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溪县4种传统稻田养鱼模式对比分析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p715182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对辰溪县4种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为辰溪县稻田养鱼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小鱼苗预养式(模式1)的综合表现最佳。
  关键词:稻田养鱼;模式;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5-0081-03
  辰溪县位于湖南省西部,地处雪峰山与武陵山之间,是一个以山区、丘陵地貌为主的农业大县。水稻、油菜是全县种值面积最大的2种作物,秋冬季种油菜、春夏季种稻养鱼,“油-稻+鱼”、“稻+鱼”是辰溪县主要的农业生产模式。
  位于辰溪县北部区域的田湾镇田湾村,稻田养鱼历史悠久,是辰溪县主要稳定的优质稻花鱼(稻花鱼:当地群众对稻田鱼的称呼)生产基地。长期的生产实践,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当地特色的稻鱼共作技术体系,如坚持自然生态养鱼、不使用“可能含有害添加剂的商品饲料”等做法,值得去挖掘、整理、总结。为此,本试验对辰溪县4种主要稻田养鱼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为辰溪县稻田养鱼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选定田湾村4种传统稻田养鱼模式(表1),由群众按传统习惯自主实施,通过全程观察、调查的方法直接开展对比分析。
  1.1 小鱼苗预养式(模式1) 面积6.7hm2,调查代表户汤家云、面积0.12hm2。鱼苗投放:每hm2鲤鱼5550尾+草鱼120尾,20g/尾,插秧前30d投放入秧田旁边冬闲田预养(便于和育秧一起管理),插秧后7d投放入稻田。投料:每hm2插秧前投喂商品料20次×26.25kg;插秧后投喂农家食料20次,每次每hm2用油菜饼粉15kg+米饭11.25kg。田间设施:设置深水区10%(田中间),进、出水口设置拦网。
  1.2 小鱼苗先年入田养鱼主导式(模式2) 面积1hm2,调查代表户石飞、面积0.42hm2。鱼苗投放:每hm2鲤鱼450尾(单重25g)+草鱼30尾(单重250g)+鳙鱼150尾(单重125g),鲤鱼在先年10月入田(整田时转出、插秧后再放入),草鱼、鳙鱼在插秧后入田。投料:每7hm2每次投喂菜枯粉9kg+馊饭9kg,揉成小团投入深水区,7~10d1次,直到水稻开花;破胸或浸泡过的稻谷2袋(每袋1.5kg,选用鱼能取食的筛网袋),置于深水区中,7~20d1次(吃完补充)。田间设施:设置深水区10%(田中间),进、出水口设置拦网。
  1.3 大鱼苗后入投料式(简称模式3) 面积1.3hm2,调查代表户谢德保、面积0.27hm2。鱼苗投放:每hm2鲤鱼4275尾+草鱼75尾,65g/尾,插秧后7d入田。投料:每hm2投喂油菜饼粉7次×52.5kg,用打孔蛇皮袋装固定于水中供鱼取食(吃完补充);芽谷2次×52.5kg;剩饭10次×7.5kg。田间设施:设置深水区10%(田中间),进、出水口设置拦网。
  1.4 大鱼苗后入不投料式(模式4) 面积1.3hm2,调查代表户谢德保、面积0.14hm2。鱼苗投放:每hm2鲤鱼2250尾+草鱼45尾,65g/尾,插秧后7d入田。投料:不投喂任何飼料、食料。田间设施:设置深水区10%(田中间),进、出水口设置拦网。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对比分析 由表2可知,鱼产量及增重量,以模式2最高,由高到低依次为模式2>模式1>模式3>模式4;稻谷产量,模式2比对照减产20%,模式1、模式3、模式4与对照持平。模式2以养鱼为主导,田中水位较深,水稻种植密度较小,且不使用任何农药,所以鱼产量较高、水稻产量较低。
  2.2 农药、化肥的用量 与常规水稻种植相比,4种模式的农药、化肥用量大为减少。由表3可知,4种模式均较大幅度减少农药使用量,其中模式2不使用农药,模式1、模式3、模式4减少农药使用2次、减少农药用量33.3%~50%;减少化肥用量方面,模式2化肥用量减少50%,另3种模式化肥减量20%。有研究表明,稻田养鱼具有除草、控制病虫害(包括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等主要病虫害)、松土和增肥的功效,实现农药、化肥减量和改善稻田环境[1-6],当地普及推广的稻田养鱼模式,已成为增收和防治农药、化肥等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生产模式。
  2.3 经济效益 由表4可知,模式2增收最多为36538.5元/hm2,模式1居第2位为24043.5元/hm2,模式3居第3位为19594.5元/hm2,模式4最少为13185元/hm2。
  注:计算式及相关价格:增加收入=稻花鱼收入-稻谷减收+肥料减支+农药减支-鱼苗成本-食料成本,稻花鱼40元/kg,稻谷2.8元/kg,菜枯粉1.2元/kg,大鱼苗22元/kg,小鱼苗0.7元/尾,小鱼苗商品饲料4元/kg,对照区农药2250元/hm2、肥料180元/hm2。
  2.4 鱼的品质 采取取样品尝、面上调查与追踪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评价鱼的食味品质。取样品尝:于当地稻田养鱼收鱼时间(8月下旬至9月上旬),取4种模式所产鲜鱼(分4次进行,每次1种,间隔2~3d),分发给6位同事(包含其家人共30人以上)品尝;面上调查:在田湾村以外的多个区域开展调查,广泛收集群众对不同稻田养鱼模式鱼的食味品质评价信息;追踪调查:对历史上不同稻田养鱼模式的品质信息进行追踪调查。取样品尝结果以模式1的品质最好,由好到差排序依次为模式1>模式2>模式3>模式4;面上调查及追踪调查表明,投放小鱼苗比投放大鱼苗要好、投喂食料比不投喂食料要好、肥田比瘦田要好。3种调查方法结果相一致,如表5所示。
  3 结论与讨论
  3.1 稻田养鱼模式 (1)从增收上看:模式2增收最多,但生产过程长、耗工多、管理要求较高,只适合在水稻单作区以养鱼为主的专业户采用,退而求其次,增收居第2的“小鱼苗预养式”是适合大面积应用的最佳模式。(2)从品质上看:“小鱼苗预养式”食味品质最好,投放小鱼苗的2种模式要优于投放大鱼苗的2种模式,食味品质最差的为投放大鱼苗、不投喂食料的模式4,这与面上(全县)调查结果相一致;因为小鱼苗能很快适应稻田环境,在田中伴随水稻生长长大,更适合食物由少变多、灌水由浅变深的稻田变化环境,加以人工投喂补充农家食料,便会生长得更快、更健康、更美味。(3)从稻鱼共作关系上看:4种模式中,以“小鱼苗预养式”稻鱼共作关系最为紧密,小鱼苗随水稻播种时投放入秧田旁边的冬闲田中适应当地环境,水稻插秧后7d转入稻田中,伴随水稻一起生长长大,收稻时收鱼,稻鱼全程共作,诠释了传统稻田鱼概念—稻田鱼就是在稻田中长大的鱼。(4)从稻田养鱼产业发展趋势上看:郑振宇等研究提出的稻田种养发展趋势是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态高质化方向发展[7],这一发展趋势观点得到广泛公认,“小鱼苗预养式”鱼的品质最优、增收多、稻鱼共作关系更紧密、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更加符合发展趋势要求。
  3.2 几点启示
  3.2.1 设置深水区 在田中间设置约占田块面积10%的深水区,整田时深耙1~2次即可形成位置低10cm以上深水区,供鱼活动、喂食需要;与开挖鱼沟、鱼凼比,具有耗工少、耗时少、投入少的“三少”优势(投入可忽略不计),更加有利于鱼在深、浅水区之间自由出入,与水稻及稻田环境形成更为谐调、紧密、全面的共作关系。
  3.2.2 投喂农家食料,不使用商品饲料 将饲料严格区分为农家食料、商品饲料2大类,坚守只投喂油菜饼、米饭、米糠、芽谷等农家食料,不使用可能含有害添加物的商品饲料(插秧前小鱼苗除外),斩断“饲料鱼”根源,以此来传承和保护当地稻花鱼的声誉。因为如此,当地稻花鱼一直具有良好的口碑和较好的市场销路。
  参考文献
  [1]游修龄.稻田养鱼——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之一[J].农业考古,2006(4):222-224.
  [2]高志,陈菁.稻鱼共生系统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中的作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6,16(9):222-224.
  [3]胡亮亮,唐建军,张剑,等.稻-鱼系统的发展与未来思考[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23(3):268-275.
  [4]肖筱成,谌学珑,刘永华,等.稻田主养彭泽鲫防治水稻病虫草害的效果观测[J].江西农业科技,2001(4):45-46.
  [5]谢坚,刘领,陈欣,等.传统稻鱼系统病虫草害控制[J].科技通讯,2009,25(6):801-805.
  [6]吴敏芳,郭梁,张剑,等.稻鱼共作对稻纵卷叶螟和水稻生产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3):446-449.
  [7]郑振宇,王文成,李赵嘉,等.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稻田种养研究综述[J].江苏农业学,2019(4):11-16.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摘 要:农业标准化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是农产品品牌发展的生命线,县域农产品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最前沿阵地,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该文以六安市裕安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农业标准化建设为例,分析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农业标准化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等3个方面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
摘 要:该文综述了近些年紫茎泽兰在植物病原菌抑制作用方面包括化学成分、抑菌活性和抑菌机理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紫茎泽兰作为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前景。  关键词:紫茎泽兰;植物病原菌;化学成分;抑菌活性;抑菌机理  中图分类号 S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1-0087-3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chemical consti
为验证有机硅功能肥料在番茄上的应用效果及对土壤盐渍化的改良效果,笔者在沂南县得峰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了田间肥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施用普通肥料相比,施用有机硅
摘 要:针对棉花生产上施肥品种单一、肥料组合不合理现象,该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7种肥料组合对棉花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净施尿素)皮棉产量最高,80%尿素搭配施用20%饼肥、50%尿素搭配施用50%丰泽源氨基酸氮钾肥、80%尿素搭配施用20%鹰牌有机肥所获得的皮棉产量接近于对照(净施尿素),且所搭配的有机肥或有机无机复合肥又可培肥地力,适宜在棉花生产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施肥组合;有机
摘 要:为正确认识茶尺蠖的危害性,防止其进一步的扩散蔓延,采用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方法,对茶尺蠖在桐柏山区的危险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茶尺蠖属于低度危险的林业有害生物。  关键词:桐柏山区;茶尺蠖;危险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S4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9-0058-03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hypulina Wehrli
摘 要:红椒疫病是淮安地区红椒保护地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利用687.5g/L氟菌·霜霉威SC等6种药剂对淮安地区主栽品种“好农11”进行了红椒疫病防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687.5g/L氟菌·霜霉威SC、450g/L咪唑菌酮·霜霉威盐酸盐SC、234g/L双炔酰菌胺SC及300g/L氟胺·氰霜唑SC等4种药剂,在第3次施药7d和14d的防效均在80%以上,而470g/L烯酰·唑嘧菌SC1000倍
摘 要:為探明江西大岗山地区麻栎天然林分植株种子产量和品质的自然变异特征,对区域内麻栎天然林结种特性、表型性状和营养品质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麻栎天然林分植株单位面积接种量变异幅度在0.35~3.72kg/m2;麻栎天然林分5个种实表型性状种径长、种径宽、平均种径、种径长/种径宽和种子单粒重在植株间均呈极显著差异;麻栎种子的形状可分为大种径椭圆形、大种径锥形、大种径扁圆型,中种径椭圆、中种径锥
摘 要:通过田间对比试验探究不同施肥方式下水稻的肥料利用率,结果表明,配方施肥、常规施肥比缺素区千粒重高、有效穗多,配方施肥无钾千粒重下降严重,常规施肥磷肥30%后移可提高千粒重。氮肥常规施肥比配方施肥基肥少37.5kg/hm2、分蘖肥多28.5kg/hm2、穗肥多15kg/hm2,氮利用率比配方施肥高。常规施肥磷肥后移可提高磷肥吸收利用率,配方施肥后期增施钾肥提高了钾肥利用率。  关键词:水稻;
摘 要:通过小麦底施不同剂量铁肥、锰肥小区试验,确定微量元素(铁肥、锰肥)的肥效价值,以期为小麦科学施肥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铁肥;锰肥;单因子;肥效;耕地质量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8-0089-03  为了应对小麦转型升级,提高永城市小麦产量和品质,在摸清土壤养分状况的基础上,通过田间微量元素单因素试验,确定土壤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