以理”,教师就用语言阐明哪些道德观念,把道理讲得明白易晓。要“导之以行”,教师还是靠语言的点拨,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行为,并与自己不良行为作斗争。为发挥语言的力量,增强教育的效果,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备好语言。有的教材语言不适合教学的需要,就得把材料修改一番,不仅使它口语化、儿童化,而且力求生动具体。有了好的教材,还要备讲,讲究表达的艺术。重要的地方,语调、情感都要设计好。当然,教师要把理解教材内容和体会思想感情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教师的语言才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如《中国的保尔——张海迪》一课,我在备课时,深深地被张海迪与病魔斗争,为社会尽责所感动。在课堂上,我怀着对张海迪无比崇敬的心情,用热忱而激动的语调讲述张海迪的事迹。教师的真情实感,激励着孩子们,他们对张海迪崇敬的感情油然而生。这时,学生眼前,好像出现了张海迪艰难地手摇轮椅,走街串巷寻找工作的形象;耳边仿佛响起张海迪乞求的声音:“给我一个工作吧!我要的不是工资,是为人民服务的权力!”学生听着听着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二、要注重情景的运用
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一些内容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有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他们理解起来更加困难。为了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进行启发。
例如,教材要求对三年级学生进行“爱英雄、学英雄”的教育,这是一堂激发情感的课,让八、九岁的孩子理解安全的重要性,是很困难的。我在备这一课时,决定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想象,激发感情。为了突出安全重要性的内容,把几个重要的安全事故场面用多媒体展示出来,把描写事故发生的语言,表情朗诵,制成录音,再配上事故发生的现实场景。在上课时,通过这样的情景,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形声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加强了感染力,提高了教学效果。“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就自然地产生学习英雄的愿望。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当思想体现在鲜明形象时,儿童才能理解它。”实践证明:通过创设情景进行启发,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哪些光辉的英雄人物的形象,就像明灯一样在他们心底闪光,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
三、要在注重过程启发
启发式的最高水平是启而有发并且最终不需要启发。弗莱雷也曾经对教师的提问提出了一些要求:“要提出能激起思考的问题;要能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提问,学生不仅仅会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对答案提出疑问。”思想品德学科是开放性的,许多问题的结论不是唯一的。过程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的提问指向思考过程而不是答案,让学生受到思维过程上的启发;要求教师把启发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向自己提问,自己启发自己的思维过程。比如以“激疑”为先导,以“质疑”为基本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启而有发,而且能最终不需要教师的启发。这一方法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问题。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性、问题解决的成就感相互融合,也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四、要进行适当的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的关键是:教师要设计好讨论题,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并且难易程度要适当。问题太简单、太容易,学生没有积极性,太深太难,学生也不会有积极性。如果是一组问题就要注意问题之间的联系,一题扣一题,步步引向深入。《唱支山歌给党听》一课讲完以后,我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第一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取得了那些成绩?”目的在于把能集中表现教学观点的重要内容拎出来,让学生从取得的成绩中清楚地看到党在社会中重要的作用。第二步:“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多惊人的成绩呢?”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让他们懂得取得惊人成就的同时一定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第三步:“‘我们小学生文化程度低,不用好好学习,其它的事都是大人的事’这话对吗?”目的在于联系实际,指导实践。
讨论,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某个问题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最后得到一个道德认识,达到教育目的。
五、要组织学生调查访问
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访问,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启发性最大的一种方式。通过组织学生自己调查、访问,不仅可以使他们接触社会,通过耳闻目睹,开阔眼界,了解社会,吸收思想营养,而且在调查过程中,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积极思考,自己判断,自己得出答案,有助于大大地提高学生的独立判断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的道德行为。
我讲授《在改革开放中腾飞》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向家长、邻居作调查,教师引导他们从家庭到家乡的变化谈起,在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访问工人农民、科技人员,了解祖国的成就,教师再指点看海下开采石油的图片,讲述我国石油发展史,组后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表上的数字算一笔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处渗透“祖国在飞速发展”的思想,用“讲、看、算”这些生动而具体的事例,步步启发学生,使他们看到了我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了祖国前进的步伐。就这样,学生把对家庭、家乡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爱交织在一起,他们对“我们祖国在改革开放中腾飞”的理解就具体而深刻了。
总之,合理运用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加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尽管启发的方式不只以上几种,但其教学主旨是一样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采用多种启发形式,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求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创造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效,以有效地完成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各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