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普遍比较重视数学的逻辑体系和系统性,重视学科解题技能的演练,重视在数学内部纯粹性地学数学,而却忽视学生的数学活动、情感体验。忽视联系生活、社会实际,忽视多维度地学数学、说数学、做数学,忽视数学素养的提升。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写数学日志能弥补这方面的空白,可给学生提供一个用数学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机会与平台,可成为数学教学的得力助手。
一、数学日志,是联系生活和数学的纽带,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众所周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存在着大量极有价值的数学现象。过去,我们没有重视揎导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去思考,学生很难招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链接起来,教材中练习题内容也常常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使数学成为学生心目中最枯燥的课程,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今,新课标已明确地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日志正是维系生活和数学课堂的纽带。是一座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之不再是空中楼阁,还之本来面目。比如:一次数学日志,我让学生写独立寻找“2/3、4/5、6/7”这三个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有一位学生这样写:我还清楚地记得,两年前,爸爸让我和妈妈比身高,并且不让我和妈妈直接站在一起比,要我想其他的办法,我经过思考,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拿爸爸的身高来做标准,妈妈与爸爸站在一起时,头顶正好平爸爸的肩;我与爸爸站在一起时。头顶正好够着爸爸的裤头;妈妈的身高与爸爸的身高相差较小,我的身高与爸爸的身高相差较大,所以我比妈妈矮。由此,我得到启发,这三个分数都比较接近“1”,我就用“1”来做标准,它们分别与“1”相差“1/3、1/5、1/7”,因为“1/3>1/5>1v7”,根据相差越大就越小的道理,所以“2/3<4/5<6/7”。这样,数学与生活达到了和谐统一,学生才是真正地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才能真正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数学日志,是折射师生情感的明镜,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努力地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互动,才会出现精彩的争论、智慧的交流;只有加深学生与老师的感情,教师的指导才能有的放矢,教学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而数学日志则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师生的内心世界,它是一块磁铁,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拓宽了老师与学生交流的空间,使学生敞开了心扉,和谐了师生关系,真正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老师根据学生日志中反映出来的“数学现实”和他们的“生活经验”,能能更广泛、更深刻地了解学生学数学的心理状况、意见建议、需求等,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回顾、反思,从而提高自我监控能力,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及时因势利导,进行表扬、鼓励,及时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体现人文关怀,呈现出心与心的交流,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让课堂精彩不断,生机勃勃,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成效。
三、数学日志,是促使学科融合、整合各学科的媒介
当今,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重视各学科之间的整合、渗透,学科的教学不能为我而立,为了教而教的时代应该结束了,为了知识而深挖的经验也该结束了。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繁多,缺乏整合的现状,把各门课程有机融合,相互作用,彼此相融,呈现出交叉、渗透和综合集成的趋势,把学生看作一个完整、全面的人来培养。数学日志是数学与各学科有机融合的一种理想媒介,它实际上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多种能力、多种知识的融合和实践体验,包括生活体验、生活观察,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知识的整合,这样有利于学生跨学科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视野,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四、数学日志,是体验成功的乐园,进发创新的小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成功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日志是儿童体验成功的乐园,它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使每位学生体验到欢乐、成功。当学生写出自己的日志后,教师寻找某一优点加以表扬,如:你会把所学的数学运用生活中去了;你写的日志进步真大;老师愿意分享你自编的幽默;你是小小数学家等等,带着这些鼓励,学生更有成就感,更喜欢学数学了。同时,教师对学生撰写的日志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自己的日志,有利于学生们取长补短,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从老师、同伴的评价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修改有一定价值的日志组织投稿,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现在报纸杂志上时,我们看到的将是学生最灿烂、最自信的笑容。
五、数学日志,是摒弃机械练习的一条绝妙途径
知识的练习与巩固是数学学习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是落实“双基”的具体表现,如何有效复习旧知识,是每一位老师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新课标要求知识的练习、巩固形式要多样化,要摒弃传统的,机械、简单的重复训练,反对“题海战术”。数学日志是一种很好的课外练习形式,是—种“活练习”。它让学生主动地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中的具体数学问题联系起来,自觉地对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如:学了《方向与位置》后。有一位同学在日志中这样写道:从学校出发向西走,经过广源路、中和路交叉的十字路口,然后再向南偏东大约50度走200米的地方,有一栋全部贴满红瓷砖的5层楼,位置(3,2)就是我的家,欢迎大家到我家来玩(还配有自己绘制的路线图)。可以说,像这样的数学日志,把课堂上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实际上就是一道数学拓展题,是一种“活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合理补充,是数学知识的提升。是学以致用的见证,比起课本上的练习题更有巩固复习的作用。
总之,数学日志伴随着课程改革应运而生,是新理念下的一种新型数学作业,它顺应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为数学教学改革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提供了一条教改的崭新之路。它给学生以极广阿的思维空间。赋予了学生学习的真谛和本质;唤醒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让学生在自己生活的世界中,用自己的眼光发现数学的美和精彩。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焕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让他们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一、数学日志,是联系生活和数学的纽带,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众所周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存在着大量极有价值的数学现象。过去,我们没有重视揎导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观察、去思考,学生很难招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链接起来,教材中练习题内容也常常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使数学成为学生心目中最枯燥的课程,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今,新课标已明确地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日志正是维系生活和数学课堂的纽带。是一座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之不再是空中楼阁,还之本来面目。比如:一次数学日志,我让学生写独立寻找“2/3、4/5、6/7”这三个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有一位学生这样写:我还清楚地记得,两年前,爸爸让我和妈妈比身高,并且不让我和妈妈直接站在一起比,要我想其他的办法,我经过思考,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拿爸爸的身高来做标准,妈妈与爸爸站在一起时,头顶正好平爸爸的肩;我与爸爸站在一起时。头顶正好够着爸爸的裤头;妈妈的身高与爸爸的身高相差较小,我的身高与爸爸的身高相差较大,所以我比妈妈矮。由此,我得到启发,这三个分数都比较接近“1”,我就用“1”来做标准,它们分别与“1”相差“1/3、1/5、1/7”,因为“1/3>1/5>1v7”,根据相差越大就越小的道理,所以“2/3<4/5<6/7”。这样,数学与生活达到了和谐统一,学生才是真正地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才能真正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数学日志,是折射师生情感的明镜,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努力地创设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互动,才会出现精彩的争论、智慧的交流;只有加深学生与老师的感情,教师的指导才能有的放矢,教学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而数学日志则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师生的内心世界,它是一块磁铁,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拓宽了老师与学生交流的空间,使学生敞开了心扉,和谐了师生关系,真正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老师根据学生日志中反映出来的“数学现实”和他们的“生活经验”,能能更广泛、更深刻地了解学生学数学的心理状况、意见建议、需求等,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回顾、反思,从而提高自我监控能力,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及时因势利导,进行表扬、鼓励,及时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体现人文关怀,呈现出心与心的交流,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让课堂精彩不断,生机勃勃,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成效。
三、数学日志,是促使学科融合、整合各学科的媒介
当今,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重视各学科之间的整合、渗透,学科的教学不能为我而立,为了教而教的时代应该结束了,为了知识而深挖的经验也该结束了。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繁多,缺乏整合的现状,把各门课程有机融合,相互作用,彼此相融,呈现出交叉、渗透和综合集成的趋势,把学生看作一个完整、全面的人来培养。数学日志是数学与各学科有机融合的一种理想媒介,它实际上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多种能力、多种知识的融合和实践体验,包括生活体验、生活观察,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知识的整合,这样有利于学生跨学科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视野,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四、数学日志,是体验成功的乐园,进发创新的小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成功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日志是儿童体验成功的乐园,它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使每位学生体验到欢乐、成功。当学生写出自己的日志后,教师寻找某一优点加以表扬,如:你会把所学的数学运用生活中去了;你写的日志进步真大;老师愿意分享你自编的幽默;你是小小数学家等等,带着这些鼓励,学生更有成就感,更喜欢学数学了。同时,教师对学生撰写的日志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自己的日志,有利于学生们取长补短,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从老师、同伴的评价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修改有一定价值的日志组织投稿,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出现在报纸杂志上时,我们看到的将是学生最灿烂、最自信的笑容。
五、数学日志,是摒弃机械练习的一条绝妙途径
知识的练习与巩固是数学学习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是落实“双基”的具体表现,如何有效复习旧知识,是每一位老师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新课标要求知识的练习、巩固形式要多样化,要摒弃传统的,机械、简单的重复训练,反对“题海战术”。数学日志是一种很好的课外练习形式,是—种“活练习”。它让学生主动地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现实中的具体数学问题联系起来,自觉地对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如:学了《方向与位置》后。有一位同学在日志中这样写道:从学校出发向西走,经过广源路、中和路交叉的十字路口,然后再向南偏东大约50度走200米的地方,有一栋全部贴满红瓷砖的5层楼,位置(3,2)就是我的家,欢迎大家到我家来玩(还配有自己绘制的路线图)。可以说,像这样的数学日志,把课堂上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实际上就是一道数学拓展题,是一种“活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合理补充,是数学知识的提升。是学以致用的见证,比起课本上的练习题更有巩固复习的作用。
总之,数学日志伴随着课程改革应运而生,是新理念下的一种新型数学作业,它顺应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为数学教学改革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提供了一条教改的崭新之路。它给学生以极广阿的思维空间。赋予了学生学习的真谛和本质;唤醒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让学生在自己生活的世界中,用自己的眼光发现数学的美和精彩。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焕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让他们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