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付出深切的关怀,收获真挚的尊重。
19世纪90年代的一天,澳大利亚青年作家亨利·劳森(1867—1922)穿着一身英式礼服,坐在马车上前往悉尼戏院。刚跳下马车,他就看见身边报摊前坐着一个衣衫褴褛、怀抱婴儿的女人。女人声音嘶哑地叫卖着,而婴儿则在母亲的臂弯里甜甜地沉睡。
这一幕让劳森想起了自己的童年:1867年,他的父母刚移居澳洲时,曾在一个叫做“一英里”的地方做淘金工人。他们的“家”是用桉树搭起的帐篷,四周挤满了其他淘金人的临时帐篷。就在这纷乱喧嚣的淘金之地,劳森出生了。
“淘金”并没有让父母成为富人,这导致小劳森只念了3年书就不得不辍学了。幸好在英国出生的母亲从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在母亲的指导下劳森拿起了笔,并有幸成为文坛新宠,虽然靠稿费一时还难以过上真正的富人生活,但他相信总有一天会成为有钱人的。
“先生,买份报吧!”劳森的回忆被卖报女人打断了,看着她期待的目光,劳森连忙掏钱买她的报纸,女人感激地冲他一笑。他突然发现,这个女人其实长得并不难看,甚至还有几分不易察觉的妩媚。
“卖报,卖报!”这时,远处又跑来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报童。“一个是苦难的母亲,一个是不幸的儿童,到底该买谁的呢?”劳森犹豫了。同时他也明白,不论买谁的报纸,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命运。
“先生,您买谁的都一样!”报童看出了劳森的心思,“因为,这是我的妈妈。对了,那是我的妹妹露西,再过几天,她就满三个月啦。”此时,露西醒了,她打了个哈欠,好奇地打量着眼前的陌生人。很快,她发现了哥哥,咧开嘴,无声地笑了。
劳森将兜里所有的钱都掏出来放在报摊前,然后迅速钻进了戏院。刚坐下,戏就开演了。这是一出讲述一群贵妇人为一个公爵争风吃醋的戏,果然如预告中所说的那样,演出阵容庞大,处处弥漫着雍容华贵的气息,绝不亚于在伦敦上演的任何一出时髦剧。
劳森对这出期待已久的“大戏”却已经丝毫提不起兴趣,脑子里满是刚才看到的那两张“街头的脸庞”。戏刚演了一半,他就趁中场休息之机离开了。回到家,他铺开稿纸,飞快地写下了一首充满愤怒与抗争的诗作——这便是在澳大利亚诗坛上享有盛誉的《街头的脸庞》。
从《街头的脸庞》开始,劳森一发而不可收,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小说。这些作品的主题几乎全是愤怒抗议社会的不公,抒发爱国激情和哀叹底层民众生活的艰辛与无助。靠着这些为民众“鼓与呼”的杰作,劳森成为澳大利亚人民心中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1922年9月2日,劳森逝世。为表彰他对澳洲本土文学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澳大利亚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当劳森的灵柩出现在悉尼最繁华的大街上时,数以万计的普通民众早已等候在街道两旁,默默地目送灵柩缓缓驶过……街头,到处是泪光闪闪的脸庞。
钱哲雄摘自《青岛日报》
编辑/静眉
19世纪90年代的一天,澳大利亚青年作家亨利·劳森(1867—1922)穿着一身英式礼服,坐在马车上前往悉尼戏院。刚跳下马车,他就看见身边报摊前坐着一个衣衫褴褛、怀抱婴儿的女人。女人声音嘶哑地叫卖着,而婴儿则在母亲的臂弯里甜甜地沉睡。
这一幕让劳森想起了自己的童年:1867年,他的父母刚移居澳洲时,曾在一个叫做“一英里”的地方做淘金工人。他们的“家”是用桉树搭起的帐篷,四周挤满了其他淘金人的临时帐篷。就在这纷乱喧嚣的淘金之地,劳森出生了。
“淘金”并没有让父母成为富人,这导致小劳森只念了3年书就不得不辍学了。幸好在英国出生的母亲从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在母亲的指导下劳森拿起了笔,并有幸成为文坛新宠,虽然靠稿费一时还难以过上真正的富人生活,但他相信总有一天会成为有钱人的。
“先生,买份报吧!”劳森的回忆被卖报女人打断了,看着她期待的目光,劳森连忙掏钱买她的报纸,女人感激地冲他一笑。他突然发现,这个女人其实长得并不难看,甚至还有几分不易察觉的妩媚。
“卖报,卖报!”这时,远处又跑来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报童。“一个是苦难的母亲,一个是不幸的儿童,到底该买谁的呢?”劳森犹豫了。同时他也明白,不论买谁的报纸,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命运。
“先生,您买谁的都一样!”报童看出了劳森的心思,“因为,这是我的妈妈。对了,那是我的妹妹露西,再过几天,她就满三个月啦。”此时,露西醒了,她打了个哈欠,好奇地打量着眼前的陌生人。很快,她发现了哥哥,咧开嘴,无声地笑了。
劳森将兜里所有的钱都掏出来放在报摊前,然后迅速钻进了戏院。刚坐下,戏就开演了。这是一出讲述一群贵妇人为一个公爵争风吃醋的戏,果然如预告中所说的那样,演出阵容庞大,处处弥漫着雍容华贵的气息,绝不亚于在伦敦上演的任何一出时髦剧。
劳森对这出期待已久的“大戏”却已经丝毫提不起兴趣,脑子里满是刚才看到的那两张“街头的脸庞”。戏刚演了一半,他就趁中场休息之机离开了。回到家,他铺开稿纸,飞快地写下了一首充满愤怒与抗争的诗作——这便是在澳大利亚诗坛上享有盛誉的《街头的脸庞》。
从《街头的脸庞》开始,劳森一发而不可收,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小说。这些作品的主题几乎全是愤怒抗议社会的不公,抒发爱国激情和哀叹底层民众生活的艰辛与无助。靠着这些为民众“鼓与呼”的杰作,劳森成为澳大利亚人民心中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1922年9月2日,劳森逝世。为表彰他对澳洲本土文学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澳大利亚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当劳森的灵柩出现在悉尼最繁华的大街上时,数以万计的普通民众早已等候在街道两旁,默默地目送灵柩缓缓驶过……街头,到处是泪光闪闪的脸庞。
钱哲雄摘自《青岛日报》
编辑/静眉