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科学地认识早期教育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yi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妈妈听后很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伊迪丝告诉妈妈,是幼儿园老师薇拉小姐教的。母亲表扬了孩子后,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像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太阳、足球、鸟蛋等各种圆形的东西,然而自从幼儿园老师教她识读了26个字母,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要求该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结果伊迪丝的母亲胜诉了。
  这位妈妈为我们家长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陪孩子慢慢成长做出了楷模。对于早期教育,我们也许无法像这位妈妈一样认识得如此透彻,执行得如此坚决。但为了孩子的长期发展,让孩子不输在起点并最终赢在终点,我们至少需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科学认识:
  
  ◆早教不是越早越好,应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个人的成长总是从无知到有知、从少知到多知、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父母早早地进行所谓的智能开发和能力训练,不仅会剥夺孩子童年应有的快乐,增加他们学习的负担和压力;更严重的还会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尝到失败和不成功的负面情绪体验。所以,教育孩子首先是要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适时教育。
  
  ◆早教不等同于智力开发,内容很宽泛
  早期教育是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不是单纯的智力开发和知识灌输,不是指认识几个字、做几道题或背几首诗。其内容相当宽泛,包括动作、语言、认知、音乐等智能训练,也包括生活习惯、自理能力、性格、品德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智力开发并用简单的硬性标准去衡量,更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性格意志和交往能力等。
  
  ◆早教不一定要去早教机构,家庭发挥的作用不可忽略
  不是将孩子托给专业的早教中心,便可换来聪明健康的宝宝。家庭教育是早期教育的第一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开发孩子潜能最重要的实施人。相比其他因素,家长的科学教养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大。在选择早教机构时,一定不能忽略家庭教育。理想的早教需借助家庭、专业早教机构、幼儿园共同完成。
其他文献
这天,我带5岁的儿子去乡下看望他的曾祖母。从祖母家出来,正准备驶上州际公路时,路上的交通几乎停滞不前。很显然,前面发生了交通事故。  我决定走另一条路线回家。这是一条乡村公路,虽然蜿蜒崎岖,但路两边的风景非常优美。  儿子好奇心强,我也一向喜欢教他认识新鲜事物,特别是向他揭示大自然的奥秘。  当经过一个农场时,我看到田野里有十几头奶牛。儿子正坐在小车后面的座位上,无意识地拨弄着一个塑料摩托车玩。于
为什么这个节目能从韩国火到中国?在这个与中国一衣带水、同宗同源的国家,其家庭文化和教育理念和我们有何共性?这一切,就让我们通过对中韩《爸爸去哪儿》360°全方位无死角的大比拼,一一找寻答案吧。  社会:不同背景,相似诉求  韩版的时代需求《爸爸去哪儿》的原版模式购自韩国MBC电视台,因为太受欢迎,该节目已经从一个季播节目成长为全年固定节目;而开设该档节目的初衷,竟然是为了刺激韩国连年下滑的生育率。
新闻链接:  2008年,美国有19个孩子的死和玩具相关,还有超过8,2000例5岁以下儿童因玩具而被急救送医。此外,不符合标准的、劣质的玩具给宝宝造成各种程度的伤害不计其数。比如,玩具上的小部件会被宝宝误食而造成窒息;大于85分贝的声响玩具会损害宝宝听力;玩具中的邻苯二甲酸盐含量超标更会造成性早熟;玩具中的铅含量超标也会导致低智商和中枢神经受损。  逢年过节,送小朋友们礼物是父母避不过的一道关口
近日发生了一件事,有带孩子参加活动的家长提出:“为何选捐书学校要听郜妈的!选书配书也要听她的!”当时听到这样的质问,我既错愕又伤心,第一反应是:“我完全是为了替团队省心省事省钱,才自己揽下这些耗心费力的义务工作,为什么你们不能明白我的苦心呢?”  多么熟悉的反应,在我们指责孩子时,其实也经常冒出类似的抱怨。  幸而四年来因为不少风风雨雨的磨练,让我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跳出了怨天尤人的愤怒情绪,很快发现
东东是一个聪明、开朗的孩子,但有个“常有理”的毛病,总爱找各种借口为自己辩护,推卸责任:玩完玩具,妈妈让他收拾,他说:“一会儿我还玩呢。”过了一会儿,妈妈再让他收拾,他就说:“我累了,想休息。”可是如果小朋友来家里玩,他就责怪人家玩完后不收拾玩具,妈妈说:“你是小主人,应该带头收拾。”他却说:“玩具是他玩的,应该他收,小朋友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东东仿佛什么道理都明白,但是什么都不愿意自己做,妈妈
看着网络上的妈妈博友们都在晒2010年宝宝的教育投资,且一个比一个花得多,吓得我心惊肉跳——孩子的教育真要这么费钱吗?刺激之下,我也忍不住跟风给笑笑今年的教育开支算了一笔帐:  团队活动课是去年报的,钱已付了,到现在还没上完,暂且算一半,约4500元;  幼儿园学杂费全年4500元;  书、玩具、服装都来自当当、淘宝,拉出帐单一算,总共是2000元;  旅游:笑笑个子不到110cm,门票、车船费用
住在隔壁的小杨夫妇是双职工家庭,所以孩子一直寄养在乡下老家。结果现在孩子虽已4岁,但仍不善表达,有任何想要做的事情均用动作表示,爷爷奶奶常常要费尽心思猜哑谜,以图平息“风波”,稍不合心意,孩子就会抡起棍子打人。孩子在乡下的这几年,不但老人被折磨得身心疲惫,身体状况大不如以前,孩子也变得顽劣霸道,不通情理,这可怎么办好呢?  据报道,不少隔代教养儿童有不同程度的自闭、暴力倾向,这些孩子若得不到及时关
一直喜欢与睿宝宝玩些自创的小游戏,有时是一个育儿游戏引发的灵感,有时是随意的发挥,就手边的东西即兴而起。前几天整理东西时翻出一张彩色报纸,当时我突然灵机一动,利用这张旧报纸和睿宝宝一起玩起益智游戏来。  放“电影”  我用剪刀在报纸的中间剪了个长方形的洞,利用这个长方形的洞“放电影”——看看这是妈妈的下巴,妈妈的嘴巴,妈妈的鼻子,妈妈的头发;再来看爸爸的眼睛,嘴巴,鼻子,然后把睿宝宝的眼睛、嘴巴和
烦恼  女儿洁如两岁多,她的东西一律不准别的小朋友碰,哪怕摸一摸也不行,一开口就是“这是我的”。一只手护着物品,一只手推小朋友,这成了她的标志性动作。我有意识地劝她跟小朋友一起分享,可每次都是以失败告终。好几次我实在气不过,强行从她手上把东西抢过来,给其他小朋友玩,结果她哭天抢地,弄得我好不尴尬。哎,孩子这么自私,长大了怎么跟人交往啊?  他为什么会这样  他以为分享就是失去。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
现在大部分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家长掌心上的宝,是爸爸妈妈心中爱的期望和寄托。于是在爱的名义下,不少家长总是想方设法亲近孩子,以与孩子相处得“亲密无间”为豪。然而事实上,这样的亲子关系究竟好不好呢?  去年,一桩悲剧事件的发生震撼了社会,也在我的脑海里萦绕不去——上海某大学的女研究生杨元元因为不堪忍受困苦生活的压力,写下遗书,称“知识无法改变命运”,然后在宿舍里上吊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