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来源 :家长·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ang_nc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前辈先贤们为我们留下了数不尽的文化成果与物质宝藏,尤其是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思想文化,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这些文化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引领中华民族走出一次又一次的困境,傲立于世界之林。而到了今天,如何更有效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新一代的青年从中汲取智慧,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学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一项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京剧等戏曲文化不感兴趣,却对摇滚音乐十分热爱.只有一部分的小学生知道“四书”“五经”的全部书目,其他大多数人都崇尚西洋文化。传统文化是一种反映人民生活风貌的社会意识形态,更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基本,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已逐渐淡忘传统文化而去追求所谓的西方文化。
  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缺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价值观在慢慢地发生变化,人们为了过上好日子,努力赚钱,逐渐忘却了传统文化,许多地方的一些文化习俗也逐渐消失。如今的青少年纷纷开始过起“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对于中国的“寒食节”“中元节”等传统节日不闻不问,更有甚者不知道“寒食节”是干什么的。从前的学生在十五岁之前便要将“四书”“五经”熟读于心,可如今的学生连“四书” “五经”都说不全名字。一些“黄发垂髫”“总角”“髫年”等在古代常见的表示年龄的字词,如今让人们读出来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更别说让他们理解其中的意思。
  由此可见,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十分缺失,人们对传统文化所知甚少。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遭受了西方列强的百般蹂躏,而自“文化大革命”之后,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再次受到严重打击。语文不仅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编等能力的一门课程,它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为我们传承了无尽的文化财富与思想文明。可见,语文课堂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切实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们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由此可见,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弘扬传统文化非常必要。
  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从书本出发,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魅力
  初中语文课本中蕴含着许多传统文化,教师应充分挖掘课本中隐藏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在讲《论语》一课时,教师应告诫学生学习其中的积极态度,为学生讲述孔子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其代表的儒家思想透露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影响了无数人,如今已成为中国的名片。当学到李白、杜甫的诗词时,教师可将他们对人生的态度讲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豪气与不羁的情怀,从而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从书本出发,让教师引导学生去认识传统文化,让学生自觉地去接受、传承传统文化。
  运用多媒体来开展教学,启迪学生的情感
  得益于当前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等电子教学设备已经走进了学生们的课堂中,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设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无疑会使课堂更加精彩。比如,《云南的歌会》一课向学生展示了云南的风俗人情, 教师便可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放映一些关于各地习俗的照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风俗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利用现代的教育工具,结合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让传统文化启迪学生的情感,使传统文化真正融入中国人的血液中。
  采用朗诵等多种方式,强化学生的文化信念
  引导学生学习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仅仅依靠课堂的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应多多开展课后活动,比如一些朗诵或者课外阅读等活动,使学生们在课外活动中陶冶自己的情操,丰富传统文化知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例如,在讲《端午的鸭蛋》时,教师可以开展一个课前小演说的活动,让学生们讲一讲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使学生们充分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活动,不仅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使传统文化走進了日常生活中,强化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结语
  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精华,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渗透非常有必要。但是,我国的初中语文教育工作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每个教育工作者还需共同努力,积极地提出解决的方法,共同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再次辉煌起来。
其他文献
在教师对幼儿成长状况不了解时,就会造成所有的教学理念及活动都是不正确的,并且不能让幼儿形成比较良好的成长发展趋势。在幼儿一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幼儿阶段的成长尤为关键,积极营造幼儿成长的良好氛围是现在农村学前教育的主要构成环节。所以,营造幼儿成长的良好氛围非常关键,教师要积极展开探索,对有助于促进幼儿成长学习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研究。为了营造良好的成长学习环境,需要不断适应教学理念的转变,合理融入更加
期刊
小学音乐是一门重要课程,是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现实教学来看,由于教师对其课程教学不够重视,将音乐课程看作是一门副科,导致教学效果并不高,主要存在教学目标并不明确、教学设施并不完善和师资力量有所欠缺的问题。  音乐是一门净化心灵与陶冶情操的学科,对审美素质具有重要的培养作用。伴随新课标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使音乐逐渐受到高度重视,成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学科。从
期刊
目的:①了解保定城区门诊成人哮喘患者疾病的控制现状,探讨保定城区哮喘患者对自身疾病和规范化治疗的认识,为本地区成人哮喘患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②研究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
虽然不同幼儿的性格与其先天素质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幼儿的性格还可以通过环境、教育来塑造。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对儿童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环境对幼儿个性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不同幼儿的性格与天赋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我们更要充分认识到孩子的个性是可以通过周围的环境和教育来塑造的,孩子年龄越小,性格的可塑性就越大,教育的影响就越大。由于幼儿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儿童早期人格的初步形成受外界影
期刊
小学诗歌教学难,要化难为易,应当知难而进、精讲巧练、文道结合。对诗歌而言,首先要弄清作者在“说什么”,其次需分析作者是“怎样说”的,“说”得怎么样?“说”得好还是不好?“好”到什么程度?是否可以更好?语文难教,诗歌教学尤难。只要掌握其规律,端正心态,诗歌的难关就完全可以攻克。如何使小学诗歌教学化难为易?笔者认为应当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进” 与“退”  入选小学教材的古诗多是绝句,而绝句的结构
期刊
公共艺术课程的简单介绍  公共艺术课程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艺术的学习、艺术作品的赏析以及进行艺术活动的一门课程,它融合了多种艺术门类以及一些专业艺术内容,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这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树立引导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趋向。通过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帮助学生丰富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以及文化品位。 
期刊
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乐。”所以,良好的学前音乐教育是开发儿童潜能的关键。合唱艺术既是一种具有极高参与性、普通群众喜闻乐见的、基础的音乐形式,又是一种历史悠久且极具音乐美感的艺术载体。音乐审美的初步感受就是从听觉开始的,不同的音乐可以触发不同的感受。音乐审美的提高是一种自身愉悦的心理体验,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合唱艺术在学前音乐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