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之再言说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cec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去魅与当代文学变革》一书中提到的性别研究问题,作者从Feminism的翻译、女性个人化写作及女性反本质主义立场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对著者的观点有认同、补充也有质疑。
  关键词: 女权主义 女性主义 个人化写作 本质主义
  
  阅读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去魅与当代文学变革》一书,最能引起共鸣的是第三章第五节——“爱欲的神话:反本质主义与性别角色”。由于自己的女性身份及对女性问题的关注,我对著者提到的性别研究领域的一些问题有了探究和言说的欲望。
  下面,从三个方面阐述我对某些问题的思考。
  一、女权主义/女性主义
  著者谈到中国大陆很少用“女权主义”而喜欢用“女性主义”这个提法的原因,是认为中国的女性写作不希望太强的政治色彩和社会运动色彩。通过查阅相关书籍,知道中国大陆之所以选择“女性主义”而非“女权主义”译法,除了著者这个重要的推论外,背后有着复杂的学理意义上的探讨。
  20世纪初,Feminism引入中国时被译为女权主义,其中“权”字作权力和权利解,以与当时欧美妇女争取选举权和妇女权利的运动相适应。20世纪以来,Feminism的理论和实践有了很大发展,张京媛在1992年主张将它翻译成女性主义,并提出理由,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反映的是妇女解放运动的两个时期,前者是“妇女为争取平等权利进行的斗争”,后者则标志着“进入了后结构主义的性别理论时代”[1]。有研究者认同张的观点,认为由“女权主义”到“女性主义”代表了Feminism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女性主义”代替“女权主义”反映的是历史语境的变迁,社会文化思潮的转变,以及女性理论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的变化[2]。当然,也有研究者认为Feminism产生于女权运动,为与妇女争取权利的运动相一致,仍然坚持选择女权主义译法。目前,国内这两种译法此起彼伏,交相辉映。
  我认为Feminism实践和理论一直处于发展中,为它“定位”并非易事。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仅有一字之差,前者代表较强的实践性和政治性,后者代表较强的文化性和思想性,表面上侧重点有所不同,其实殊途同归,共同的目标仍然是寻求妇女解放和自由全面的发展途径。也就是说,在Feminism的意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前提下,从字面上将“女权主义”改头换面并没不具备实际意义。事实上,中国大陆之所以较多选择“女性主义”提法而非“女权主义”,还有其他更为重要的原因。
  “女权主义”这个概念是在西方妇女解放运动中产生出来的。反观中国大陆国情,妇女并不需要通过运动抗争获得相应权利,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就以法律形式赋予女性与男性同等的地位和权利。也就是说,男女平等的观念不是靠女性自身的觉悟和斗争得到的,而是通过接受社会政治和法律制度的性别建构而获得的。因此,中国女性缺少主动争取的激烈性和反抗性。女权主义因其强烈的对抗性和争权夺利的政治性,显然与中国特有的政治文化语境不符,而女性主义显得更温和,不那么富于政治色彩和煽动性,更易被国内大众所接受,这就是大多数研究者取“性”舍“权”的主要原因。
  二、个人化写作/宏大叙事
  著者对一些女作家(如陈染、林白、海男、徐小斌、张欣、迟子建、蒋子丹、虹影)的创作进行总结式的评价,认为她们的写作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女性主义倾向,同时指出她们在写作中反女性主义的一面,尤其提道:“女性写作无法把女性的命运与历史性的社会批判结合起来,女性的诉求过于个人化和内心化”。
  著者提到的这些女作家,大多数在创作中有个突出的现象,即个人化写作(也有人称之为私人化写作),怎样看待个人化写作呢?
  戴锦华对这个问题作过比较全面的论述,她从三个方面把握上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中“个人化”叙述的呈现:(1)伟大叙事的分裂。(2)女性写作传统的复活。(3)显露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为男性话语所遮蔽、或始终为男性叙述所无视的女性生存与经验[3]。
  女性批评者站在女性主义立场,肯定女性个人化写作的价值,而男性批评者则表达出“女性写作无法把女性的命运与历史性的社会批判结合起来,女性的诉求过于个人化和内心化”,有消解女性个人化写作的意义,将其边缘化、弱化的倾向。
  这种观点碰撞背后是对公共/个人、向外/向内、宏大/琐碎等二元对立概念不同的价值评判取向。在女性主义者西苏看来,“理论是非个人的,公共的,客观的,男性的;经验是个人的,私密的,主观的,女性的”[4]。也就是说,对立的双方并非平等的关系,而是一方高于、统治、支配另一方,蕴含明显的权力关系。女性个人化写作以私人言说方式,表达出女性真实的身体、欲望、复杂而隐蔽的生命经验。这种写作与主流文学所提倡的宏大叙事、宏伟主题、公共话题无关,并试图摆脱民族、国家、阶级等话语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遭到了男权主流文化的抑制和遮蔽,其写作意义自然得不到充分的讨论与肯定。自由女性主义提倡“个人就是政治的”,赋予被贬抑的个人的、琐碎的、感情的(也就是女人的)生活和表现方式(包括文学)以全新的意义。在女性主义的阐释下,这种文本通过呈现被父权制文化所压抑、抹杀的女性经验,撼动甚至瓦解了男权文化关于女性的想象,因此,它具有反二元对立宏大叙事和传统性别秩序的双重意义。
  当然,女性个人化写作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正如著者所总结的:“诉求过于个人化和内心化。”女性写作如果一味注重个人,以及与个人相关的身体、欲望及潜意识的表达,在远离宏大叙事的同时放弃对社会、公共、群体甚至是与道德、精神等相关题材的选择,易导致创作的重复与枯竭,毕竟个人的生活经验十分有限。事实证明,由女性个人化写作衍生出的身体写作、美女作家大行其道,说明其已从注重精神追求走向恶俗的身体表演,从而使女性重新失陷于男权文化的陷阱。因此,女性写作不能只局限于个人,女作家应在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多样性层面上开拓多元化的文学局面,宏大叙事、历史记忆、时代精神等亦应纳入她们的写作视野。
  三、女性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
  著者谈到,女性必须把男性文化霸权从女性的自我认知体系中清除出去才能界定自己的性别身份。同时进一步指出,清除了男性文化霸权后,女性是否就能真正回到自身?因此,得出了一个结论,女性的反本质主义无法彻底,因为她试图进入另一种女性本质主义。
  看看传统文化如何界定男女本质特征。我们都熟悉这样一些表述:男性代表天、阳、雄、理性、精神、勇猛、独立;女性代表地、阴、雌、感性、肉体、温柔、依赖。传统男权文化认为这些特征是与生俱来的,不可改变的,还由此推论出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男刚女柔、男主外女主内等歧视女性的观念,从而使女性沦为劣于男性的第二性。这种性别认知上的本质主义论调充满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对两性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均不利。
  针对两性认知上的偏差,女性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批判。是不是所有的女性主义流派都具有反本质主义的立场呢?或者如作者所说,有的“试图进入另一种女性本质主义”呢?
  首先,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认为男女本质上相同,具有同等的理性和能力,但是在社会文化中呈现出来的男女有别(如上概述的男女两性特征),是男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炮制出来的,并一直被用来作为女性处于不利地位的依据。因此,她们否认男女之间存在这些差异,拒绝为男女两性间的社会差异赋予任何意义,并从男女同一性的角度来论证男女平等。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极力消除男女的社会差异,使女性等同于男性,忽视了客观存在的男女的生理差异,从而造成了另一种不平等[5]。因此,在两性同一论的基础上看待两性本质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仍摆脱不了本质主义的立场。
  激进女性主义强调女性区别于男性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认为女性天生优于男性,肯定女性特点,弘扬女性价值,并将女性体验和价值作为评价的标准,以此来对抗、排斥男性中心主义[6]。她們过度肯定和张扬女性意识,从而出现排斥甚至仇视男性的心态,在打破男性中心的同时却建立了一个女性中心。激进女性主义强调女性区别于男性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有助于认识女性价值,但这样就等于承认了社会性别差异是由生理差异而来,由此陷入了生物决定论和本质主义,重复着男性话语和两性价值不同的两分法。
  后现代女性主义才真正具有反生理决定论和反本质主义的立场。她们强调男女两种性别特征并不是与生俱来和稳定不变的,而是不固定的,可以塑造的;反对将性别划分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提醒人们注意男女两种性别内部所拥有的差别,认为每个男性个体和女性个体都是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她们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不是把男女对立的二元结构从男尊女卑颠倒为女尊男卑,而是彻底把这个结构推翻,从而建造一个两性特质多元的、多样化的性别模式[7]。也就是说,两性均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性别自由选择自己的性格、气质、职业、性别角色、行为方式等,可以自由发展自己身上传统的所谓男性的东西或女性的东西,而不必做绝对的男人或绝对的女人,两性均能充分自由发展。因此,后现代女性主义以其反本质主义的立场,超脱于以往一切论争之上,为理解性别问题开启了一个新天地。
  所以,著者说“女性的反本质主义无法彻底,因为她试图进入另一种女性本质主义”是不能一概而论的,不同流派的女性主义表达出不同的理论主张及立场。
  
  参考文献:
  [1]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刘婧.从女权到女性——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的内在逻辑.邢台学院学报,2009,2.
  [3]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徐敏.女性主义的中国道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张广利,杨明光.后现代女权理论与女性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6]同上.
  [7]李银河.关于本质主义.读书,1995,8.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以对话的方式,以个案研究为基础,阐述、分析当前大学问题学生的行为表现、一般原因,并从对问题的思考中提出应对当前问题学生的主要策略,着重强调对于特殊家庭学生的关注及对特殊学生的心理关怀。  关键词: 特殊问题大学生 个案研究 教育转化实践  一、基本理念  笔者:X老师,作为一名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您可能会面对形形色色需要提供不同帮助的学生,这其中有一些行为表现异常的学生,您是怎样
摘 要: 诗言志,词言愁。词是由各种各样的“愁”堆砌起来的。以“愁”为切入点和学习点,能直达词的内核。选修教材开放性很强,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选择和开发空间。选择写“愁”的经典单篇,可以举一反三;选择以“愁”为标准重组篇目,更贴近学生的理解实际;选择以“愁”为延伸内容,拓展空间可以大到无限。  关键词: 李清照 《醉花阴》 愁  在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
摘 要: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婴宁和小翠都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特征“笑”。然而两者笑的性质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两者又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笑的变质——笑的终结”,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场彻彻底底的“世俗悲剧”。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婴宁 小翠 笑 异同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婴宁》与《小翠》两篇,历来都被视为姊妹篇。的确,两篇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婴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低年级的识字量明显增多,识记生字随之成为教学的难点。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孩子们的识字兴趣,而且要教给他们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关键词: 汉字教学 小学生 识字方法    识字教育是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是小学教学的基础,更是阅读的基础、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新课标规定: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要让孩子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
摘 要: 以卫慧、棉棉、朱文颖、魏微等为代表的“70后”写作,是新时代的历史语境下女性意识和女性主义的文学反映。与前人相比,她们更敢于将个体经验、个人情绪和个体欲望付诸笔端,从而呈现出个性不同的发展趋势。她们的文学实践都浸染着同时代的鲜明特征,也有着接近的审美倾向和类似的文学表达,本文试图将“70后”女性写作潮流当作一个时代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来初步呈现“70后”女性写作的发展面貌。  关键词:
摘 要: 翻转课堂是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在课堂外实现在线教学并且将“作业”带入课堂,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本文基于“学为主体”的教学实践与反思,阐述了一次翻转课堂的教学探索。  关键词: “学为主体” 翻转课堂 教学探索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这种转变很难。2013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牵头,组成了C20慕课联盟。慕
摘 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应植根于现实,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活用教材,举一反三,把儿童熟识的生活世界,引入课堂,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领悟,进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关键词: 语文教材 课程改革 小学语文 自主学习  新课程改革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摆在我们面前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面对新课改、新教材,
摘 要: 参与合作式教学法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本形式,通过主体参与合作学习使学生自主地接受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就作文教学中主体参与合作学习的作用和实施策略问题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 作文教学 主体参与 合作学习 提高水平    新时期,语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研究、革新进入空前繁荣阶段,但作为语文教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教学改革
摘 要: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让学生在诵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体验。《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所以中职语文诗歌教学中应“朗读先行”。  关键词: 中职语文诗歌教学 朗读先行 《再别康桥》案例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
摘 要: 音乐课堂教学是展示音乐老师教学艺术、教学魅力的舞台,是提高国民音乐素质的主阵地,音乐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喜欢音乐,喜欢上音乐课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课题。作者就《金色的童年是一首歌》一课的教学,谈谈自身感悟。  关键词: 音乐课堂教学 《金色的童年是一首歌》 教学感悟  “春天花会开,鸟儿自由自在……”每次唱到这首歌的时候,我都会被它欢快、阳光的情绪所感染。每次新学期到来,当手捧新的音乐教材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