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就是培养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寓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知识和智慧的基础,但是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
【关键词】想创新 敢创新 会创新 爱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就是培养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寓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创造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它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增强,它的威力将在知识经济时代变得更加巨大和不可替代。而培养未开公民的创新精神,离不开教育,离不开教师创造性地工作。同时,教师要从自身人格的力量和高尚、真挚的情感,以教学知识本身的艺术魅力抓住每一位学生的心,使之受到感染和激励,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长的人才。培养创新精神就会使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下面我结合数学教学谈一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想法和做法。
一、 激发好奇心——使学生想创新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好奇又是兴趣的先导,是保证人们探索未知世界最隐秘的动力。好奇心是人的本能,也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的萌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把培养学生旺盛的好奇心作为数学教学目标之一来完成。
譬如,《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来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师生先来做个对答游戏:‘请每位同学随便说出一个或几个整数,老师来判断这些数能不能被2或5整除,并请我班的速算冠军来做裁判进行验证。”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说出自己心中想说的数,教师都能正确、快速的答出。此时,学生心中发生疑问:老师为什么能如此迅速、正确地回答,是不是有什么诀窍?我看到学生好奇的眼神,抓住时机导入新课。这样,疑问就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萌发起学生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
二、 树立自信心——使学生敢创新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是毛泽东人生态度的写照;“梦想成真”常常作为人们相互勉励之语,这里“成功”的前提是先有 “自信”。所以说,自信是多么难得和重要。所以作为教师,就要特别注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敢于张开双翅到知识的海洋中去探索、去创新。
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首先让学生用纸剪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用这两个直角三角形任意拼图,看一看,这两个直角三角形都能拼成哪些图形。学生1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锐角三角形;学生2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钝角三角形;学生3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他所说的“山字形”……
尽管这些学生拼成的图形,利用已学过的知识,不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但能充分发挥想象,独立自主地进行积极的拼制,这也是创新思维的闪现。对于这种闪现,教师千万不能将学生“一棒子打死”,而要先鼓励这些学生的创新精神,再启发引导他们拼制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这里如果没有老师的信任和鼓励,学生就会失去自信,就会自动关闭探索的动力系统。大多数学生从数学学习中只能学会模仿和“盗版”的技能,而这种“技能”在未来社会只能是高科技下的“小佣人”。因此,教师要利用好数学这块创新因素很多的天地,真正让学生在这块天地里自由自信地走一程,更进一步推进成功教育的实施。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会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就是培养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寓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能,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发掘出来,或者创造出来。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给学生创造机会,教给方法并提供合适的材料,让学生学会创新。
如:“一条绳子,剪掉6米,刚好占全条绳子5分之3,这条绳子还剩多少米?”这是一题多解、多向思维的材料,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解题的过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突破固定的思维框架,引导学生多思、巧思,激发创造性思维。这道题是分数除法应用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很容易得出解法一:6÷-6 接着就教师鼓励学生突破思维框架,寻找与众不同的解法。于是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又列出以下算式:6÷×(1-) 6÷3×(5-3) (1-)÷(÷6) 6:X=:(1-)
这些解法中,有些是比较难理解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勇于探索、大胆尝试,这一过程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他们的求异思维,是一个创造的思维结果。从而也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实践中,学习数学,学会创新。
另外,教师在单元教学结束后,或期中、期末让学生你一份数学试卷。比比看,谁出的题有新意,形式活拨、联系实际、知识覆盖面广,符合班级实际等。教师及时进行评价,并选择出部分题作为监测题。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人人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会创新。
四、体验创新快乐——使学生爱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创造成果的机会,比如:教师四周贴满学生的作品,师生共同欣赏、品味、品论;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思维的过程,师生共同探讨,并予以肯定;赞扬学生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及时请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们讲解自己的创新过程与成果,等等。这些都是保护和激励学生创造欲望和尝试的有益的做法,更能使学生体验到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创造的愉悦。
总之,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能力,关键是就是能不能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发现教材中的:“点火处”,并帮助学生“再点火”;能不能为学生内在潜能的挖掘创造条件,使他们主动发展。
【关键词】想创新 敢创新 会创新 爱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就是培养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寓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创造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它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增强,它的威力将在知识经济时代变得更加巨大和不可替代。而培养未开公民的创新精神,离不开教育,离不开教师创造性地工作。同时,教师要从自身人格的力量和高尚、真挚的情感,以教学知识本身的艺术魅力抓住每一位学生的心,使之受到感染和激励,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长的人才。培养创新精神就会使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下面我结合数学教学谈一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想法和做法。
一、 激发好奇心——使学生想创新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好奇又是兴趣的先导,是保证人们探索未知世界最隐秘的动力。好奇心是人的本能,也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的萌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把培养学生旺盛的好奇心作为数学教学目标之一来完成。
譬如,《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来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师生先来做个对答游戏:‘请每位同学随便说出一个或几个整数,老师来判断这些数能不能被2或5整除,并请我班的速算冠军来做裁判进行验证。”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说出自己心中想说的数,教师都能正确、快速的答出。此时,学生心中发生疑问:老师为什么能如此迅速、正确地回答,是不是有什么诀窍?我看到学生好奇的眼神,抓住时机导入新课。这样,疑问就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萌发起学生想实践、想创新的意识。
二、 树立自信心——使学生敢创新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是毛泽东人生态度的写照;“梦想成真”常常作为人们相互勉励之语,这里“成功”的前提是先有 “自信”。所以说,自信是多么难得和重要。所以作为教师,就要特别注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敢于张开双翅到知识的海洋中去探索、去创新。
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首先让学生用纸剪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用这两个直角三角形任意拼图,看一看,这两个直角三角形都能拼成哪些图形。学生1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锐角三角形;学生2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钝角三角形;学生3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他所说的“山字形”……
尽管这些学生拼成的图形,利用已学过的知识,不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但能充分发挥想象,独立自主地进行积极的拼制,这也是创新思维的闪现。对于这种闪现,教师千万不能将学生“一棒子打死”,而要先鼓励这些学生的创新精神,再启发引导他们拼制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这里如果没有老师的信任和鼓励,学生就会失去自信,就会自动关闭探索的动力系统。大多数学生从数学学习中只能学会模仿和“盗版”的技能,而这种“技能”在未来社会只能是高科技下的“小佣人”。因此,教师要利用好数学这块创新因素很多的天地,真正让学生在这块天地里自由自信地走一程,更进一步推进成功教育的实施。
三、教给方法——使学生会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就是培养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寓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能,学生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就是挖掘潜力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发掘出来,或者创造出来。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给学生创造机会,教给方法并提供合适的材料,让学生学会创新。
如:“一条绳子,剪掉6米,刚好占全条绳子5分之3,这条绳子还剩多少米?”这是一题多解、多向思维的材料,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解题的过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突破固定的思维框架,引导学生多思、巧思,激发创造性思维。这道题是分数除法应用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很容易得出解法一:6÷-6 接着就教师鼓励学生突破思维框架,寻找与众不同的解法。于是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又列出以下算式:6÷×(1-) 6÷3×(5-3) (1-)÷(÷6) 6:X=:(1-)
这些解法中,有些是比较难理解的,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勇于探索、大胆尝试,这一过程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他们的求异思维,是一个创造的思维结果。从而也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实践中,学习数学,学会创新。
另外,教师在单元教学结束后,或期中、期末让学生你一份数学试卷。比比看,谁出的题有新意,形式活拨、联系实际、知识覆盖面广,符合班级实际等。教师及时进行评价,并选择出部分题作为监测题。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人人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会创新。
四、体验创新快乐——使学生爱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创造成果的机会,比如:教师四周贴满学生的作品,师生共同欣赏、品味、品论;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思维的过程,师生共同探讨,并予以肯定;赞扬学生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及时请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们讲解自己的创新过程与成果,等等。这些都是保护和激励学生创造欲望和尝试的有益的做法,更能使学生体验到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创造的愉悦。
总之,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能力,关键是就是能不能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发现教材中的:“点火处”,并帮助学生“再点火”;能不能为学生内在潜能的挖掘创造条件,使他们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