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rgin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就是培养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寓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知识和智慧的基础,但是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
  【关键词】想创新 敢创新 会创新 爱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就是培养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寓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创造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它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增强,它的威力将在知识经济时代变得更加巨大和不可替代。而培养未开公民的创新精神,离不开教育,离不开教师创造性地工作。同时,教师要从自身人格的力量和高尚、真挚的情感,以教学知识本身的艺术魅力抓住每一位学生的心,使之受到感染和激励,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长的人才。培养创新精神就会使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下面我结合数学教学谈一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想法和做法。
  一、 激发好奇心——使学生想创新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好奇又是兴趣的先导,是保证人们探索未知世界最隐秘的动力。好奇心是人的本能,也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的萌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把培养学生旺盛的好奇心作为数学教学目标之一来完成。
  譬如,《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来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师生先来做个对答游戏:‘请每位同学随便说出一个或几个整数,老师来判断这些数能不能被2或5整除,并请我班的速算冠军来做裁判进行验证。”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说出自己心中想说的数,教师都能正确、快速的答出。此时,学生心中发生疑问:老师为什么能如此迅速、正确地回答,是不是有什么诀窍?我看到学生好奇的眼神,抓住时机导入新课。这样,疑问就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萌发起学生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
  二、 树立自信心——使学生敢创新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是毛泽东人生态度的写照;“梦想成真”常常作为人们相互勉励之语,这里“成功”的前提是先有 “自信”。所以说,自信是多么难得和重要。所以作为教师,就要特别注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敢于张开双翅到知识的海洋中去探索、去创新。
  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首先让学生用纸剪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用这两个直角三角形任意拼图,看一看,这两个直角三角形都能拼成哪些图形。学生1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锐角三角形;学生2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钝角三角形;学生3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他所说的“山字形”……
  尽管这些学生拼成的图形,利用已学过的知识,不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但能充分发挥想象,独立自主地进行积极的拼制,这也是创新思维的闪现。对于这种闪现,教师千万不能将学生“一棒子打死”,而要先鼓励这些学生的创新精神,再启发引导他们拼制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这里如果没有老师的信任和鼓励,学生就会失去自信,就会自动关闭探索的动力系统。大多数学生从数学学习中只能学会模仿和“盗版”的技能,而这种“技能”在未来社会只能是高科技下的“小佣人”。因此,教师要利用好数学这块创新因素很多的天地,真正让学生在这块天地里自由自信地走一程,更进一步推进成功教育的实施。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会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就是培养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寓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能,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发掘出来,或者创造出来。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给学生创造机会,教给方法并提供合适的材料,让学生学会创新。
  如:“一条绳子,剪掉6米,刚好占全条绳子5分之3,这条绳子还剩多少米?”这是一题多解、多向思维的材料,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解题的过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突破固定的思维框架,引导学生多思、巧思,激发创造性思维。这道题是分数除法应用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很容易得出解法一:6÷-6 接着就教师鼓励学生突破思维框架,寻找与众不同的解法。于是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又列出以下算式:6÷×(1-) 6÷3×(5-3) (1-)÷(÷6) 6:X=:(1-)
  这些解法中,有些是比较难理解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勇于探索、大胆尝试,这一过程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他们的求异思维,是一个创造的思维结果。从而也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实践中,学习数学,学会创新。
  另外,教师在单元教学结束后,或期中、期末让学生你一份数学试卷。比比看,谁出的题有新意,形式活拨、联系实际、知识覆盖面广,符合班级实际等。教师及时进行评价,并选择出部分题作为监测题。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人人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会创新。
  四、体验创新快乐——使学生爱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创造成果的机会,比如:教师四周贴满学生的作品,师生共同欣赏、品味、品论;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思维的过程,师生共同探讨,并予以肯定;赞扬学生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及时请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们讲解自己的创新过程与成果,等等。这些都是保护和激励学生创造欲望和尝试的有益的做法,更能使学生体验到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创造的愉悦。
  总之,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能力,关键是就是能不能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发现教材中的:“点火处”,并帮助学生“再点火”;能不能为学生内在潜能的挖掘创造条件,使他们主动发展。
其他文献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结果,学生一旦对于一样事物或是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开始。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中的“小熊购物”时,我根据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
期刊
摘要: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材料,以数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数学的方法、观念来认知、理解、汲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习得活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本文对初中数学阅读教学的教育功能、特殊性、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 阅读教学 教学策略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当今具有时代特征的口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而不解决好农民的医疗保障问题,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谈不上和谐社会的完全建立。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要解决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必须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论文首先介绍了国外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和现状,同时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伴随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对于处在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来说,已成为必备的教学基本功之一。结合几年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我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作如下思考: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不同的教学环创设恰到好处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从“学会”转化为“会学”,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实践这一
期刊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有了50多年的历史,经过不断地改革,到目前为止已经建立起一套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障“五保合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的社会保障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日益暴露出诸多弊病,集中表现在社会保障统筹缴费不规范,难以满足对社会保障基金开支的需求。开征社会保障税是当今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社会保障税是国家为确保用于各
【摘要】新课程改革后,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提问、质疑、说服、推广,直至学生理解。如何改变学生过去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形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关键在于老师的精心引导。  【关键词】自主探究学习 能力 培养  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通过指导学生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